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點贊山東基層干部:“頭雁”領飛 振興鄉村
“頭雁”領飛 振興鄉村
本報記者 肖家鑫 李 蕊
圖①:劉繼杰在給孩子們進行苗木科普。 |
頭雁先飛,群雁齊追。
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都離不開“頭雁”發揮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近年來,越來越多鄉村干部在產業發展、經營管理、鄉村治理等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各地不斷創新體制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在大江南北徐徐展開。
本報記者深入山東基層一線,實地了解“頭雁”們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記錄他們的奮斗故事和前行腳步。
——編 者
西李村黨支部書記劉繼杰——
村裡事 多協商
在濟南市長清區文昌街道西李村,說起村黨支部書記劉繼杰,村民都個個稱贊:老劉書記,治村有一套。
17年前,剛當書記時,老劉總是愁眉不展:“勺子哪能不碰鍋沿兒?家長裡短,鄰裡摩擦,常有!”既要鼓錢袋,還得富腦袋。老劉說,光拔窮根不夠,還得把村民素質提上來,文明新風樹起來。實現這些關鍵靠“三句話”。
西李村有18個胡同,設18名胡同長。胡同,是老劉治村的“微網格”。胡同長,是老劉選拔的能人。第一句話,就是“胡同裡的事兒交給胡同”。
一天,老劉在微信群裡發現有個姑娘微信簽名挺奇怪:“你生了我,我的生命卻不屬於你。”老劉琢磨,這事反常,便找到胡同長李兆華。
一聊,原來是姑娘談了男朋友,母親卻不准倆人來往。姑娘一氣之下,買來安眠藥。老劉和胡同長“打配合”,一同勸說。“結果,終成眷屬,都抱上娃娃嘞!”李兆華說。
小事不出巷,就找胡同長。“可有些事,並非是胡同長能解決的。”老劉說,這第二句話,就是“胡同外的事兒看村規”。
為訂村規,老劉請教了不少專家,十易其稿,《西李村村規民約》最終形成。要想規范行動、約出新風,還得在人心上做文章。他將村規民約編印成冊,發動黨員入戶宣傳,讓村規民約家喻戶曉,成為大伙的行為“戒尺”。
老劉治村,第三句話是“大家的事兒交給大家”。多年前,村裡修路,要拆除一些沿街民房。“沒有一分錢補償,但全部自願搬離,還是書記的辦法好。” 村民劉欣說。好辦法,靠的是民主協商。遇到大事小情,村黨支部協調,定期舉辦議事會,大伙兒面對面坐下來,協商解決。
幾年前,老劉編了一段話,挂在大街小巷:“全村一個姓,名字叫西李。胡同是庭院,大街是客廳。村民是主人,文明是家業。”
亓家灘村黨支部書記李豐——
助村民 興產業
繞過數重彎,爬過幾個坡,就到了泰安市泰山區省庄鎮亓家灘村。村藏山間,卻挺熱鬧。城裡來的小汽車,一輛接一輛。村裡人說,要說變化吶,還得感謝李豐書記。
“85后”的李豐,竟有不少白發!碩士畢業后,李豐在濟南一家企業做管理。2015年,泰安市實施“育苗升級”工程,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回村任職。李豐在老書記鼓勵下回到村裡。
亓家灘曾是省定貧困村,貧困戶年收入平均1000多元。李豐敲開貧困戶家門,搬個小馬扎,打開話匣子,百姓到底需要啥,咋就拔不了窮根?
原來,家家戶戶種獼猴桃,可村民不懂技術,畝產量不高。山地高差大,澆地也費勁。“扛著潛水泵,好不容易到水庫。打開電閘,趕緊跑回地頭,生怕水流走。”村民張錦水倒苦水。不僅如此,銷路遲遲打不開。“推著小車,步行10多公裡,運到集上賣。賣不出去的,眼睜睜地看著爛了。”李豐心裡定下方向:破難題,興產業。
興產業,李豐有一套:她讓種植戶“擰成一股繩”,納入合作社管理,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澆地費勁,她為大家裝灌溉設施。“你看,現在澆地多輕鬆。”在果園裡,張錦水打開閥門,水順著灌溉渠道流向田間。畝產翻了番,提到了三四千斤。
獼猴桃“喝”上山泉水,長得旺,也要賣得好。李豐帶著幾名年輕黨員,成立“電商服務隊”,教村民網上銷售。她當主播,創辦微店,直播帶貨,把獼猴桃賣向全國。去年,省庄鎮的採摘節就在亓家灘辦。老百姓都說,採摘節,盼啊盼,李豐書記辦得好!
李豐站在村口,俯瞰整個亓家灘。“你看這邊,串起山與湖,我們要建起觀光旅游線路。亓家灘,要成為城市的后花園。”李豐手指遠處……
謀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李學海——
鼓干勁 同富裕
“窮不扎根,富不長苗。”
50年前,李學海帶著母親教的這句話,懷揣兩毛錢,外出打拼。10年前,已是知名企業家的他,回村擔任書記,心裡念叨的還是這句話。現在的李學海,雖已67歲,依舊身板挺拔。
2010年,在地方干部動員下,先富起來的李學海決心回村,帶領父老鄉親創業,但現實卻讓他犯難。安丘市輝渠鎮謀家河村是山區,雖然風光秀美,但土地貧瘠,荒山野嶺多,百姓要麼外出打工謀生,要麼以開山賣石為生。致富路在何方?
