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向海图强,山东经略海洋谱新篇

——访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曙光

刘颖婕

2021年02月25日09:33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近年来,山东以‘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己任,组织实施建设海洋强省战略实践,逐步成为我国经略海洋的领军者。”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曙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山东海洋领域两院院士数量占全国1/3以上,海洋高端人才占全国40%,拥有一批重量级海洋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海洋科技优势在全国、全球竞争大格局中得天独厚。

刘曙光认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是经略海洋的根本动力。近年来,山东以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整合涉海高校、科研机构和科考平台等创新资源,基本形成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为龙头,以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深海基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海洋教学与科研力量为支撑的区域性海洋自主创新体系。

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问海计划”等重大海洋科技工程、自主研发“海燕-X”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达到10619米,刷该领域新世界纪录。国家相关部委、大型企业的科考船及“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大国海洋重器陆续投入运营,为山东进军深海大洋提供了强进动力。

刘曙光认为,海洋探索与开发工程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山东建成“蓝鲸1号”“蓝鲸2号”赴南海执行可燃冰开采任务,建成交付国内技术集成度最高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洋石油119”,大力提升了我国深远海开发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建成海水淡化工程31个,日产能达35.9万吨;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4个,达到全国40%生产规模,为山东乃至全国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文明协同发展提供样板。

“海洋是联通世界经济和促进合作发展的战略空间。”刘曙光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在东部沿海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半岛港口群的陆海通联作用。通过全省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和资源开发“一张图”,实现全年实现货物吞吐量16.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191万标箱,比2019年分别增长4.9%和6.0%,分别跃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推进与全国中西部内陆港18个业务关联,开通海铁联运线路70条,实现全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突破200万标箱,规模位居全国首位。

“陆海统筹治理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关键对策。”刘曙光表示,山东将海洋环保重要指标纳入对沿海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扛起海洋生态保护重大责任,守住了海洋可持续发展“生命线”。

此外,山东克服全球疫情影响及国际关系紧张带来的诸多不便,如期举办第五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促成75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的近900名嘉宾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参会参展,实现12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协议总投资达到451亿元。对此,刘曙光认为,推进海洋合作交流是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刘曙光看来,“十四五”时期山东必须继续融入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大局,紧抓全球海洋发展重大变局带来的机遇,充分借鉴国内外经略海洋的丰富历史经验,寻求山东省经略海洋的特色和优势,谋划海洋创新发展、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互支撑的战略格局,形成以深远海开发能力建设和陆海统筹治理能力建设为导向的重大工程,打造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领军区和示范区,培育山东建设“中国第三增长极”的战略引擎。

(责编:刘颖婕、邢曼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