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建雕像引围观 文化地标屡屡触动舆论神经

2020年10月27日14:38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原标题:“贫困县”建雕像引围观 文化地标屡屡触动舆论神经

  近日,贵州省剑河县被曝斥巨资建设了一座世界最大的苗族女神仰阿莎雕塑,该雕塑于2016年11月开工建设,于2017年7月建成,整座雕像高88米,共耗资8600多万元。然而不少媒体指出,剑河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县”“大型雕像”“面子工程”等标签再次引起舆论热议。

  10月21日,剑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迅速回应称,仰阿莎是传说中的苗族美神,目前已成为本地区的文化品牌,该雕像是当地为了发展旅游产业,由剑河县仰阿莎旅投公司通过自筹资金和银行融资建设。经核实,该项目没有使用国家扶贫资金。

  图:“剑河县斥资建女神像”事件舆情走势图

  (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监测显示,10月20日此事开始受到网民关注,在21日剑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发布通报后舆情达到波峰,#当地回应斥8600万元建88米高雕塑#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170万。截至23日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2232条,其中包括864条网络媒体报道,301篇微信公众号文章,646条相关微博与365条来自APP端的报道。

  网民热议:“地标推动旅游”vs“造神不如扶贫”

  此次事件不禁让舆论联想到了荆州市的“关公像”与独山县的“水司楼”事件。不过,许多网民对这座“女神像”却报以肯定态度。有媒体报道下热评第一的网民@庙里一杯绿豆冰沙就表示:“剑河本来就是在大力推进当地的温泉旅游,而且仰阿莎是当地的信仰神,民族文化浓厚,游客来这里就是想看仰阿莎和泡温泉,我觉得这个建筑没什么吧,而且独山的是耗费400亿,人家剑河是8千多万,没有可比性啊,大家还是先去了解当地的文化了再来批斗这个建筑吧,我们隔壁县的就挺喜欢它。”

  图:“剑河县斥资建女神像”事件情感分析

  (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对此,不少网民也表示赞同。有声音称,贵州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脱贫攻坚后仍需维持发展成果,除了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很难有其他出路。此外,这座雕像“真的挺好看”也是大量网民表示支持的原因。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监测显示,对这座“女神像”持类似正面评价的网民不在少数,在监测到的1974条数据中正面情感倾向占比达到了50.55%,中立舆论也达42%。负面情感倾向仅占到了7.45%。

  当然,舆论对该雕像的造价过高与怀疑文化地标的旅游效应等方面仍有一定的疑虑,有网民评论表示:“好看是好看,但是感觉造价虚高,中间有没有水分就不得而知了。”“有这么多资金何不用在刀刃上。造这样没有什么大用的景观,能带动当地旅游?”舆论还对当地的投资重点与规划提出质疑,甚至有声音表示:“要是把这钱用于扶贫,早就脱贫了”。

  网络传播应跳出“贫困县”的刻板印象

  “贵州一贫困县被指巨资建雕塑”“贫困县耗资8600万打造88米女神像”,这些吸引眼球的话题吸引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与争议。贵州省剑河县确实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不过该县在2020年3月3日已退出贫困县序列。然而,在部分媒体报道、自媒体文章与网民讨论中该县仍被打上了“贫困县”的标签。2020年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大量地区在经济上成功脱贫,却在网络舆论中仍未“脱贫摘帽”。抛开建设“女神像”的对错与否,部分网络内容生产者应跳出对“贫困县”的刻板印象,不仅要呈现舆情事件的争议与焦点,更要对当地的发展现状进行精准、客观描述,防止舆论失焦。

  建设“文化地标”前,还要好好算两笔经济账

  仰阿莎雕像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在公告回应中,剑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通报称“国庆假期已取得了接待游客累计2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900万元”的成果,但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官方2018年1月发布的信息显示,自温泉景区2017年10月1日正式营业以来,包括仰阿莎文化广场综合体在内,实现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国庆8天收入20900万元”与此前的“4个月收入2000万”,差距悬殊——对此有网民疑惑,究竟是景区增长可喜还是公告数据有误?

  从更宏观的角度而言,有媒体呼吁建设“文化地标”前还应理性考量,好好算算经济账。《民生周刊》报道称,剑河县此前曾是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和全省不考核GDP的十个县之一,是全省2019年脱贫攻坚拟整县摘帽的24个县之一——但当地规划的仰阿莎温泉小镇总投资达到了约12亿元。《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评论称,脱贫攻坚既要算经济细账,更要算民生大账。如果脱离地方财政实际,盲目举债,贪大求全,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逃不过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更躲不开群众雪亮的眼睛。实际上剑河县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也回应称,2018年至2019年,当地政府将三年来所有资金都用于突击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原计划建设的仰阿莎雕塑的一些附属设施中途已暂停建设。

  带动发展还是劳民伤财?文化投资需辩证看待

  针对此次事件,不少专家也指出还需辩证看待文化投资,但同时也应把握好投资尺度,或以多种方式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四川省旅游协会原副会长司 徒 华对《封面新闻》表示,如果文化投资客观上确实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甚至比其他的投资资金回流更快,那么就不能说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者越剑则认为,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有多种方式,大手笔修一个雕像没有太大的必要:“当地肯定有古村落、古建筑等需要修复,可以通过挖掘保护本身存在的文化建筑,来促进文旅发展。”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表示:“其实,这类事就是需要一个度。”

  合法合规投资规划,合情合理通报舆情

  舆论对这座“女神像”的争议点一方面在于其高昂的投资,而另一方面也在于雕像88米的高度。当地表示雕像的底座高22米,雕像身高66米,取自于当地苗族节日“二月二”和“六月六”,有着苗族传统文化寓意。诚然,建造雕塑作为“文化地标”是塑造地方形象的有效途径,然而动辄建造巨型雕塑确实有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公共资源之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0月22日印发《关于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通知》中,就要求加强大型城市雕塑管控,严格控制建设高度超过30米或宽度超过45米的大型雕塑,严禁以传承文化、发展旅游、提升形象等名义盲目建设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大型雕塑。

  此次事件中的“女神像”目前已经建成,有声音认为盲目地“一刀切”拆除将会造成二次浪费,但文旅部门仍应以此为鉴,在项目建设之初就进行合法合规的投资规划,并积极征求民众意见。同时,剑河县的通报中积极发布国庆假期的旅游成果,反而借助此次“负面”舆情事件推广了当地旅游,也侧面印证了面对舆论的质疑时,及时并合情合理地进行通报,也能化危为机。

  大型雕像触动舆论神经不是偶然事件

  跳出剑河县仰阿莎雕像事件本身,不难发现,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兴建大型雕像频频引发争议。此类地标,部分因为尺度过大、品质不高、题材不适宜以及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等问题,成为网民、自媒体“吐槽”的高频话题。

  跳出剑河县仰阿莎雕像事件本身,不难发现,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兴建大型雕像频频引发争议。此类地标,部分因为尺度过大、品质不高、题材不适宜以及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等问题,成为网民、自媒体“吐槽”的高频话题。

  更严重的是背后关于用地管理、生态环境等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通知》在今年4月与10月接连出台,《三湘都市报》评论指出,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保护城市风貌,但实际上,也是对建筑乱象背后的决策权的一种警示。说到底,降低地方项目对于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根源上减少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防止权力乱作为。(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 霍思铭)

  (文章首发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微信公众号:yuqingpeople)

(责编:聂俊穹、刘颖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