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下游,力爭上游” 踐行“黃河國家戰略”的山東實踐

人民網濟南11月11日電(談媛)11日上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一場,介紹全省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鑄就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兩年來,山東充分發揮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全力打造生態保護樣板區、長久安瀾示范帶、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對外開放新高地、文化“兩創”新標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目前,黃河流域9市共建設省級以上濕地公園112處(國家濕地公園33處,省級濕地公園79處),總面積84692.4公頃。
劃定沿黃9市陸域生態紅線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山東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貫徹“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要求,全面落實“四水四定”原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凝聚形成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濃厚氛圍和強大合力。
編制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劃定沿黃9市陸域生態紅線,入選全國首批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2019年以來黃河干流水質穩定在二類,國控斷面優良比例提高了18.1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PM2.5濃度比2019年同期下降28.6%。
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提升。堅定不移把黃河安瀾、守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突出重要位置,聚焦“根治水患、防治干旱”,完成黃河下游及東平湖蓄滯洪區防洪工程建設,全面建成黃河河道標准化堤防,有效應對1985年以來最嚴重秋汛、1988年以來最大洪水,確保了“人員安全、堤壩穩固、水不漫灘”。完成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裡以上骨干河道和128條中小河道防洪治理、242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汶河全流域防洪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標准。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定涵蓋174個行業類別的1045個用水定額,引黃灌區農業節水灌溉面積擴大到5397萬畝,萬元GDP用水量較2019年下降4.44%,水資源節約評價工作被國務院通報表揚。
堅定不移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堅持“四個區分”、執行“五個減量替代”,嚴控“兩高”項目盲目上馬,加快推動鋼鐵、石化、鋁業等七大高耗能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化工園區由199家壓減到84家,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國家生態環境大數據超算雲中心、黃河三角洲物聯網產業園等一批重大標志性項目落地實施,沿黃9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6133家、比2019年增長34%,“四新”經濟佔比達29.8%、比2019年提高2個百分點,新舊動能轉換實現“三年初見成效”並加快向“五年取得突破”邁進。加強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達到30.1%,比2019年提高3.5個百分點。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步伐堅實,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全面展開,山東自貿區、上合示范區等高能級開放平台引領作用凸顯,山東半島城市群綜合競爭力整體提升。
編制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
高質量發展態勢強勁
灘區居民遷建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全省投資規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支持政策最優的農村群眾安置工程。自2017年8月啟動實施以來,各項工作扎實推進,今年5月底灘區遷建工程建設全面完成,10月底外遷社區全部完成搬遷,圓了60萬灘區群眾的“安居夢”。山東以國務院批復的《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為統領,配套編制實施26個專項規劃,構建完善規劃政策體系。省委、省政府成立省推進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專項小組,協調解決灘區遷建重大問題,強力推動規劃方案落地落實。各級政府籌資173.9億元,建立嚴格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和質量安全終身負責制,確保了工程質量安全。全省灘區遷建績效評價顯示,灘區群眾對遷建工作滿意度為95.3%。全面完成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累計投資371億元,建成外遷社區、村台社區55個,新建護城堤33.9公裡,改造提升舊村台99個、臨時撤離道路473公裡。統籌建設產業園區項目44個,配套建設一批學校、幼兒園、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在黃河文化保護傳承方面,堅定不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弘揚齊魯文化,開展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實施可移動文物保護項目70個,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魯國故城、大汶口文化遺址、城子崖遺址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加快建設,涌現出《黃河入海》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連續舉辦7屆,搭建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平台,齊魯文化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兩年來,山東一手抓重大規劃編制,組織開展沿黃地區普查大調研,形成“1+7+25”調研報告和黃河流域國土空間地理信息“一張圖”等成果。在摸清底數、掌握實情的基礎上,編制了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以及生態環保、國土空間、水利建設、文化保護傳承、東平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9個專項規劃,制定了黃河保護治理、支持黃三角農高區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構建形成“1+N+X”規劃政策體系。一手抓重大事項爭取,跟蹤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編制進程,超前研究、強化對接,針對性謀劃事關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局長遠的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全力爭取國家支持,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黃河口國家公園、儒家文化區等50多個重大事項列入國家規劃綱要,為推進實施黃河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突出項目牽引,夯實強勁有力的戰略支撐。把黃河戰略實施落實到一個一個的具體項目上,建立省級重點項目庫,實現項目統籌謀劃、動態調整和精細管理。今年集中推進390個項目,已完成投資近1800億元﹔舉行兩次重點項目開工活動,集中開工生態保護、污染治理、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286個、總投資1600多億元。發行全國首單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專項債券、生態環保專項債券和引黃灌區水利建設專項債券,規模超過200億元,有力保障了重大工程項目落地實施。
