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高峰将至 校园防疫安全引舆论聚焦

2020年08月28日14:41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原标题:“开学季”高峰将至 校园防疫安全引舆论聚焦

  舆情要点:日前,教育部发布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周密安排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和相关工作,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各地大中小学陆续发出返校通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时期“校园食品安全”“封闭校园管理”等话题成为开学季舆情关注焦点。

  舆情聚焦疫情时期“食安”问题

  8月21日,北京市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大检查,要求要加强对冷链食品尤其是进口冷链食品的管理,不得采购没有相关许可证、营业执照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等证明材料的冷链食品。政策发出后,#北京学校食堂不得制售冷食生食#登上微博热搜,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达6950.3万次,讨论数达2340人次。话题攀上热搜,印证了舆论对于疫情特殊时期校园食品安全的关切。

  校园食品安全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舆论对于校园食品安全检查表示赞誉:@倔强的小土豆豆:这是出于防控疫情需要,学校群体感染风险大,理解支持、@吴振华:应该这样,不然细菌容易滋生会破坏带来不易的防控成绩!

  除了对冷链食品的防控,在食堂等人员相对密集的地方进行最小单元群体管理;采取错峰就餐,就餐排队时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等措施也同样成为返校后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

  教育部门及时回应“封闭管理”舆论关切

  在“开学季”当下,返校后学生是否进行“封闭管理”问题引发舆论争议,不少在校学生对于“封闭管理”“关好校门”等政策显示出负面情绪。“只要不封闭什么都好说”“ 求别全封闭就行,哪怕是外出需要交申请报告能出去就行”…不少舆论声音认为学校不应“一刀切”封闭管理。

  对于舆论关切,教育部门做出及时回应,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会上称,倡导“非必要不出校”,但对于确有需要的,可以申请出校,学校要通过信息化等手段,简化学生出校的申请审批程序。既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也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需要,并非像个别人所说的“封闭管理就是‘一关了之、一关到底’”。相关教育部门的及时回应,消除了部分公众对封闭管理的疑虑,纾解了舆论的负面情绪。

  返校后学生“心理健康”引舆情关注

  新学期和新课程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等问题常常成为影响学生开学返校后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其也受到多方媒体关注。《光明日报》提出建议,从学校的角度讲,课程安排上要有灵活性,特别是对待大学新生,他们进入到全新的环境,还需要适应,学校可以设置缓冲期,帮助其适应新环境;高校教师和辅导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必要时求助专家进行诊断;学生们也应该自我调适,以增强心理弹性。

  对于即将到来的“开学季”,从常态化疫情防控到学生心理健康疏导都至关重要,亟需教育部门、学校以及学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媒体观点选摘:

  《光明日报》:高校疫情防控应更贴合师生诉求

  出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校园生活势必有所改变。一方面,大学生要适应防疫下的校园;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必要的学习、实践、生活提供便利,不搞“一刀切”。 做好校园疫情防控最重科学精准,防控措施不要过度加码,以免削弱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意义。对此,可能需要高校积极回应师生的疑问,及时完善管理办法,根据疫情风险等级灵活施策。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返校在即 需要的不仅是“收心”

  学生们不仅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新学期、新课、新任务,还要做好自我防护,积极适应疫情背景下,一些常态化的校园防控要求,尽量拉开社交距离,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活动。对于毕业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又是个被疫情影响的毕业季,同学们仍然要做好疫情对就业、毕业流程等各个方面带来影响的心理准备。

  《科技日报》:“花式”录取通知书是认识大学的一张名片

  录取通知书是大学递给新晋学子的一张名片,展现着学校的特色、历史、文化、校风,潜移默化地帮助新生更好地认识一所大学,融入这所大学。它更是大学送给新晋学子的一份礼物,包含着对新生的寄语、期许、鼓励,无形之中增加了新生对大学的归属感,也帮助新生开启对未来大学生活的规划和思考。

   舆情点评:在常态化防控形势下,面对即将大量返校的学生,多地已针对性出台食品管理、封闭管理等防范政策,相关话题同时引发舆论关注,梳理发现,网民对于政策讨论更加理性化。对于贴合师生诉求、强化安全监管的政策获舆论积极肯定,更便于有关部门开展政策落实工作;对于可能存在“一刀切”倾向的封闭管理制度,网民虽存在负面情绪,也提出合理质疑。值得肯定的是,有关教育部门能够及时回应,打消公众疑虑,在为开学季高峰打好稳定舆论基础的同时,更体现政府舆论引导力的提升。值得留意的是,对于部分媒体提出开学后学生心理问题、校园过度防控问题仍需有关部门密切关注、审慎应对、灵活处理,疏堵结合才能顺利开展校园安全工作。(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郭学儒 实习生司远)

(责编:刘颖婕、邢曼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