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

臨沂日報四個版刊發厲彥林報告文學:沂蒙壯歌

厲彥林
2021年07月18日09:04 |
小字號

編者按:《人民文學》2021年07期頭條位置刊登了山東著名作家厲彥林創作的報告文學《沂蒙壯歌》。卷首語中寫道,江山就是人民,《沂蒙壯歌》將革命史上形成的巨大精神財富與新時代的巨大發展成就融為一體,背景是前人的英勇犧牲、殷殷期望、頑強戰斗的壯闊行跡,故事則是新時代不懈攻堅、接續奮斗、連獲豐收的壯麗進程。現本報予以轉發。

黨是脫貧致富的靠山

沂蒙山,轄區內較大的山頭八百余座,呈西北至東南向延伸狀。沂山、天寶山、文峰山、甲子山、銀雀山、馬陵山、蒙陰山、蒼山、艾山……都以獨特的雄奇、勝跡、史事、人物、傳說、物產聞名遐邇。英雄的沂蒙人民恰如這波瀾壯闊、高高聳起的沂蒙群峰。高歌沂蒙山,不是因為山的雄奇、崮的獨特,而是共產黨人、人民軍隊和沂蒙兒女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造的革命精神、譜寫的英雄史詩。所以沂蒙山不是一個區域概念,而是一種精氣神,是在中國共產黨歷史、新中國歷史、改革開放歷史、社會主義建設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意義、作用的精神高地和基因標識。

抱犢崮下日子紅火

二〇二一年五月十一日,我再次懷著虔誠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走進延安楊家嶺中共七大會址。來自全國各地接受黨史教育的黨員們,正在聽講、宣誓、合影留念。我仔細品讀每一個物件,眼前仿佛再現延安時期那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歷程和場景。大會主席台兩側張挂的賀幛,左側是陝甘寧邊區的,右側是山東分局和一一五師及山東縱隊的。這充分說明中共中央對山東抗日根據地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歷史性貢獻的肯定。

這讓我想到遠方的沂蒙山區,包括在山東根據地初創期做出過歷史性貢獻的抱犢崮地區。當地,曾流傳過這樣一首歌謠:“正月裡來正月正,東進支隊到山東……”

一九三八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黨中央提出“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毛澤東從全國抗日戰爭全局戰略考慮,提出“派兵去山東”。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九日,羅榮桓等率一一五師從晉西交口縣雙池鎮一帶出發東進,與八路軍山東縱隊並肩戰斗,鞏固擴大山東根據地。一九三九年三月六日渡過運河,進入泰山以西地區,五月初發生在泰山西的陸房戰斗斃傷日寇一千三百余人,是繼平型關大捷之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促進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迅速發展。九月直插到抱犢崮山區,在這裡,他們放手發動和解救群眾,開展各種形式的對敵斗爭。十一月在抱犢崮西麓的王家灣(今山亭區鳧城鎮)成立魯南第一個紅色政權——嶧縣抗日民主政權。緊接著,魯南山區根據地基本連成一片。

這裡的地勢險要,縱深和回旋余地大,像插在日本侵略者脊梁上的一把鋼刀,是華北連接華中的樞紐,也是華中地區通往太行山和延安的紅色通道。后隨著斗爭形勢和任務的發展變化,黨政軍機關逐步走向沂蒙山腹地。

山亭區地處沂蒙山區西南麓,境內有“天下第一崮”抱犢崮。抱犢崮位於棗庄和臨沂兩市所轄的山亭、蒼山、費縣三縣交界處,海拔五百八十四點三米。據《嶧縣志》載:昔有王老漢抱犢耕其上,后仙去,故而得名“抱犢崮”。景區四季分明:春季桃李爭奇斗艷,夏暑綠葉成蔭,秋季紅葉似火,冬季銀裝素裹。尤其是秋季的紅葉,依山勢起伏,色彩濃郁,呈現出層林盡染的絢麗景觀。

受交通、自然條件等因素制約,“十二五”期間,山亭區還有八十六個村被列為省級扶貧重點村,十一個村被列為市級扶貧重點村,佔全區村居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至二〇一六年初,仍有精准識別貧困戶兩萬零三百五十六戶、三萬五千六百八十六人,貧困人口佔棗庄市全市的百分之五十點六,精准扶貧任務十分艱巨。山亭區立足當地自然稟賦,挖掘地方特色資源,以產業扶貧為重點,落實精准措施,下足“繡花功夫”,圓滿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

山亭區北庄鎮雙山澗村是一個紅色山村,重點展現著抱犢崮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場景,建有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紀念館、一一五師政治部、一一五師司令部、王麓水紀念館、魯南區黨委、魯南行署、魯南軍區七個歷史展館,還建有抱犢崮劇社、八路軍抗日夜校、八路軍被服廠、槍械所、八路軍食堂、八路軍軍糧作坊等功能性場館。同時,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這幾年,村黨支部以抗日戰爭紅色文化,激發黨員干部群眾脫貧致富、走共同富裕的積極性,依托紅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利用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和八路軍一一五師抱犢崮抗日紀念園,領辦抱犢人家農家樂旅游專業合作社,流轉閑置民宅,為游客提供居住、就餐、體驗農家生活等服務。另一方面,相繼引領創辦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抱犢金土地土地流轉合作社,流轉土地一百畝發展暖棚蔬菜,主要種植黃瓜、辣椒等。通過調優種植結構,打破了過去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的單一的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形成了以蔬菜為主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全村勞動力百分之七十實現轉移再收入,人均增收達四千元,村民和村集體“雙增收”。短短幾年時間,雙山澗村就發生了蝶變,跨入先進行列。在抱犢崮景區西門,從杭州返鄉創業的青年王鬆橋和家人一起修建了君山人家飯店,他的夢想就是讓紅色旅游更有味道、更持久。他高興地說:“紅色旅游不僅讓我吃上飯,吃飽飯,還讓村裡的其他人增收。村民們春天賣野菜,秋天賣五谷雜糧和山雞蛋,冬天賣柿餅干貨,一年四季都有收益。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一一五師舊址院子的楸樹和梧桐樹歷經近百年風雨,走過崢嶸歲月,依然枝繁葉茂,枝丫相連。這些樹有生命、有感知,雖沒有遮天蔽日的樹冠,但堅定地凝望著抱犢崮山區日新月異的巨變,不亢不卑地綻放生命的姿態和光彩。

《跟著共產黨走》這歌越唱越順口

一九四〇年一月,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抗大一分校近四千名干部和學員到達沂南縣孫祖鎮東高庄村。為了迎接建黨十九周年,文工團決定創作一首新歌,向黨的生日和抗大一分校黨代會獻禮。由王久鳴作曲、沙洪作詞的《你是燈塔》(又名《跟著共產黨走》)就誕生在這裡。沂蒙人民在抗日戰爭最困苦、最艱難的危急時刻,用生命和熱血譜寫的這首歌曲,鏗鏘有力、氣勢磅礡,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伴奏曲。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一日黃昏時刻,我們一行追溯《跟著共產黨走》凝重高亢的旋律,趕到了東高庄村正南,金馬河橋南二百米處的“《跟著共產黨走》誕生地”。此時,奔跑在馬路上的汽車已經打開了尾燈,村庄保留如初的駝背老房子披上了一層薄紗,田地的小麥長得郁郁蔥蔥。村支部書記張克利介紹說,本村建檔立卡享受政策貧困戶一百一十八戶一百八十三人,已經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過上了富裕知足的好日子。鄉親們覺著《跟著共產黨走》這首歌越唱越順口。

據記載,這兩位年輕人創作這首歌曲時隻用了十分鐘。也許創作者本人也想不到,這短短的十分鐘留下了傳唱恆久的紅色旋律。歷經八十多年的風雨,隻見山坡上建有一座燈塔,一塊刻著歌譜、歌詞的花崗岩紀念碑等。茅草亭前,坐在上邊創作這首歌的那塊岩石風雨如磐,冷峻如初。我走向前,輕輕撫摩,那溫厚硬朗的涼意讓我一激靈。周邊幾棵粗壯高大的椿樹和楸樹正在靜心傾聽我們交流什麼。

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進行基因測序。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黨帶領人民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跡,要讓后代牢記。村民住著用石頭壘砌、本地稱為“干茬牆”的老房子,有的已近百年歷史,保留著一絲原始古朴的神韻。

返程時,夜幕已經降臨。雲霧一會兒就遮蔽了車窗。陪同我們的沂南縣負責同志高興地告訴我們,縣裡為迎接建黨一百周年,正在設計重新改造提升誕生地的方案,他忙著打電話調度和安排。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一九四八年冬打響的。人們在詢問:到底是什麼力量,能在短短幾天就消解敵軍優勢、彌補我軍劣勢?

