人民日報點贊青島董家口經濟區:優化營商環境,有速度也有溫度
近期,山東青島董家口經濟區內的海灣化學二期項目實現投產,氯乙烯、聚氯乙烯均達到年產80萬噸的能力。“投產前,聚氯乙烯價格在每噸6000多元,投產后,均價達到了每噸9500元,而且產能翻倍,二期投產恰逢其時!”青島海灣化學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長姜志文難掩興奮。
然而,海灣化學卻差點錯過這次“市場紅利”,問題就出在供電線路上。“一期已經有三路供電,二期上馬后,肯定要超負荷運行,隻能上第四條線路。”姜志文說。
董家口經濟區管委經濟發展部副部長丁星告訴記者:“我們第一時間協調了開發公司、供電公司和海灣化學多方協商,最終決定讓供電線路走園區平台公司已經建好的電纜隧道。”
方案敲定后,董家口經濟區又協調平台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僅用80多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土建、線路敷設及送電,確保海灣化學二期如期投產。今年上半年,海灣化學完成工業總產值63億元、同比增長135%,上繳稅收1.8億元、同比增長74%。
“急企業之所急,解企業之所難,我們一直致力於打造一個有溫度有速度的營商環境。”董家口經濟區管委主任封洪海說,“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創新和擔當。”
長期以來,涉企部門多、職能有交叉是企業項目審批反映強烈的問題,為破除這一痼疾,董家口經濟區打破部門藩籬,創新推出“三段推進”工作法。根據項目建設規律,將項目管理量化為“簽約到開工、開工到投產、投產運營”前中后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確定一名分管領導牽頭、一個部門負責,統籌推進有關工作。同時設立項目專項辦公室,實行一個項目、一名指揮、一支隊伍、一抓到底的集成化管理機制。
正常情況下,項目從“拿地”到“開工”需經多道審批,周期在8個月以上。董家口經濟區在項目“拿地”前提前介入,進入模擬審批程序,確保審批需要的規劃指標、規劃許可、施工許可和環評、安評、能評等各項資料、手續在土地出讓前全部完成﹔項目取得土地后,模擬批復立即轉化為正式審批文件,項目即可開工建設。
“通過這一方式,項目平均開工時間縮短為6個月,相比以前至少提前2個月。截至目前,董家口經濟區已有24個重大且急需開工建設的項目納入了‘模擬審批’程序,實現了拿地即開工。”封洪海介紹。
放眼董家口,在涉企服務中“打破常規”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2020年,董家口經濟區通過市場化回收的方式盤活了7宗、632畝土地,用於引進總投資50億元的6個大項目,惠城環保的催化項目正是受益者之一。
就在確定惠城環保所需土地的回收方案時,一個問題出現了:協議回收的價格是每畝27萬多元,而最初的出讓價為每畝21萬多元,算下來,政府需要多花800多萬元。
“雖然一次性多花800多萬元,但這個項目投產后的稅收每年約有1億元,如果土地閑置在那裡,什麼也見不到。”董家口經濟區管委副主任劉世明算了這樣一筆賬,最終敲定了這筆回收。
勇於擔當,換來的是企業投桃報李。如今,很多落戶的企業成了董家口經濟區的“代言人”。“最多的時候,我們一周就接待了20撥有落戶意向的項目方,其中大部分都是已落戶企業推薦來的。”劉世明說。
作為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的國家級區域循環經濟示范區,獲批以來,董家口經濟區已引進投資額億元以上產業項目121個,總投資1810億元﹔過百億元項目6個,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7個﹔投產項目56個,在建項目65個。
俯瞰董家口經濟區,白天車水馬龍,夜晚燈火通明,在這片29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一個充滿活力的發展高地正在加速成型。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19日 第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山東省級黨員領導干部會議傳達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 今天(11月12日)上午,山東省委召開省級黨員領導干部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傳達學習《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關於召開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研究貫徹落實意見。 省委書記李干杰主持會議並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周乃翔和省級黨員領導干部出席。…
- 李干杰:推動第二批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走深走實
- 李干杰到省委政法委和省政法單位督導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並與班子成員集體談心談話 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 推動第二批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走深走實 11月4日,省委書記李干杰到省委政法委和省政法單位督導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與班子成員集體談心談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全力推動第二批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走深走實、取得實效。 調研督導中,李干杰詳細了解各單位教育整頓工作開展情況。…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