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

2020年10月15日14:50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更好地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党委大胆开展思政课改革,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探索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

一、加强领导,确保思政课改革有序开展

一是将构建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作为学校党委的重点工作,落实主体责任。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党委会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二是建立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2个课时思政课。

三是成立“构建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工作小组。由校长挂帅,党委副书记主管全面工作,人员涵盖相关处室、系部主任以及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和家委会,全员参与,各部门协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孤岛”困境,使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都上出“思政味”,教师挑起“思政担”。“思政”、“课程”、“活动”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之中。

二、以课程为载体,拓展课程思政平台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于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落实,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第一,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2017年结题的省级教研课题《构建大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课题有三项重要成果:一是把学校全部课程分为四大类: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校园生活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构建大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思政。二是推进学生评价改革,实施《学生综合素养4+X考评办法》;三是把培育工匠精神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如开展“校园十星评比表彰”等。根据课程特点,各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开展。围绕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

第二,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如何将思政课核心素养贯彻到专业课教学中,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思政课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也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方向参考。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是职业学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托。各专业课教师撰写教学典型案例,通过教学设计与交流,不断挖掘、提炼“思政元素”,找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的切入点,各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摸索出专业特色,将 “育能”与“育人”相结合。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学校极为重视全面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教师专题培训和讲座计划中,学校组织思政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学生工作部门集体教研,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各部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学校党委在开展“三述”活动时,把课程思政作为一个专题来安排,提炼实践成果,并申报青岛市教育局年度创新项目“构建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

第三、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重视德育实践。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元素,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支持发展学校的思政社团。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的志愿服务品牌“万能修”蕴含课程思政,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服务群众,已经成为学校亮丽的名片。

三、课程与实践活动协同,实现思政课程与德育实践一体化。

第一,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一是加强思政课改革。在培训和教研的基础上,思政教师展示特色公开课,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二是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开展思政课教师与基础课、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除常态化多学科教研会议外,还开放实训教学、车间大赛指导课、专业课展示课、专业社团等,打破学校专业和门类壁垒,形成开门教学的氛围。拓宽教师的专业领域,相互促进,各科教学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思政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体系。三是思政课、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制定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和方法。健全学校评价和支持体系,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带动“课程思政”课题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实落地,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第二、注重“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协同效应。一是德育实践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深化思政课改革,将思政课外实践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校园文化、志愿服务、“十个一”(如参加一次劳动、演唱一支歌曲、诵读一首诗词、进行一次演讲、参加一次研学、参与一次志愿服务等)行动等活动。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兼善工学”的墨子教育思想中的职业教育资源,健全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金蓝领”育人品牌,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二是利用职业学校专业优势,在实训基地建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邀请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学生进课堂讲思政。三是搭建育人共同体。发挥学校家委会的作用,邀请家长走进来参与学生德育工作。家长从学校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利用实训企业对接交流机制,与多个实训企业开展合作交流,推动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利用。请企业技术人员进校讲专业实践中的课程思政,组织学生参观对口企业,面对面交流。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推动形成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建设的合力。利用学校公众号、学生工作“轻风化雨”公众号,注重思政元素教育渗透和宣传工作,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搭建多途径协调育人平台

第三、完善校本教材开发制度,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交叉互补的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教材内容体系。在前期教学工作基础上,形成三类校本“课程思政”教材和方案: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和校本教材;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方案(如《机械工程系实训课教学课程思政工作方案》);用“方案”或者“案例”呈现德育实践的形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实践》以及家庭教育校本教材等,指导学校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工作。

思政课改革是直接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育人工程,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取得了一些实效成果,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中。

(作者:夏龙波 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王淑青 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思政课教师)

(责编:公雪、刘颖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