當年在淮海戰役后方,各解放區人民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其規模之巨大、任務之浩繁、動員人力物力之眾多,為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罕見。據統計,淮海戰役中,華東、中原、冀魯豫、華中四個解放區前后共出動民工五百四十三萬人。一九四八年秋,開戰時,正值山東解放區迎來豐收年。沂蒙革命老區的廣大農民興奮地收割完自家的秋季糧食,便扛起扁擔,推起獨輪車,頂著敵機的狂轟濫炸,毅然加入支前隊伍,高喊著:“部隊打到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殘酷的戰爭,力量的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更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

沂蒙精神是臨沂創造各種發展奇跡的精神密碼。飽經苦難的沂蒙人,不忘救他們於水火的中國共產黨和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戰爭年代,以紅嫂為代表的沂蒙人民,與黨榮辱與共、生死相依——“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沂蒙人民成為土地的主人。為改變貧窮落后的自然面貌,像支援淮海戰役一樣,肩挑人扛,建起岸堤、跋山、許家崖等大大小小九百零一座水庫,接著又镢刨锨鏟土筐抬、削高填窪壘石沿,硬把傾斜的山地整成層層梯田。

二〇一七年七月初,我曾專程到沂南縣喬家庄看望當年一百零八歲的離休干部徐乃榮同志。那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他正在用竹掃帚打掃大門口。他一九三九年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抗大一分校、北海區抗聯等地工作。這位經歷抗日戰爭烽火考驗的老人,胸中有段軍號催心的激情歲月,日子如潺潺流水一般波瀾不驚,生活規律,樂觀知足,身體硬朗,精神矍鑠。“我生活幸福的根和源,在於一輩子跟黨走。”一切苦難經過歲月的洗禮沉澱,都在那微笑之間淡然融化,心中涌動著美好與感激的浪花。

凡被后人景仰和追崇的歷史人物、英雄先烈,都是胸懷天下、心系蒼生,小我而大天下。很多時候,他們面前並沒有鮮花和掌聲,而是面對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難以忍耐的寂寞,卻能始終保持進取狀態、奮斗姿態,心中始終有一團燃燒的火焰。

“天下至德,莫大於忠。”沂蒙精神在這場脫貧攻堅的偉大戰役中得到升華。有的黨員說:“面對脫貧這場大戰、硬仗,對黨忠誠,就得打沖鋒、當先鋒、不掉隊。”許多貧困群眾說:“有黨的領導,我們一定能搬掉貧困這塊大石頭。”

二〇一五年,臨沂市開啟了為期五年的脫貧攻堅行動。全市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臨沂市“要緊緊拉住老區人民的手,決不讓他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的殷切期望,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頭號民生工程,堅持戰時思維、戰斗理念和戰勝決心,堅持“摘窮帽”與“拔窮根”並舉、村集體增收與村民致富並重,堅持點面結合、長短銜接、多方融合、啟動內力,注重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精准施策,走出了一條具有臨沂特色的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融入鄉村振興的新路,努力取得扶一人帶一戶、扶一村帶一片的多贏效果。一張張沉甸甸的綠色發展和脫貧攻堅成績單,一戶戶脫貧的坎坷歷程和實況記錄,書寫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生動故事,譜寫了一曲曲邁向全面小康的壯麗凱歌。

走進臨沂,享受的是田園秀美、歲月靜好。沂南縣竹泉村是“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徜徉在這個桃花源般的古村落,享受著洋溢時代氣息和品質的風光,可以看到山、泉、竹、村相映成趣,感受繞泉而居的怡然自得和“家家泉水,戶戶竹林”牧歌式的田園生活,品讀一部厚重的沂蒙民俗風情史,這種景色在地處中國北方的沂蒙山區更顯得珍貴。漫步椿樹溝,可以卷一張剛烙好的煎餅,在流水潺潺中,品味沂蒙山村的質朴與醇厚。跨進蘭陵縣農企園,讓我大開眼界,真實感受農產品高品質和農業4.0時代的神奇魅力,真給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我拿起一枚二百元一斤、市場供不應求的“白雪公主”草莓,仔細觀賞,掂一掂現代農業科技的分量。蘭陵縣縣委常委(挂職)、代村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說:“在群眾眼裡,它代表著黨的形象。通過我們去組織帶領廣大黨員群眾,黨的聲音‘一竿子到底’,群眾跟著黨走,這就是最好的效果。”憑一股子“傻勁”治好了“老大難”村的王傳喜,一九九九年上任時,村集體負債近四百萬元。他立志帶領鄉親們“拔窮根、摘窮帽”,帶領黨員群眾把代村發展成為集體經濟強、村民生活富的先進村,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二〇一九年村集體經濟總產值達到三十億元,村集體純收入一點三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六點九萬元,比二十年前翻了三十多倍。王傳喜帶領群眾堅持邊發展邊鞏固擴大脫貧攻堅成果,二〇一二年以來,先后建設“印象代村”等六個產業扶貧項目,實施了黨建、科技、資金、人才等多種扶貧辦法,幫助二百多個村、一萬多個貧困戶穩定脫貧,扶貧總投資超過一億元。王傳喜充滿自信地說:“我們在中央二十個字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更’字,就是讓群眾生活更幸福、更有獲得感和安全感,努力建設一個‘宜居、宜業、宜游’而且‘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最后達到‘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樣板區、先行區。”

二〇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我們來到位於新泰市東部龍廷鎮北九頂鳳凰山腳下的掌平窪村。因四面環山,山澗溝底聚成窪地,形似手掌而得名。這裡的人祖祖輩輩缺水吃,真得靠天吃飯。大旱年份,人畜吃水都得到十幾裡之外的山下去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村支部合計著鑿石打井時,村裡幾乎所有人都搖頭,認為是異想天開。

水,記載著掌平窪村幾代人的艱辛血淚﹔水,托舉著掌平窪村幾代人的祈求夢想﹔水,演繹著掌平窪村美麗而神奇的傳奇。

水利技術員經過周密勘探,搖著頭說:“這地下肯定有水。但是,打這口井太難了!”

“隻要有水就行!為了老少爺們,為了子孫后代能喝上水,再難,也得豁上命干!”村干部意志堅定。

那個年代物資匱乏、條件艱苦。沒有機械,鐵錘鋼钎也買不起,隻能靠镢刨锨挖,血水汗水淚水融為一體,感人的故事每天都有。我聽說,支部書記白天在工地領著大家干,晚上還要接受批斗。即使這樣,他們也沒動搖和放棄把井打成的執著夢想。

村裡那口螺旋井真的讓我震撼,讓我開眼。隻見井體為直壁式、螺旋形、漏斗狀的石砌結構,在井壁上砌著一百零八級石頭台階,一直延伸進深深的“地宮”,接近底部處的台階還是穿岩而過,增加了幾絲神秘感。井上口周長二十六米,深二十八米。在井的邊緣建造了一條“水龍王”,龍頭在上,龍尾盤旋而下,深入地宮,非常壯觀。此井始建於一九六七年,一九七七年完工,歷時十一年。這口井的建設史、全村人打井的奮斗史感天動地。如今,掌平窪村已經發展成為以“杏梅古村”為特色的鄉村旅游示范村。

“紅色群落”遍沂蒙

二〇一一年七月初,在建黨九十周年的重要時刻,日照市莒縣在濟南山東省博物館舉辦《本色——老黨員“紅色群落”》大型紀實圖片展,展出了近二百幅沂蒙革命老區老黨員的生活照,引起很大轟動。

這是一群腳踩泥巴、頭頂國家的人,

這是一群為黨盡忠、為民舍命的人,

這是一群胸口有火、眼裡有光的人,

這是一群朴實厚道、感天動地的人,

這是一群散發光芒、給人力量的人!

