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藝術收藏

縹緲峰谷墨染朱,子規啼血映山紅

——著名畫家沈光偉走進文化視界

2021年11月11日14:40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11月8日下午,著名畫家、山東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學會理事、山東省美協顧問、山東畫院藝委會副主任、山東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沈光偉教授和山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趙軍、齊魯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院長楊三軍、山東麗山教育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孫錫祝一起走進文化視界。

前日立冬,泉城也恰逢其時地下起了初雪,沒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中華網山東、文化視界網董事長梁洪文特以新鮮手磨咖啡招待貴客。醇厚悠遠的咖啡香氣在雲消雪霽后的冬日暖陽中氤氳裊裊,幾位老友品評書畫佳作、暢談藝術人生,會客室溫馨靜謐、其樂融融。

回顧自己年少求學的坎坷、藝術生涯的探索與轉折、教書育人的漫長歲月,沈教授不禁感慨良多,出生於“畫家的搖籃”文化名城濰坊,年輕時曾在鑄幣廠工作,輾轉求學於泰安師專,畢業后先后在昌濰師專、山東藝術學院等高校任教﹔他最初學習油畫,受到舅父、畫壇大家於希寧教授影響轉而涉入中國畫領域專攻寫意花鳥。於老的贈詩“凌雲志啟動心功,筆退硯穿意理充。物化心靈靈化物,惟期雨后看升虹。”更成為沈光偉一生藝術求索之路上的指引與鞭策。他也在為於老所賦《冰魂頌》中寫道的:“藝術之道源自生命的感動和藝術家的情懷,源自一生永不忘卻的惦念。”

作為幾十年來對生命思考感悟的藝術凝練,沈教授現場創作了一幅以高山杜鵑為主題的水墨畫《代代生谷底,谷底是高山》。隻見他展開一幅長卷,用最粗的毛筆飽蘸濃墨重重落紙,粗壯黝黑的樹干便如扎根紙上﹔隨后將筆在草紙上蘸干,用分叉干枯的毛峰揮洒著畫下四處伸展的虯枝。整個過程連貫流暢、一氣呵成,與其說在畫畫,卻又將書法的意蘊貫穿其中。“書畫同源”是中國書畫藝術的特色,也是沈教授的創作風格,他談到自己對這一理念的理解:繪畫和書法其實有很大不同,書法主要用到筆鋒和筆肚,很少用到筆根,更以中鋒為主﹔而繪畫更體現了用筆的多樣性、豐富性,中鋒、側鋒、逆風等等皆信手拈來﹔但二者可以相互融合的基礎在於“筆意”,就是下筆的“味道”。

其后沈教授用花青調以淡墨為枝干添上葉片,使得整株高山杜鵑主干濃重、力透紙背,枝丫干枯虯髯,葉片因用輕墨暈染,顯現出肥厚而圓潤的質感。他講到,西方繪畫技法用光影透視表現畫面的層次,而中國畫則以水墨濃淡枯濕的對比來達到效果。因此,中國畫中蘊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氣韻”,“氣韻生動”便是傳統中國畫追求的最高境界。“氣”即氣場,“韻”是一個音樂的概念,就是流動性,所謂“氣韻生動”就是氣場要有流動性才能賦予畫以生命力,畫雖然靜止於平面,但要表現出一種流動的韻律感。

俯察畫中之杜鵑,其枝干便如一條蜿蜒婉轉、徜徉東去的河流。沈教授帶著我們“順流而下”:“這裡勁兒不夠,就要再加一筆﹔最后的地方要推出去,給它一個出口,讓它沖出去﹔還有這裡要讓它翻上來……就像舞劍和打拳,推出去、收進來,讓它整體動起來。”確實,沈教授創作時那種閑庭信步、揮洒自如的姿態,配以他的鶴發童顏、紅光滿面,真如武俠宗師一般,更讓人想起《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以武學融入書法,用凌空書寫王羲之《喪亂帖》並自創《倚天屠龍訣》的經典場景。

“除了韻律感,繪畫還要有節奏感。”沈教授繼續談,節奏也是音樂概念,聲音沒有節奏,就是噪音,有了節奏就成了音樂、成為藝術。“節奏讓響聲變成了音樂,同理,也讓畫變成了藝術品。”

在等待畫紙晾干的間隙,沈教授跟我們談起了他畫高山杜鵑的初心。高山杜鵑生長於巴蜀、雲貴交匯的西南邊陲一帶的高山、苔原、岩石之間,且多處於高山的峽谷之中。身處高寒惡劣的自然環境卻能成長得茁壯挺拔、花繁葉茂,這種頑強的生命力量深深地感動了他。“我畫的是貢嘎山海螺溝的高山杜鵑,貢嘎山海拔7千多米,是僅次於喜馬拉雅山的中國第二高山,其中杜鵑通常在2600米—4000米海拔的山谷,而長得最具震撼力的是在2600米—2700米的高度”。畫中高山杜鵑的樹干枝丫虯曲斜逸、迤邐盤桓,無規則定型,就是因為它要在這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始叢林中努力爭取陽光、競爭性地向一切可能的縫隙生長,為自己開拓出一片生存空間。