好山好水,不能糟蹋。李學海和鎮上合計,決定靠項目帶動百姓致富。留山峰巒九出,挺拔峻峭,鎮上早有開發風景區的規劃,苦於沒有資金。
李學海想得深:“隻要有志氣,沒人注定貧窮。”以村干部為骨干,李學海成立農林集團,以生態體驗、觀光旅游、苗木種植、高效農業等為主導,把亂石崗、荒草坡建設成8萬多平方米的景區。周邊村民年收入達3萬多元,百姓的日子一下子紅火起來了。
很多村民從中發現機遇,有人辦起了農家樂,有人在景區周邊支小攤。“人氣越來越旺,游客越來越多,瓜果蔬菜再也不愁賣了。”村民劉偉說, 村裡種的水晶梨,之前四處托人銷售,現在很早就被游客訂購一空,價格也比原來高出1/3。
看見大伙兒士氣高漲,李學海又借勢發展現代農業。他與村民一起注冊成立合作社,讓周圍12個村的鄉親們“抱團”搭上致富“直通車”。針對失去勞動能力的村民,李學海通過土地變股金、資源變資金的方式,使無力耕種的村民每人年均增收500余元。
啥叫富不長苗?李學海說:“地裡的庄稼不會自己長出來,幸福的生活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大家對於美好生活還有更高期待,我們不能停下來,要帶領鄉親們繼續往前奔!”
郭家溝村黨支部書記徐祥新——
小山溝 喜變樣
郭家溝村,村如其名,地處濟南市萊蕪區小山溝中。村黨支部書記徐祥新,身材消瘦,卻精神矍鑠。一進村辦公室,徐祥新沒急著介紹工作,偏偏拉記者看起了報紙。
報紙名為《新郭家溝》,居然是這個小山村自己辦的內部刊物,桌上擺著厚厚十幾摞。細看其中內容,從村庄建設到鄉風文明,從新聞報道到鄉村文學,一應俱全。這張小小村報,一辦就是11年。
1988年,徐祥新退伍后被安排到萊鋼特鋼廠,當起了駕駛員和調度員。1998年,他不顧家人反對,辭掉端了10年的“鐵飯碗”,在村裡建了山溝溝花生油廠。賺到錢后,徐祥新沒忘記村裡。誰家有個急事難事,他都出面幫助。2004年10月,全村24名黨員推舉徐祥新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徐祥新沒想到,自己接了個“燙手山芋”。當時,村集體賬上隻有7.64元現金,還有40多萬元貸款。如何破局?徐祥新和班子成員帶上村民上嶺進溝,義務植樹。一天中午,趁著休息,在栽樹現場,他召開上任以來第一次村民大會。徐祥新立下誓言:“3年一定讓咱郭家溝變個樣!”一聽這話,大家心裡都攢上一股勁兒。大家經過兩個多月奮戰,在荒山禿嶺上挖出7萬多個樹坑,全部栽上了扁桃。
在徐祥新看來,治村是個精細活,得拿出繡花功夫。翻看《新郭家溝》,每期都把黨支部會議內容、財政收支等進行公示,發給每家每戶。村民徐小平(化名)經常帶頭挑村裡的毛病。徐祥新想出一個妙招,聘請他擔任民主理財小組組長,專門監督村裡的賬目往來。干了一陣,徐小平臉上有些挂不住了,“以前不了解情況,如今村裡的每一筆收支,都得俺們理財小組審查簽字后才算數!”
“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健全制度管人理事,靠公道正派樹立新風,靠干事創業凝聚民心。”徐祥新說。
本期統籌:董建勤 張彥春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等
版式設計:蔡華偉 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02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李干杰在齊河縣調研時強調:加快糧食收儲和秋種進度 確保顆粒歸倉應播盡播
- 李干杰在齊河縣調研時強調 加快糧食收儲和秋種進度 確保顆粒歸倉應播盡播 10月30日上午,省委書記李干杰來到德州市齊河縣,就糧食收儲和秋種工作進行調研。 李干杰首先來到齊河縣80萬畝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深入田間地頭,認真察看小麥播種和鎮壓現場,與農戶和農業專家深入交流。…
- 周乃翔主持召開疫情防控工作視頻會議
- 10月30日晚上,省委副書記、省長周乃翔主持召開疫情防控工作視頻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省委工作安排和省委主要領導同志批示要求,調度五蓮縣疫情處置工作情況,分析研判當前全省疫情防控形勢,對下步重點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周乃翔聽取了日照市和省指揮部有關工作組關於五蓮縣當前疫情處置情況匯報,對做好下步處置工作作了安排。…
- 山東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審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責任分工和鄉村振興、安全生產等事項 10月29日下午,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在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研究審議有關工作事項。 省委書記李干杰主持會議並講話。…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