莒縣屬沂蒙革命老區,是山東省建立黨組織較早的縣之一,黨的基礎和群眾基礎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入黨的老黨員最多時曾達到一萬三千三百四十一人。截至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尚健在三百一十九人,平均年齡為九十一點七三歲,年長者已過一百歲。這些老同志平靜的鄉村生活,昭示著一種淡定與從容,無論什麼情況,他們對黨的忠誠不變色、不變質、不變心。小店鎮盛家垛庄村夫妻老黨員盛佃忠、戴還秀,夏庄鎮北汀水村夫妻老黨員肖善有、田香廷,結婚前分別在各自村裡入了黨,結婚后仍嚴格保守黨的秘密,彼此都不知道對方是黨員。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員身份公開,才相互知道實情。這些老黨員在戰爭年代踴躍參戰支前,不怕流血犧牲﹔建設時期,搶著干苦活累活,沒有任何怨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些老同志如果出來工作,都會享受到國家離休干部或職工政策,但他們熱愛家鄉,擔心給國家添麻煩,毅然留在了農村,為建設家鄉貢獻著力量。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龍山鎮楊家溝村九十歲的盧翠秀老人,她十七歲入黨,是當時日照市年齡最大的在任村黨支部書記。她說:“我是黨的人,就要聽黨的話。”她在村支書崗位上,帶領群眾治山、治水、修路、致富,一干就是六十多個春秋。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紀,子女們都不願再讓她連任了,可村裡黨員群眾還是堅定地推選她。這些老同志當年對黨的要求一呼百應,耄耋之年仍然不忘責任。村黨組織開展活動時,隻要健康允許,他們總是去得最早﹔村裡有矛盾糾紛時,他們總是熱心調解,有的自發成立了調解委員會、“夕陽紅”巡邏隊,在他們的有生之年發揮余熱,用自己的品行影響帶動年輕黨員和青年。這次我委托當地的同志看望請教了幾位老同志,他們說:“黨帶領我們鬧革命,讓窮人吃飽穿暖過上了好日子,如今國家不讓一戶貧困家庭掉隊,這是多麼了不起呀!”

“微光匯聚,終成星河”,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是平凡成就了偉大。平凡人的微光,能為每一個陷入困境、身處危難的人照亮前方的路。這些老黨員都是帶光的人,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一直努力地亮著,照亮自己,也照亮家人和眾人。在黑暗中尋找光明,我們享受光明時不能忘記昨天經歷的黑暗,也不能忘記凝聚光明的微光。

歲月更迭,“聽黨話、跟黨走、服務人民”的基因一脈相承。莒縣嶠山鎮大朱家庄村是省定貧困村。朱長慶是有五十五年黨齡的老黨員,已經七十六歲了,兒女均早已成家立業,老兩口衣食無憂。可朱長慶把黨員這份責任看得比天大,對村裡和老少爺們的事一直很熱心、很上心。他主動承擔了本村三戶年老體弱貧困戶的衛生清理工作。二〇一七年中央彩票公益金項目確定要為該村修建三公裡長的環山路,並新建和維修塘壩四座等。消息傳來,全村人特別高興,朱長慶義務擔負起質量監督員。一有空兒,他就拎著個馬扎,提著茶杯,坐在工地上監督施工,嚴把質量關。一次施工方拉來三車石子,他發現車上的石子當中有渣土,不符合質量標准,就站在車跟前不讓卸車,任憑施工方怎麼解釋也不行,最后施工方隻好將石子退回。還有一次,朱長慶發現施工方在攪拌混凝土時有偷工減料現象,他立刻跑到電閘前拉閘斷電,直到施工方拌料整改合格。“國家拿錢給我們貧困村治山治水,你們絕不能糊弄俺們。”施工方知道朱長慶是一個犟脾氣,私下跟他商量:“我雇你給我看工地,按照一個整勞力的標准每天給你一百二十塊錢。”朱長慶把頭一扭,十分生氣地說:“修路這可是關系子孫后代的大事,不能有半點兒馬虎。我可不稀罕你的錢,你是看錯人啦!”

遍布沂蒙山區的黨性教育基地,各有千秋,異彩紛呈。鮮活真實的歷史實物、人物、故事、場景感天動地,看著、聽著、想著,感情的潮水經常噴涌而出,讓我淚如雨下。這些星羅棋布的基地、場館,日益成為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弘揚民族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場所,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殿堂、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地,極大地增強了黨員群眾的神聖感、儀式感、參與感、時代感。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二十日清晨,一百零四周歲的沂蒙紅嫂張淑貞在山東省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庄村家中病逝。她一九一四年九月十三日生於沂南縣馬牧池鄉西官庄,后嫁到東辛庄,一九三九年三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百歲沂蒙紅嫂、“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兒媳婦,沂蒙紅嫂精神傳承人於愛梅的母親。她也是親歷抗日戰爭、臨沂市黨齡最長、年齡最長的沂蒙“紅嫂”。

說到張淑貞,就聯系到她的婆婆王換於大娘。王換於一九三八年冬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她家是著名的抗日堡壘戶。王換於和兒媳婦張淑貞一起在當地黨組織的協助下辦起戰時托兒所,先后收養了四十一個孩子,撫養了一批革命后代,成為與孩子們雖沒有血緣卻永遠的娘親。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才出生三天。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貧瘠的沂蒙山區缺衣少食,生活異常艱難。王換於經常教育她的兒媳們:“讓烈士的后代吃奶,讓咱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死了你們還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可就斷根了!”“是,咱不能讓烈士斷了根!”為了養育好這些革命后代,張淑貞和弟媳婦把奶水讓給那些年齡小、體質差的寄養孩子。戰時托兒所的孩子個個健康成長,張淑貞和弟媳婦的孩子卻因營養不良先后有四個夭折。

張淑貞離世前,她讓女兒於愛梅幫助找出一直惦記著的那個首飾盒。首飾盒裡有三枚熠熠生輝的黨徽。張淑貞一邊擦拭著黨徽,一邊囑咐於愛梅:“我當了一輩子黨員,馬上就八十年黨齡啦,是黨給了我一切。你記著可別把我的黨員‘挂’(耽誤)了。一定要幫助我把黨費繳了。”老人過世后,於愛梅激動地說:“讓我最震驚、最感動的是,母親直到離世,左手一直攥著一枚黨徽,要求我一輩子跟黨走。正因為如此,我母親走得很平靜、很安詳。”這位令人敬佩的老共產黨員,是在用生命擦亮黨徽,把黨徽置於自己的生命之上,這是要把黨永遠揣在自己的心窩裡呀。

鄉親們得知張淑貞逝世的消息都惋惜不已。不少人聚集到張淑貞的家門口,來送最后一程,有的想來幫把手。遠在幾百裡之外,作為沂蒙后代,為了表達崇敬之情,次日下午,我專程趕往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庄村悼念這位百歲紅嫂,向這位經歷戰火洗禮和血淚浸泡的革命母親深情地三鞠躬……

俺不給“地下黨”丟臉

我被趙娟平凡的故事打動了。

莒南縣十字路街道戴家扁山村的貧困殘疾人趙娟,逢人便訴說自己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她出生在遠近聞名的虎園村抗日模范家庭,當年她的三個舅舅、大舅母和她母親,全家五位“地下黨”,她姥姥、姥爺和二舅母、三舅母也積極地支前、做軍鞋、送軍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出生的趙娟自幼患有先天性脊椎裂,癱瘓在床,父母花光所有積蓄,為她求醫治病,保住了生命,能勉強行走。一九九五年她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育了兩個女兒。由於身體殘疾,夫妻倆務農收入微薄,再加上常年醫藥費和孩子上學的費用,生活的艱辛一度讓趙娟一家愁苦不堪。二〇一六年九月,趙娟抱著“俺不給‘地下黨’丟臉”的心態,在大家的幫助下,借助富民農戶貸資金,利用自家院子北側的空地,建起了一處四百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她每天忙碌在棚內棚外,春節期間蔬菜上市,就賺了三千多元。她手握在家門口掙到的錢,感覺生活一下子有了奔頭。接著,醫療扶貧和教育扶貧也一齊發力,解決了她家的醫療費和孩子學費這兩大開支難題。