另外,高山杜鵑象征了一種奉獻精神,因其在眾多植物中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根系不發達,葉片既大又厚,這就決定了它要在葉片中儲存大量水和養分,供給整棵樹的生長,以及花朵的開放和種子的成熟﹔等到花開蒂落,這些葉子就會掉落滿地,又化為肥料供給根系,培育另一個生命周期,完成一個生命的輪回,同時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真可謂是“落‘碧’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是不是像母親?”沈教授問我們,“強烈的奉獻精神讓你從它身上看到母性,體現出母親的偉大。”沈教授還在枝干上用湖藍畫了一些碎碎小小的葉子,他說這代表了寄居在高山杜鵑上的其他植物,它們的種子由飛鳥散落在此,高山杜鵑枝干上累積的厚厚的泥土青苔變成了它們生長的沃土家園。所以,高山杜鵑在自己向上生長的同時還滋養孕育了一個小小的生態王國,更體現了“母親”博大的胸懷。

經常思考繪畫的目的是什麼,所要表現的東西是什麼,對高山杜鵑的創作讓他找到了答案——對生命的歌頌,對永恆的贊美,愛就是一種永恆。頑強向上的生命力和無私奉獻的母性精神,他感覺其作為繪畫創作題材是無窮無盡的,自己怎麼也完不成,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表現這種大愛。

枝葉干透,沈教授就用大紅和曙紅色摻一點水墨畫上了杜鵑花簇。不喜歡用高純度高飽和的顏色,他認為水墨畫中顏色不應太“跳”,跳出來便破壞了畫面的整體感,因此他所有的彩色都帶一點墨色,畫面保持了一種和諧統一的、如“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般朦朧含黛的色調和氣質。

這種氣質也正契合杜鵑花那淒美動人的傳說:古時蜀帝杜宇勤政愛民,為了提醒子民不要沉迷玩樂而荒廢農時,每到春播時節,便四處奔走,催促人們把握春光及時播種。后來杜宇積勞成疾而亡,但他的靈魂卻不肯離去,依然想要守護自己的國家和子民,便化為一隻小鳥,每到春天就四處飛翔,發出“布谷,布谷”的聲聲啼叫,直到嘴裡流出鮮血,洒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麗的鮮花,古詩即雲“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於是,人們把這種鳥叫作杜鵑鳥,其喙是血的紅色﹔而把那鮮血化成的花叫作杜鵑花,更給了它一個別名“映山紅”。

“一園紅艷醉坡陀,自地連梢簇蒨羅。蜀魄未歸長滴血,隻應偏滴此叢多。”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韓偓對杜鵑的感嘆:那叢特別紅艷的杜鵑花,應該是載有杜宇魂魄的杜鵑鳥在此啼血最多而染成的吧。

這個古老的傳說表達了積極生長和無私奉獻的寓意,或許正是杜鵑的品性和大愛才讓古人賦予了它這麼美好感人的故事。畫畢,整幅紙面上,堅挺的軀干、掙扎的枝丫、鮮嫩的葉芽、豐厚的葉片,鮮艷的花簇和寄居的藤蔓,構成了一個生命完整的輪回:出生——萌芽——綻放——成熟——滋養——凋零。

“我為這幅畫提詩‘代代生谷底,谷底是高山’,因為高山杜鵑大多生長在谷底深澗,但這些谷底深澗卻已在海拔幾千米的高山之上。”沈教授意味深長的感嘆,“我更是想表達這樣一種人生態度:生命即美,本身就值得贊頌,即便是在社會底層掙扎求生的人,也依然有其生命的高度,有與眾不同的價值和卓爾不群的美麗,或許不容易被人們看到,但隻要你努力頑強地向上生長,奉獻社會,終會綻放出生命的璀璨芳華。”

丁寧莫遣春風吹,留與佳人比顏色。願高山杜鵑凌霜傲雪開得久一些,也願沈教授的藝術之樹長青,藝術之花更艷,藝術探索之路彌遠。(吉喆)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李干杰:推動第二批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走深走實
  李干杰到省委政法委和省政法單位督導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並與班子成員集體談心談話 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 推動第二批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走深走實 11月4日,省委書記李干杰到省委政法委和省政法單位督導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與班子成員集體談心談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全力推動第二批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走深走實、取得實效。 調研督導中,李干杰詳細了解各單位教育整頓工作開展情況。…
山東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研究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等事項 11月3日上午,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六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和在參觀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審議有關工作事項。 省委書記李干杰主持會議並講話。…
山東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進行集體學習
  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進行集體學習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 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 11月3日上午,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進行集體學習,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山東重要指示要求,聯系思想和工作實際進行交流討論。 省委書記李干杰主持學習並講話,周乃翔、楊東奇和中心組成員等參加學習。…
李干杰在京走訪教育部國家電網公司
  11月1日下午,省委書記李干杰在北京分別走訪教育部、國家電網公司,交流合作事宜,共謀山東發展。 在與教育部座談時,李干杰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教育部一直以來對山東工作的關心支持表示感謝。…
李干杰在齊河縣調研時強調:加快糧食收儲和秋種進度 確保顆粒歸倉應播盡播
  李干杰在齊河縣調研時強調 加快糧食收儲和秋種進度 確保顆粒歸倉應播盡播 10月30日上午,省委書記李干杰來到德州市齊河縣,就糧食收儲和秋種工作進行調研。 李干杰首先來到齊河縣80萬畝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深入田間地頭,認真察看小麥播種和鎮壓現場,與農戶和農業專家深入交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