強化對接交流,創新協調聯動的合作模式。深化省際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山東動能轉換、科教創新、陸海統籌、對外開放、鄉村振興等比較優勢,主動與沿黃8省(區)會商確定了7個領域、102個跨省合作事項,目前魯豫黃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隴電入魯等80余項已取得重要進展。牽頭舉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際論壇、黃河流域要素市場化配置高峰論壇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合作交流研討會等重大活動,搭建黃河流域合作互聯網共享服務平台,線上推介5000多個園區和項目。創新“陸海聯動、海鐵直運”內陸港物流監管模式,建設內陸港21個,初步形成覆蓋山東、輻射黃河流域的港站一體化發展格局。
高標准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提升黃河流域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
構建黃河流域自然保護地體系
自然保護地是黃河流域生態建設的重要載體,是黃河流域寶貴的生態財富,在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黃河流域途徑山東9個設區市、25個縣(市、區),是全省重要的生態廊道,也是自然保護地相對集中的區域。
為有效解決原來各類自然保護地分部門管理、未統一規劃,而存在的重復設置、交叉重疊等問題,省自然資源廳按照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和省政府有關文件和會議部署要求,於3月份啟動包含黃河流域在內的全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2021年6月省自然資源廳會同省生態環境廳將《山東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等成果資料聯合上報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按照整合優化預案,整合優化后,沿黃9個設區市共有各類自然保護地154個(不含風景名勝區),沿黃25個縣(市、區)共有各類自然保護地58個(不含風景名勝區)。
2021年10月18日,省政府向國家林草局報送了《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方案》。10月19日,國家公園管理局函復省政府,同意開展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標志著黃河口國家公園進入創建實施階段。
近年來,山東省高度重視黃河流域濕地生態保護,牢牢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要求,不斷提升黃河流域特別是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保障黃河下游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編制了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與修復、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態補水等9個專項規劃,再系統集成提升,精心編制《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形成“1+9”規劃體系,在沿黃九省區中率先制定完成。堅持依法保護,研究制定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東營市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與修復條例(草案)》等法律法規。
實施黃河三角洲濕地修復工程。通過自然恢復與工程修復相結合,黃河三角洲完成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累計修復濕地近30萬畝。自2019年以來,進一步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先后實施黃河三角洲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等總投資10.8億元的16項生態保護恢復工程,通過多種修復方式,有效推進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的良性維持,濕地生態系統明顯改善,濕地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著力推進黃河三角洲生態補水常態化。為解決河流、沼澤、海灘沒有形成自然連通格局和的問題,研究建立黃河三角洲水系連通機制,採取恢復黃河與兩側濕地的水系大循環和地表徑流,逐步形成黃河與自然保護區的大循環和貫通的濕地內部小循環,提升黃河水資源的生態綜合效益,推進生態補水常態化。2020年抓住黃河大流量過水的機遇,生態引水量首次突破1億立方米,達到1.43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並首次實現漫灘式補水。2021年生態補水達到1.6億立方米。
研究創新黃河三角洲濕地修復模式。針對不同的濕地類型分類施策,通過水系微循環、微生境改造、種子庫補充、水分補給等恢復及構建技術,逐漸形成了“河流水系循環連通、原生濕地保育補水、魚蝦生物繁衍生息、適宜鳥類覓食筑巢”和“一次恢復、自然演替、逐步穩定”的黃河三角洲濕地修復新模式,濕地生態系統明顯改善,濕地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目前,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進展順利,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累計修復濕地2.3萬畝,生態補水6.37億立方,鳥類由187種增加到371種,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李干杰:推動第二批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走深走實
- 李干杰到省委政法委和省政法單位督導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並與班子成員集體談心談話 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 推動第二批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走深走實 11月4日,省委書記李干杰到省委政法委和省政法單位督導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與班子成員集體談心談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全力推動第二批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走深走實、取得實效。 調研督導中,李干杰詳細了解各單位教育整頓工作開展情況。…
- 山東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研究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等事項 11月3日上午,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六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和在參觀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審議有關工作事項。 省委書記李干杰主持會議並講話。…
- 山東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進行集體學習
- 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進行集體學習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 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 11月3日上午,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進行集體學習,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山東重要指示要求,聯系思想和工作實際進行交流討論。 省委書記李干杰主持學習並講話,周乃翔、楊東奇和中心組成員等參加學習。…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