劉賢友是戴家扁山村的第一書記,他了解到趙娟家的特殊情況,在幫助解決趙娟的醫療、經濟收入等家庭基本困難的同時,重點關注兩個孩子的學習。他多次向趙娟說:“讓兩個孩子把我當親叔吧。有經濟困難我給解決,一定別打擊了孩子學習的信心,隻要孩子肯學,咱就堅決不要下學。”兩個女兒張愛玲和張溶梅真爭氣,先后在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濟南)和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東營)讀專科和本科。二〇一七年,考慮到蔬菜大棚有了一定的收入,趙娟一直琢磨如何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村裡的剩余勞動力找點兒活兒干,就成立了一個生蒜加工點。當年,兩個女兒也受她的影響,利用寒暑假開設學習班,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教給村裡的孩子們。

飲水思源,二〇二〇年春新冠疫情期間,趙娟的兩個女兒請纓到村裡抗擊疫情第一線,白天在村值守點執勤,夜間巡邏值班,還主動總結村裡抗擊疫情的做法。姐妹倆省吃儉用,每人捐出二百元獎學金,支持抗擊疫情。她們找到駐村第一書記劉賢友說:“叔,我們全家特別是我們姐妹倆,得到國家和鄉親們的大力幫助,真是感激不盡。如今疫情給國家出了難題,別嫌少,這是我們姐妹倆的一點兒心意!”姐妹倆說這話時,眼裡沒有自怨自艾的悲傷,隻有堅強和剛毅,看不出一絲貧困家庭孩子的痕跡。這句話感動得村支書流出淚水,他十分動情地說:“你這倆懂事的好孩子呀!”

我聽到這個故事的一剎那,淚水也禁不住在眼眶裡涌動。那天我們座談結束后,趙娟要求合張影,我欣然同意:“你了不起呀,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培養了兩個好孩子。”

我又開玩笑說:“你要不是留這種齊肩短發的話,肯定會‘小辮朝天’(方言,比喻驕傲)呀!”

姐妹倆去年都相繼報考了研究生。從小經歷和見証家庭變遷的風雨,就不是溫室裡的花朵。樹的種子埋進大地,就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可能。二〇二一年四月十七日晚十點半,莒南縣扶貧辦的同志打來電話,興奮地告訴我:“趙娟報考研究生的倆女兒都被錄取了!姐姐張愛玲是貴州大學法律專業,妹妹張溶梅是西南政法大學民法專業。”我期待這個消息很久了,高興得噌地站起來:“請你一定轉達我的祝賀!”

馮德英在《苦菜花》中寫道:“苦菜的根雖苦,開出的花兒,卻是香的。”我感覺用此話比喻趙娟的心境非常恰當。

人生路上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風雨兼程是狀態。在與貧困作斗爭的路上,趙娟等人身上展現出的自強不息和積極奉獻精神,正是她對革命家庭紅色家風的一種傳承。“我是貧困戶,但我思想上不貧窮,精神上很富有。與其祈求生活富足點兒、安穩點兒,還不如自己強大點兒。”是啊,人的一生會邂逅很多維系命運所需的狀況甚至緣分,需要用心發現和堅守。不管道路多難走、多崎嶇不平,隻要每天努力一點點,都會比站在原地不動,更接近自己渴望的高度。

那天,夜幕四合時,路旁那兩排參差不齊的樹,在晚風中低舞著。大街上,路燈下的行人腳步匆匆,一輛驢車叮叮咚咚地跑過,若倦鳥返途。我看見一對夫婦,女人疲憊地用手牽著虎頭虎腦、蹦蹦跳跳的孩子,一手用塑料袋提著大白菜、卷紙還有洗衣粉什麼的。男人扔掉煙頭,順手接過了妻子手中的貨物。妻子陪孩子在前面跑起來,孩子仰頭大聲喊著什麼……這時村口傳來家長呼喚小孩回家吃飯的聲音,還有輕輕合大門的響聲。晚歸的路途,感到的不是孤獨,而是親人的等待和溫暖的團聚。人們都在默默地努力拼搏,平凡地生活著。

遠處路口的那盞燈一直亮著,沒有行人,那燈在為它自己亮著。

位於平邑縣流峪鎮東南八公裡的下崮安村,明朝建村,因坐落在馬家崮山坡下而得名。早年,在下崮安村建了大型水庫,村裡大部分適宜栽種的土地被水庫佔用了。沒想到,水庫建成后,下崮安村成了受害村。天旱時,需要放水澆地,水庫水位下降,而本村的地卻澆不上水﹔到了雨季,雨水一多,水位上漲,又把下崮安村的庄稼淹沒了。村裡沒電沒路,吃水全靠人抬肩挑。當時人均收入隻有八十六元。商業部的幫扶干部幫助解決了電的問題、路的問題、吃水的問題,組織群眾養鵝、養羊,還建了一個河庫汊澆地養魚。第二年,人均收入就達到二百多元,解決了溫飽問題。當年的村支書袁本興說:“一九八七年五月,俺下崮安村的截水大壩完工,村裡的庄稼有了水澆,村民臉上露出了笑容,高興得像過大年。”脫貧后,村裡自發為扶貧工作立了功德碑,上面刻著兩行字:“脫貧不忘扶貧人,致富全靠黨指引”。該村現有脫貧戶四十二戶六十二人,以種植丹參、金銀花、山楂等中藥材為主,二〇二〇年人均純收入六千余元。

沂蒙山不僅是沂蒙兒女出生、成長的地方,更是堅定信念和人生方向的精神家園,因為血管裡流淌著父輩的熱血和祖先的遺傳密碼。奧秘無窮的真理如天空的閃電,如自由飄舞的風,如粲然綻放的花,也如田野上質朴的庄稼,鮮活、真實,深藏著無窮無盡的精神動力。

沂蒙山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不僅佐証了中國共產黨人“從哪裡來”的問題,而且詮釋和回答了我“要到哪裡去”的時代之問,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注入了無窮的信心與自強不息的磅礡力量。

“三生融興”沂蒙樣板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總值曾一度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高。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中國革命勝利提供了廣闊空間、物質支撐和雄厚的力量源泉。在新的條件下,共產黨人帶著初心和使命繼續前行,同樣離不開農業、農村和農民。需要更多地惠及農業、惠及農民,重新改變農村的面貌。

桃花源裡的沂蒙小調

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午飯后,兒子開車帶我們全家直奔“高顏值”的沂源桃花島。剛下高速,就望見山東財經大學鄉村振興學院和萬畝優質桃示范園的宣傳牌,杏花正盛,漫山遍野的桃花含苞待放,龍子湖畔正在舉辦“齊魯論語研讀101次公益活動”,台下是本地村民和參加活動的學子。在大都市裡司空見慣的博物館、藝術館、文學館,搬到了鄉親們的房前屋后、田間地頭。這是不切實際的純藝術行為還是文化振興的大膽嘗試?如果翻翻沂源的歷史,就能找到一種必然。沂源平均海拔四百零一米,是山東省平均海拔最高的縣,被譽為山東屋脊。“系沂水之發源地,故名沂源”。沂源縣魯村鎮南端龍子峪村山前那股涓涓溪流,就是縱穿沂蒙山區南北的臨沂母親河——沂河的源頭,承載著豐潤的文化內涵。沂河由此順流而下,沿岸有魯山溶洞群、“沂源猿人”頭骨化石、大賢山織女洞、東安故城、北寨漢畫像墓、陽都故城、金雀山銀雀山漢墓群、郯國故城等古跡。

沂源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山連山,溝壑縱橫,土地瘠薄,長期以來“棒槌麥子,窮一輩子”。歷經幾十年,農業產業結構已由單純種庄稼轉向抓林果業,當下轉向生態林果、特色農業。沂河源田園綜合體覆蓋劉家庄村、姬家峪村、劉家坡村、鹿角山村、北徐家庄村、西徐家庄村、龍子峪村七個村,正在建設高標准農田,已經重點打造了龍子峪村和劉家坡村。核心區桃花島,面積約一百六十畝,山水相依、綠水青山,山湖環繞,絡繹不絕的游客悠然地享受美景美食,品嘗輕鬆閑適的生活味道。

