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黄山馆镇:“全国文明镇”炼成记

2020年12月08日16:57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龙口12月8日电 11月20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黄山馆镇成功入列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成为烟台市本届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国家级金字招牌花落黄山馆是偶然?答案是必然。且看——

一个目标,奋斗十年 环境整治精雕乡村景致

如今,每每到访黄山馆镇,总让人印象深刻:路边树林、花海、人文景观连成一片;登高眺望,经济作物区、饲料种植区一望无际;漫步村路,绿树彩花、一尘不染。优美的乡村画卷,怎不让人流连忘返。

曾几何时,黄山馆镇各村也存在着脏乱差的通病。以问题为导向,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各村党员干部群众,挖掘古驿源远、乡韵流长的人文底蕴和山水相间、田园秀美的自然优势,打造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方略。

方略涵盖镇级、村级、长效保持三个层面。镇级层面着重于厘清分工,把待整治问题细分,像过筛子一样,“大粒”难题镇级处置,“小粒”问题村、户处置。例如工程量较大的厕改工作,该镇调配资源快速处置,目前已累计完成农厕改造“三格式”851户,“一格式”195户,应改尽改完成率100%。而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就属于村、户处置的范畴。

村级层面,该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推出了“党员责任区”“党员责任街”“胡同长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百姓树立了标杆;放大百姓爱美心理,运用良性“攀比”的心态,比谁家环境整洁,比哪条胡同环境优美,比哪个村治理成效显著,以比促改,让村级大环境整治形成齿轮联动,进而自动运转的神奇效果。

长效保持层面,该镇总结工作经验,汇总制定了《黄山馆镇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修订了《农村工作考核办法》。两套方案划清了责任田,认准了责任人,确保令行禁止、快速反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提升百姓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使之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深入的原动力。

一套完备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方略,黄山馆镇形成了镇、村、户三级共建、共管、共享的格局,昔日贫瘠闭塞、无人问津的偏远小镇逐渐蜕变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标杆、乡村振兴的样板。但黄山馆人并没有满足,而是自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压力更大了,如何负重前行再提升,成为该镇面临的新课题。

一个方向,宁缺毋滥 产业振兴守牢生态基线

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黄山馆镇制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高效生态农业,要求落地项目必须与环境兼容。

围绕招商引资方向,黄山馆镇宁缺毋滥,经严格筛选,相继引入现代养殖业、种植业。总投资6亿元的格润富德田园综合体项目已完成投入1亿元,流转土地10000亩,存栏4000多头西门塔尔牛,项目完工后,存栏量可达15000头,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西门塔尔牛繁育基地。该项目以农牧为主导产业,发展“农业+旅游产业”“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成功落地,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提档升级,现代化的喷灌、施肥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带动了周边村民科学种植牧草,开发利用盐碱地,拓展村民收入来源。扶持合作社经济做大做强。生态茂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已与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建设胶东半岛首家航天育种科普基地和航天育苗基地,培育航天水果、蔬菜20余个品种,并成功举办航天育种产品展示会。

守护青山绿水,依靠青山绿水,黄山馆镇乡村振兴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后劲,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经营农家乐等多元化渠道实现了身份转变,增加了资产性、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尤其是一些年老体弱的农民,通过制作剪纸、草编工艺品等特色旅游产品,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

目前,该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9个行政村集体年均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一个声音,步调统一 党建引领牵起善治总纲

大环境整治工作中,镇村党员干部全体上阵;乡村振兴工作中,镇村党员干部更是冲锋在前。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桥头堡”作用,使黄山馆镇政令畅通、高效。

工作中,该镇积极发挥党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实施镇村党建引领振兴责任制,强化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党员的培训力度和年轻党员的发展力度,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融合,把“最大政绩”与发展实绩统一起来。

以支部建设标准化、学习教育规范化、党员服务常态化“三化合一”,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双星联创、双联双诺等制度,保证支部运行规范有序,最大程度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育管理功能。“扩能”7个支部的党群服务中心,配齐软硬件设施,丰富活动功能。新建成的驿东社区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在发挥原有作用的基础上,赋予其镇级部分服务功能,采取全开放式办公,实施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设有综合服务大厅、戏曲驿站、舞动驿站、党员大会议室等14个厅室,打造“高效、热情、周到”的为民服务新标杆,成为党支部活动的坚强阵地和党员群众的温馨之家。

党组织悉心教育培养,党员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镇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村级“两委”干部主动牵头,812名村级党员每人划分一块“责任田”,51名机关党员干部每周到1个村集中整治,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了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再到自觉干、带头干的靓丽嬗变,营造出人人参与、家家受益的良好局面。

一种气息,温文儒雅 兴盛文化铸就最美乡魂

古树上悬挂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了解它们百年的故事;古建筑外有简介,看一看就能得知它的历史由来;废石上雕刻着催人奋进的话语,读一读就会振聋发聩、向善向美……乡村美透露着满满的文化气息。

黄山馆镇前身为古驿站,是古代交通运输的交通枢纽,该镇充分发掘古驿交通、古驿建筑等方面的资源,构建与馆驿文化相呼应的乡村文化。通过总体规划设计,形成以馆驿文化为依托,融汇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孝德文化。保留村庄原汁原味,突出各村特点。

通过积极挖掘、雕琢村庄文化资源,精心搭配与之匹配的景观风格,勾勒出“一村一品”的唯美蓝图:凸显馆驿文化,以黄山馆镇古驿文化为主线,利用旧时驿站专用的拴马桩,以及遗存的碑石等老物件,以旧修旧,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美。凸显农耕文化,以馆前前徐家村、耩下刘家村古村落保护开发为重点,打造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生活景象。凸显红色文化,以辛亥革命先驱徐镜心的故里为纽带,讲好家乡故事,做好时代新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道路两侧印有教育意义的石刻。凸显孝德文化,以馆前于家、馆前王村孝德牌匾和节孝碑为主题,传播孝德故事,传递孝德能量。

文化的注入,让黄山馆的美有了灵魂,活灵活现,别具风貌。日渐成为“村在田园里、人在山水中”的热门景点,仅今年“十一”期间就接待游客10万余人。(高岩 颜克亲)

(责编:宋歌、邢曼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