“我一生忙於城市建筑,一定要留一件作品給中國的農民。”二〇一七年六月六日,法國世界建筑設計大師、我國國家大劇院設計者保羅·安德魯與北京東方君公益基金會董方軍先生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打造“藝術振興鄉村”項目,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靠藝術和文化活化鄉村。日本設計師安藤忠雄、宮島達男、北川富朗等世界級大師親筆勾勒,山東財經大學張凌雲教授的文化產業管理團隊精心設計,本地農民和匠人勤勞巧妙壘砌。遍地的石頭復活了魅力,獲得新生。就連昔日的牛圈,也搖身變成游客流連忘返的“陌上花開”景點。

早飯后,董方軍帶我們去龍子峪村東南感受正在按規劃打造的“哲學小道”。這是一條蜿蜒在山峪間的小路,一切都順其自然,路兩旁是零散的農田、樹林和祖墳,不久將建起觀天台和“墨”兩座地標性建筑,憑吊遠古,傾聽天籟,無窮的憂慮、哲思與靈感伸展進沂河源頭靜謐的叢林和歡唱的溪流中,頓悟人生的真諦。

正值仲春時節,花果山藝術區、孔雀谷、梅花山谷景點在熱火朝天地建設。村民們從拒絕、觀望到接受,然后積極熱情參與,經歷了幾年的磨合與領悟。每一塊石頭、每一道牆、每一座房子,都傳遞老人與孩子的歡聲笑語,裊裊炊煙飄浮著圖騰與希冀。

遠遠望去,梯田在山嶺丘壑間綿延起伏,蜿蜒山路兩旁的樹木恰若五線譜波動的音符,田間到處是正在挖坑移栽梅花、櫻花、海棠的村民,沉睡多年的鎬和锨開始彈奏輕快悠揚的田園牧歌。晶瑩剔透的春雨正與漫山遍野的桃樹對白,討論何時綻放桃花盛宴。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和妻子、兒子、兒媳、小孫女全家也體驗栽樹的快樂,在桃花島上挖坑、移栽下幾株梅花,還坐在紅梅峭岩上迎著山風小憩,翻閱散發縷縷墨香的書籍,恣意體驗歷代文人墨客崇尚的耕讀生活。

董方軍當年為了跳出這山峪、落下北京戶口而拼命讀書,當商海拼搏成就人生后,故鄉的山巒、溪流和遍地的石牆、石屋、石街、石垛震撼著他的心靈。文化遺存正在坍塌廢棄和流失,村庄正在無聲無息地消瘦,焦灼的故鄉情結喚醒他點亮夢想的燈火。

眼下,他十二歲的兒子都萌生了把戶口遷回龍子峪村的想法。在品嘗美食時,響起優美動聽的《沂蒙山小調》,這是歷史、風俗、自然的自覺傳承和親近,營養悄然滲透進我們的胃口和血脈中。

進村的路口正在搭建“龍門”,村頭的“土地廟”保存完整,街巷全是石板路,弱電下地,雨污分流,街巷口的公共廁所也承包給了農戶管理,許多農家辦起了民宿。夜晚的龍子峪村燈火和星光交匯,遠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鄉村振興打造齊魯樣板”的燈光字清晰奪目。白天我執意去村裡走訪,妻子幫我去敲門。因還沒到午飯時間,家家閉門鎖戶,隻有門前的花草迎接遠方的來客。孩子們去了學校,年輕人外出打工創業,六十歲左右的老人都去山峪栽樹了,一天至少能掙上百元。沒拜訪到有勞動能力的農民,雖說有些遺憾,但村民們有活干、有錢掙、各得其所,日子過得紅火,更令人欣慰。我拜訪到了一位九十四歲的老大娘和一位八十八歲的老大爺。他們說:“地入了合作社,不用自己種了,也種不動了。”說這話時其實臉上綻著笑容。現代都市的時尚與舒適,分明已鑲嵌進這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和百姓生活。眼下,梅花谷二十萬株規模的生態林已基本移植完成。董方軍篤定而動情地說:“碧水藍天,山清水秀,田園風光,幸福生活,這是歷代祖宗的夢想,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也是我們應當留給后人的家業。除了成功,我們無路可走!”

我們去董方軍的老宅子家訪品茶。茶室是在原來蓋草垛的地方改造而成的陽光屋。一碗水還沒喝完,得知他回家的鄰居,送了一竹笸籮用鹽粒炒的花生米和一包剛從老楊樹上摘下的楊樹花。我品嘗花生米時,還燙手呢。燙手的是花生米,暖心的是鄰裡鄉情。

我們返程時,不到四歲的小孫女,上車就迫不及待地喊著:“我還來!我還來!”

“三生融興”綻花朵

黨中央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對世情、國情、民情冷靜深刻分析把握的基礎上,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生活富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按照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這一戰略不僅指明了中國鄉村高質量發展的輝煌前景,也必將給全球農村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並推進,以產業興旺作為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以生態宜居為內在要求,以鄉風文明為緊迫任務,以治理有效為重要保障,以生活富裕為主要目標,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二〇一九年初,山東在全國率先推出《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五個工作方案,與省裡當年“1號文件”一起,構建起“1+1+5+N”鄉村振興政策規劃體系,區分膠東、魯中、魯西南、魯西北四大風貌區、十條風貌帶,培育三百個美麗村居示范村,全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二〇二一年臨沂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圍繞‘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目標,統籌、融合、有序推進‘五個振興’”。提出“三步走”總體路徑:“打造長三角地區農產品供應基地、休閑旅游‘后花園’和產業轉移‘大后方’”。

綠色生態是沂蒙山區的最大財富、最大優勢和最靚品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千篇一律,要避免“一刀切”。臨沂市從實際出發,認真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綠色發展作為“頂門炮”,牢固確立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融”的發展思路,堅持以人為本、鄉村一體、城鄉統籌,全力打造山青水綠、藍天潔淨、土壤清潔的綠色生態,建設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業宜居、農民富裕富足、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園,努力走一條具有山東特點、沂蒙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道路,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

農業產業轉向高質量、重效益。我國農業正在從偏重規模和數量的“吃飯農業”,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品牌農業”邁進。一棵庄稼為什麼能從土壤裡長出來?因為它的根扎在土壤裡。農業要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要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要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一切都取決於農民在鄉村有體面的就業機會。純粹種地,一畝地純收入不足千元。如果小兩口進城打工,一年收入五萬元很輕鬆。工作可能累、忙、苦,但收入確實可觀。事實上,農民工收入看似不低,其實家庭社會成本很高,或孩子失去父母的愛,或夫妻兩地分居,或老人無人照料,其中的酸楚都裝在自己心裡,美好時光更是用錢買不回。歷史上,沂蒙山區山多嶺多,土地單塊面積小,交通不便,傳統農村規模小,分散,產業不融合,成本高,很不利於推動鄉村振興。臨沂市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的要求,建立專業化生產基地,全市形成了六百萬畝商品糧生產基地、一百萬畝花生生產基地、一百萬畝高效蔬菜生產基地、一百萬畝優質果品生產基地、三百萬頭生豬生產基地、二百萬隻肉羊生產基地、五千萬隻肉雞生產基地、一千五百萬隻兔生產基地、一萬畝淡水魚生產基地,以及一大批規模不等的名優土特產品生產基地,使全市的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更趨合理,產業特色進一步彰顯,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如蘭陵縣的蔬菜,臨沭縣的白柳條,郯城縣的銀杏,莒南的花生、板栗,沂水的黃煙、果品,平邑縣的金銀花,蒙陰的桃和兔,蘭山區的花卉等生產基地,其生產規模、品牌質量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享有盛譽。

大力開展農業標准化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沂蒙、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臨沂市供應上海世博會農產品基地數量佔全省一半以上。加大科技興農力度,逐步實現農業的良種化、機械化和精准化。“汗水”農業、傳統農業開始向機械、智能、智慧轉向,目前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四百四十七家,其中國家級三家,省級五十四家。“三品”認証累計達到七百九十八個,認証地理標志農產品二十八個。總的來看,臨沂的農業農村布局正由散到聚、規模由小到大、層次由低到高、發展由弱到強,實現著華麗轉身。

生態從優先保護轉向同生共榮。縱觀歷史,人類與自然界一直在失衡與再平衡之間徘徊前行。

我國正處在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的轉型期。這些年全社會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環保措施扎實推進、污染治理成效日益彰顯,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惡化趨勢被逐步扼制並有明顯的改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已成為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也成為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當然,我國現代化與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的發展過程。我國后來居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並且疊加發展,是個“並聯”的模式。從工業化的農業角度來看,一棵麥子、玉米有效的部分不僅僅是麥穗和玉米棒,莖稈和根部同樣是有效益的,不再是焚燒產生污染的源頭,可以喂牛,牛糞還田都能產生效益。運用信息化賦能,還能節省人力和物力成本。

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是千萬沂蒙人民祖傳的記憶和美好期盼﹔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是臨沂科學跨越發展的不懈追求。臨沂市曾一度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企業數量多、分布廣,導致環境空氣質量整體比較差。自二〇一五年春,臨沂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治理大氣污染,打響了一場空氣治理保衛戰。市委明確提出: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展工業絕不能走過去那種單純追求數量和規模的低層次發展的老路,必須大力發展科技含量比較高、質量效益比較好、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新型工業,把藍天白雲還給沂蒙百姓。以這樣的氣魄、力度和干勁恢復並成就綠水青山的地域特色,根據各個區域、村庄的基礎條件和資源稟賦,深入挖掘鄉村內涵,保持和恢復鄉土氣息、田園風光、民俗特色,打造獨具沂蒙山區特色的鄉村振興樣板,持續把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業綠色發展作為抓手,努力做到“內秀外美”,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吃上“生態飯”,逐步跨進生態農業。像敬畏生命一樣敬畏生態環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努力把生態環境內化為生產力、生活質量的內生變量與價值目標。二〇一一年和二〇一七年,山東省委、省政府兩次在蒙陰縣召開全省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現場會,推廣了臨沂經驗。

農村出現人力和人才回流潮,人氣開始回聚,更多的“燕歸巢”,意味著什麼呢?既是生命力、生產力、消費力,又是市場和資產價值。“增綠”“護藍”“休閑”“生態”正成為熱詞,與鋼鐵、水泥的城市形成反差,具有誘惑力的是,鄉村田園扑面而來的是泥土氣息和花草的芳香。一望無際的山巒田野,純朴善良的農夫,還有琳琅滿目的綠色食品,這是理想的家園棲息地該有的景觀。

伴隨城鄉面貌的變化,群眾的吃飯、住房、行路、喝水等設施條件有了大幅度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由吃飽穿暖向生活富足、穩步邁入小康的巨大變化。山水林田湖草綜合系統治理,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民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就說吃吧,已經不再滿足吃飽,開始為控制體胖和如何減肥犯愁,講究吃少、吃好、吃出營養和健康。

消費早已升級換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農村居民家庭基本沒有什麼耐用消費品,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成為部分家庭婚嫁必備的“四大件”,到九十年代,冰箱、洗衣機、彩色電視機、電話成為農村居民青睞的“四大件”。如今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都已是普通的生活用品,汽車、樓房也已成為農村青年談婚論嫁的大件了。

人們更多地追求綠色食品消費和充實的精神生活。過去“小病拖、大病扛”,隨著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農村也開始講究醫療保健,閑暇遛遛彎、跳跳廣場舞,活得有滋有味。

土地和家園是鄉親們靈魂的永久住所。站在村頭向遠處眺望,在溝壑縱橫的山套裡,住著許多炊煙裊裊的人家。朴實勤勞的鄉親們,在這熟悉的村庄裡生存、生活幾十年,留下生命神秘的遺傳和互為親人的緣分。土地、樹木與農民生死不離,庄稼一茬茬地播種收割,農民在一茬茬地更迭。山嶺,梯田,山路,小橋,溪水,樹木,庄稼,秋草,牛羊,房屋,彎把犁,趕牛調,土地廟﹔太陽,月光,炊煙,鑼鼓鄉戲,嫁妝﹔高蹺,嗩吶,秧歌,對聯,窗花,鞋墊,舞龍獅……這些村庄裡熟悉而親切的景物,散發出純正纏綿的自然與文化光澤,融入生命,甚至成為生命的組成部分。驀然回首,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包括一棵樹、一條狗、一眼井、一座破廟,甚至挂不上嘴的逸聞趣事都那麼珍貴,青山綠水涵養著刻骨的鄉愁,拴系著生命的根脈。

村庄的夜幕藍得透明,中天點綴著一輪圓圓的皓月,山頂有一片眨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昏黃的燈火,飄散著淡淡的酒香和菜香。腳步聲、說笑聲、喊嗓聲、狗吠聲、碰杯聲、嬰兒啼哭聲,上演著溫馨優美的村庄協奏曲……

解讀鄉村振興樣板公式

臨沂市通過生產、生活、生態三者有機融合,相互平衡,同步興旺。以發展生產、產業為基礎,生產和產業發展會增加物質財富,從而使生活富裕,當然也會帶來環境問題。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為保障,能促進產業的升級提檔,實現綠色發展,以改善村民生活、提高生活品質為目的,引導和推動村民積極參與,自我造血,從而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不合理的生產發展會破壞生態環境,不利於生活富裕,也不可持續。處理好生產、生態與生活的辯証統一關系,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與生態環境和生活改善緊密銜接、渾然一體,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最終會守住藍天白雲、綠水青山。功在當下,利在千秋后代。

到底怎麼表述呢?我想用這個公式來解讀:“生產·生態·生活×N=鄉村振興樣板”,其中生產、生態、生活是最核心的平行、平等三元素,“N”是指現代、時尚、科技、信息、文化等賦能元素,實現鄉村在農耕文明與時代因素的推動下榫卯契合與覺醒重構,不斷發育、生長和成熟,復活與提壯農耕文明的基因、智慧與密碼,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撰寫具有中國特色、沂蒙特點、適合國情民情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向的鄉村振興方案和新詩史。因為是“×”,不是簡單地“+”,能產生想象不到的疊加效應、裂變效應,甚至是乘數效應,或許我們能從這種公式中尋找到更多、更有特色的沂蒙山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思路與對策。這就像沂蒙山區地道的羊肉湯、辣炒山雞一樣,不同的區域,土壤和水不同、火候和味道不同,故事與味道和我們的感覺也會有差異……

上述“三生融興”鄉村振興平面藍圖,其實背后支撐它的因素很多,譬如“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不“翻燒餅”﹔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創新求變——不教條﹔保持歷史耐心,鍥而不舍、積小勝為大勝——不急躁。鄉村振興的樣板,應當重在拉長板、補短板、固底板,搭起支撐鄉村振興的“三支點”,產生出穩固平衡的“三腳架”效果。

第一支點:硬件先行。概括地講,我國鄉村振興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億萬農民生活更美好。進入二十一世紀,伴隨國家對鄉村基礎設施投入的加大,以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主要交通方式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尤其是農村公路、電網改造等,扭轉了長期以來鄉村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為城鄉融合發展創造了條件,特別是互聯網、手機、電腦的普及和電商平台的呈現,不僅讓農村和農民及時高效、便捷、低成本地獲得各類信息,與城市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解決了鄉村社會信息“孤島”制約發展的問題,也為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創造了重大歷史機遇,拓展了無限空間。冷靜地綜合分析,群眾致貧或低收入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殘、因學、因災和缺技術、缺勞力、缺資金及交通條件落后、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基礎設施缺失是一個重要因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對近一億人口的脫貧作出了戰略性考量、全局性安排,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經過八年持續奮斗,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黨中央及時提醒,打贏脫貧攻堅戰是終點更是新的起點,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不能產生“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懈怠思想,而是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並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進程、節奏和質量,既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質量和可持續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鄉村全面振興乃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實現的進程和質量。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培育文明鄉風,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加快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必須對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予以必要投入,這就涉及人力和資金的協調,涉及政策和制度的配套等。農村基礎設施很多只是到了行政村,村延伸到戶還有很多卡點和堵點,短板、弱項主要集中在這一塊。硬件盯著水、電、路、氣、通訊,推動那些既有利於生活方便,又有利於生產條件改善的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點做好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軟件主要是社會服務和鄉村治理。近五年,臨沂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村生活環境顯著改善,新改建農村公路一點一萬公裡,通戶道路硬化三千二百五十四個行政村,改造危房三點五萬戶、廁所一百余萬戶,五百六十七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以民生“溫度”標注出百姓的幸福“刻度”。全國“四好農村路”養護、山東省推進鄉村振興暨脫貧攻堅等現場會先后兩次在臨沂召開,“好山好水好風情,美麗鄉村看沂蒙”名片更加亮麗。

許多村級組織通過發展產業、增強村集體經濟收入,通過自身力量發展村內公益事業,提升改造村內水、電、路、教育、醫療等公共基礎建設水平。莒南縣大店鎮許家灘井村領辦的初心果蔬專業合作社,每年集體增收的十多萬元,主要用於村內路渠疏浚、建設荷花濕地、硬化道路等民生工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臨沂市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把“美在農家”活動作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集片成群”的總體思路,由市婦聯發揮“娘家人”作用,牽頭主抓“美在農家”活動,引導廣大婦女弘揚沂蒙紅嫂精神、助力鄉村振興,推動了農家富起來、綠起來、美起來。雖然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一些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陋習仍然根深蒂固,“村庄環境美如畫,家裡依然臟亂差”,農村家庭中“一院子雜物、一桌子碗筷、一床底鞋襪、一繩子衣服”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打造沂蒙美麗鄉村,農民家庭怎麼辦?臨沂市婦聯堅持“以人為本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富美同步協同發展”、“弘揚美德倡樹新風”原則,實施良好衛生習慣、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培育良好家風、抓好示范帶動、建立愛心超市、加強志願服務,引導廣大農村婦女發揚紅嫂精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推動“美在農家”提檔升級。她們將“美在農家”工作融入精准脫貧、鄉村振興工作大局,標准完善提升為“四美”(庭院美、居室美、廚廁美、家風美)、“室內五淨”(門窗淨、地面淨、床鋪淨、灶台淨、廁所淨)、“院內五無”(無柴堆、無糞土、無垃圾、無污水、無散養)、“家中五有”(有合理布局、有花草樹木、有文化氛圍、有家風家教、有生活品位)。從二〇一八至二〇二〇年,每年從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中優先扶持一千戶“美在農家”薄弱戶,既給予必要的生活用品扶持,又幫助他們整理家居環境衛生,干淨整潔的生活環境改變了人的精神面貌,增強了貧困群眾的自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沂南縣朱家林村通過開展“美在農家”,許多農家小院提升為民宿,村裡很多婦女到民宿當了管家,月月拿工資,每年增收兩萬余元。目前,全市有約一半的農村家庭創建為達標戶。廣大農村婦女實現了富與美的結合,在家庭中的話語權不斷提高。廣大婦女的幸福感、成就感、家庭地位明顯提高,由此也帶來了家庭和諧、家風良好。

讓老百姓生活越來越稱心、越幸福,好日子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如何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優質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是實現“百姓富”必須破解的難題。

為什麼一些人外出打工把土地撂荒了?一個重要原因是集中不起來,有的人寧願把自己的地荒著,也不願租給大戶集中經營。當然也有個別人認為別人家過得好了,自己家就會過不好,說不出口的是見不得別人家過得比自家風光自在。破除思想觀念短板不僅僅是一個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說到底是個文化問題。

第二支點:支部頂天。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分田到了戶,更離不開黨支部”﹔“鄉村振興,離不開過硬黨支部”﹔“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書”。厲家寨、愛國村、九間棚、后峪子、代村等村庄,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沂蒙山區不同歷史時期的先進模范村,最關鍵的因素是有一位優秀支部書記。還有像沈泉庄等發展鄉鎮企業的崛起村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機械化農業、綠色農業、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機器人摘黃瓜、雲端放養管理、智慧農業大數據平台等“互聯網+”的農業應用層出不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顯得更為緊迫。一些外出創業的人在外闖蕩數載,也有了回家鄉發展的意願和實力。

臨沂市為破解鄉村振興人才短缺、活力不足等難題,制定出台了《關於實施四雁工程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實施意見》。在全市大力開展以配強村班子為核心的“頭雁工程”、以推動人才回鄉為核心的“歸雁工程”、以培育鄉土人才為核心的“鴻雁工程”、以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為核心的“雁陣工程”,打出了一套鄉村人才振興的組合拳。

一朵浪花,隻有匯入大江大河才不會干涸。一名干部,隻有緊跟時代節拍、融入為人民服務的偉業才能閃爍光芒。

這幾年,郯城縣村黨組織普遍感到支部書記這個崗位“當得體面、干得有勁”。黨支部由“弱”變“強”,干群關系由“疏”變“親”,農村基層治理由“難”變“易”。二〇一九年以來,全縣共選配一百七十一名村黨組織書記,其中一百二十六名為高中以上學歷、二十二名為復退軍人,實現了黨組織書記缺職村歷史性的清零。

蘭陵縣量身制定一千萬元財政扶持資金、二十九個金融產品,開辟綠色通道,提供保姆式服務等措施,累計吸引一百零八名歸雁人才回鄉投資創業。臨沭縣青雲鎮一個鎮挖掘統計鄉賢人士四十八人、高學歷人才一百六十七人、高技能人員一百三十六人。鼓勵他們利用多種方式創業創新,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鄉村振興中展示才智。這些黨員干部和村裡的能人,用腳下的泥漿、身上的汗水、心中的真情,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換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喜訊和更加殷實美好的生活,自己心裡舒坦,群眾也交口稱贊。

新泰市為解決村干部年齡整體偏大、文化層次相對偏低,部分村干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偏舊,還有受個人和宗族派性等影響“壓苗保位”的問題,自二〇一七年實施“育苗升級”工程。越來越多的返鄉大學生充實到村級后備力量中,成為農村發展的“中流砥柱”。截至二〇二一年四月底,全市有三百八十五名大學生回村任職,通過換屆,已有二百五十七人進入“兩委”班子,其中三十八人擔任了村黨組織書記。

新泰市東都鎮酒台村支部書記王雲龍,就是第一批響應號召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以前的酒台村是遠近聞名的亂村、窮村。多年來,“兩委”班子換了一茬又一茬,可村設施還是落后,經濟發展依舊緩慢,群眾的日子總是沒有起色。二〇一一年換屆選舉,村內三派明爭暗斗,選舉一度從柿子樹開花選到了柿子熟透落地。村委會一連四次都沒選成功。於是鎮黨委動員本村在外民營企業家王安仁回村參選,他高票當選為村主任。幾年下來,村庄發生了很大變化。二〇一五年六月他兒子王雲龍大學畢業,被青島某廣告公司錄用。父親並不多麼高興,卻委婉地表達了讓他留在村裡的意向。最終一波三折,王雲龍還是留在了酒台村。眼下,村風村貌煥然一新,王安仁正帶領全村整體打造梨仙谷、康王寨、醉臥酒台等項目,讓更多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吸引更多在外學子回鄉發展。那天,他領我們緩步去梨仙谷的梨園,看望樹齡近二百歲的“梨王”和“梨后”,遠遠看去像是兩把撐開的綠傘,尤其是“梨后”的樹枝斜探向溝底,若優美的綠長發,煞是漂亮。梨花剛謝,無數小梨躲在樹葉下窺視著我們。

過去有人認為“本地姜不辣”。本地鄉土人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根在農村,對腳下的大地感情深厚,對周邊環境和鄉土風情熟悉。像農民企業家、回鄉的大中專畢業生、農村中的種植高手、養殖能人和能工巧匠等,無疑是寶貴的財富。多年來,鄉土人才培養使用一直是弱項,客觀上基層人才數量不足、層次不高、結構不合理,管理也不規范,缺少有效的政策機制,特別是開發使用不夠,培養途徑還比較單一。

近年來,各地開始注意把鄉土人才“挖”出來,讓本鄉本土的人才“香”起來。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黨員干部到村任職,尤其是許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返回家鄉,發揮自己情況熟、人頭熟的優勢,大顯身手,把農民重新凝聚組織起來了。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農民和職業農民,鼓勵引導更多大學生和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的想法和舉措方興未艾,陸續落地開花結果。

第三支點:治理斷后。農村穩,方能天下安﹔農業興,方能基礎牢﹔農民富,方能國家盛。“人心齊,泰山移。”鄉村振興這幅美麗畫卷,需要你我他參與共繪共享。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國之制”是“中國之治”的根本支撐。國家是這樣,村庄也是如此。鄉村振興的動力,蘊藏在每個鄉村和每位鄉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

這就提出了“鄉村治理的動力變革問題”:堅持黨建引領、培育多元治理主體,構建協同治理體系。

臨沂市針對鄉村社會結構和人員結構的變化,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移,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鄉村治理。

圍著問題轉、圍著群眾轉,以小切口解決大問題,有效解決了一批多年積壓、久拖不決的基層治理難題,組織鄉賢積極參與鄉規民約制定,移風易俗,化解鄉裡糾紛,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人文道德力量維護鄉村社會秩序,傳承和引領以文化人、以德潤心、崇德向善的鄉村人文精神。臨沂市委明確提出,重視信訪化解,結合領導干部“結案連心”,對訴求合理的一律解決到位、對訴求不合理的一律解釋到位、對違規纏訪鬧訪的一律依法處理到位、對生活困難的一律幫扶到位,真正把問題解決掉、把信訪量降下來,伴隨黨員干部進一步轉變作風,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黨組織的威信在聯系服務群眾中得到加強,人民群眾更加自覺地熱愛黨、跟黨走,逐步形成神清氣爽和諧友善的鄉風民風大生態。臨沂市入選全國首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市,“蘭陵首發”社會治理項目獲評全國政法智慧治理優秀創新案例,羅庄區“文明實踐+社會治理”路徑在全國推廣。莒南、臨沭、費縣入選省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社會治理如同“瓷器店裡打老鼠”,方法必須精准得當,既要捉到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老鼠”,也要保護好社會和諧、百姓安居樂業的“瓷器”,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佳效果,避免呼呼隆隆、大而化之。

郯城縣為山東南大門、齊魯之通衢,是齊魯大地與江淮地區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富庶的“魯南糧倉”。碼頭鎮,在當地曾有“小上海”之稱。

由於交通便利,經濟繁榮,人流量大,郯城人的思想現代,參與意識和監督意識也比較強。據說“郯人好訴”,前幾年一度上訪量比較高,搞得上級批評、群眾埋怨。

症結在哪裡?經過調研分析,聚集到群眾正當利益的維護上。維權意識和監督意識強是積極因素,事實上,當個人既得利益或個人利益的行為遭受他人爭奪或者阻礙時,作為“經濟人”的利益主體自然產生自我保護的想法和沖動,因此導致相關利益主體各方面的矛盾和沖突。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而社會資源和財富總是有限的。馬克思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利益既是人們奮斗的目標,又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內在動力,對利益的追求推動人們進行各種活動,進而推動人本身的發展,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如同無數力的平行四邊形形成的一種總的合力。”社會上一些人向東,一些人向西,社會最終的演變方向必定是所有人的合力,一切都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引導和調節,形成最大公約數,同向而行?

郯城縣在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時,首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回應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的客觀事實,回應利益格局的新變化和新問題,民生支出已佔到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百分之八十四點一。一方面建立閉環式運轉機制,集中治理信訪突出問題和歷史積案,另一方面狠抓源頭治理,防患於未然。對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最容易引發老百姓意見的村級小微權力,對當前村干部日常工作中內容最重要、使用最頻繁的村級重大決策、“三資”管理、工程招投標、救助救濟、扶貧惠農等八大類權力事項,劃出“十個不准”的“邊界”。為各村統一安裝黨建可視化信息平台、無線網絡、“三務”公開欄、LED電子顯示屏等,組織群眾全員監督,全員參與村務事務管理,及時發現問題,把問題解決在“家門口”。縣委要求村支部書記每月固定一天,入戶走訪村內孤寡老人、殘疾人、貧困戶等群體,黨的聲音一步到戶,群眾意見和問題直接裝在支部書記心裡。同時,組織村庄外修顏值、內修氣質,動員農家在大門口挂“家訓”標識,既倡導環境美、生態美、自然美,更注重心靈美、姿態美。老百姓嘗到了共管村級事務、共享成果的甜頭。

在二〇二〇年度山東省群眾滿意度調查中,郯城縣總分九十五點八分,躍居全省一百三十六個縣市區第十三名、臨沂市第一名。五項指標中,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生態環境、文體生活四項指標排名臨沂市第一,社會治安指標排名全市第二,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這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在基層落地扎根的生動探索與實踐。

事實証明,鄉村社會治理的主體是廣大村民,村民踴躍參與方能見效。

社會治理的最終目標,是要創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童叟無欺,踐君子約,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社會如果有一天沒有了約束,善良人也可能變成惡人,弱者也會變成暴力的魔鬼。善治是人類社會管理的最佳狀態和最有效的方式,也是百姓生活安寧的現實期盼。鄉村治理在堅守“法治”的規范下,充分發揮“德治”的最廣泛群眾基礎作用,把許多規范村民行為的事情由群眾“自治組織”去做,在村干部的引導下,讓更多人參與到鄉村治理工作當中來,讓群眾在“德”的感召下,自覺接受“法治”規范,產生更良好的“自治”效果,暢通“堵心路”,推倒“隔心牆”,增強感召力、塑造力和自我約束力,最終達到“善治”的目的,培養出獨立自主、自由平等、尊重個性、具有公共人格的現代公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導和骨干力量。

江山如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充分証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突出強調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深刻闡釋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為了誰、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重大時代課題。

江山與人民是一體的,是統一的,同命相連,生死與共。

在全黨上下、全國人民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這個神聖而庄嚴的時刻,我們重新學習和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這段話,能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從人民中汲取的磅礡力量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熾熱情懷,不僅感到溫暖、清爽,更堅定了我們對未來的信心和方向,周身充滿力量。

歷史雄辯地証明:每個政權的命運,都由民心決定。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

中國共產黨人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把老百姓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心無旁騖地拼搏奮斗,初心純潔,責任閃光,成效顯著。

這也就是沂蒙人民為什麼鐵心跟黨走,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的根本原因所在!

這也就是沂蒙精神為什麼歷久彌新,在新時代發出更加耀眼奪目光芒的原因所在!

百年大黨,風華正茂﹔百年沂蒙面貌巨變驚天下,英雄傳奇震古今。

二〇二一年,是建黨一百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鄉村振興的世紀元年。

翻開中國近代史,我們每位中華兒女無不義憤難平,而今天醒來的中國睡獅,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自信的戰略定力,自強不息地走自己的路,再鑄新輝煌。

越是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充滿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這必將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代,開啟滄海桑田的深刻變革和歷史嬗變,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也許只是一個瞬間,卻是天下大勢、歷史必然,是向著人類文明峰巔的又一次登攀。

我們銘記中華民族百年的屈辱史,更銘記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帶領中國人民攻堅克難的奮斗史和輝煌史。

說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每個中國人心裡都有一本賬。如果以時間為“經”,以民生故事為“緯”,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多年特別是步入新時代快速前行的腳步,就是億萬中國人收獲改革奮進、創造美好生活的巨幅畫卷,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同樣是精彩的長軸畫卷。

人類文明的潮流,歷史前行的腳步,中國的和平崛起,不可抵擋。

(《人民文學》2021年07期)

來源:臨沂日報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胡春華出席第二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開幕式並致辭
  第二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7月15日在青島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出席峰會開幕式並致辭。…
劉家義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關於經濟發展意見建議
  劉家義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關於經濟發展意見建議 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李干杰出席 近日,省委書記劉家義主持召開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下步經濟工作,分別聽取各市市委書記和企業家代表的意見建議。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干杰出席。…
李干杰到山東省應急指揮中心調度部署防汛工作
  7月16日下午,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干杰到省應急指揮中心調度部署防汛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壓實責任、強化擔當,扎實做好防汛搶險救災各項工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第二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開幕
  聚商融智 合作共贏 第二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開幕 1萬余名嘉賓線上線下共商合作共謀發展 夏夜的青島,海風習習、華燈璀璨,中鐵青島世界博覽城眾商雲集、群賢薈萃。在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喜慶氛圍中,由商務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二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於7月15日晚開幕。…
山東省中青年干部工作座談會召開
  劉家義在全省中青年干部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切實加大中青年干部培養鍛煉力度 推動在新時代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李干杰楊東奇出席 7月14日上午,全省中青年干部工作座談會在濟南召開,省委書記劉家義出席會議並講話。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貫徹新時代好干部標准和黨的組織路線,切實加大中青年干部培養鍛煉力度,推動廣大中青年干部在新時代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