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的“难事”,工会的“大事”——山东工会落实“六稳”“六保”扎实行动(6)

2020年08月25日11:35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没想到打一个电话,俺的问题就解决了,真心感谢工会的帮助。”农民工吴全友去年在山东泰安一家焦化厂做管道保温工作,按双方约定,他完工后的总工资为14660元,但厂家支付4000元后,以各种理由拖欠剩余工资。

今年5月,吴全友拨打山东工会12351职工热线反映他的烦心事。接到吴全友的来电后,山东工会12351热线平台立即向泰安市总工会下发转派工作单。泰安市总工会随即与该项目负责人协商沟通,吴全友很快就拿到了应得的工资。

山东省总工会把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落实“六保”“六稳”的主要抓手之一。为此,省总工会进一步升级完善12351职工热线平台系统,宣传援企稳岗政策,提高大数据分析应用;推进工会法律援助机构实体化建设,依托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会律师团队、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团队,为企业和职工提供精准公益法律服务;全力做好预防预警、风险提示、化解处置等工作,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省总工会畅通诉求渠道,全天候立体式回应解决职工诉求。设立网上维权“快速通道”,依托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工会网站等更加便捷高效地回应解决职工维权诉求。12351职工维权热线,全天24小时提供咨询服务,在安排工会领导定期接访的基础上,引入有经验、懂法律的专业化团队接听解答职工来电,通过“统一接听、分类交办、按时办结”的工作模式,实现职工维权事项“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各级工会服务中心(站点)探索实行周末值班制、错时工作制、职工预约制,全天候受理职工诉求。对职工反映的维权问题,工会应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应,能解决的抓紧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并积极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解决。

省总工会还在全省建立工会、人社、司法行政、法院“四方联动”工作机制,推广依托县级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等场所设立劳动争议联合调处中心的做法,一并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室、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有条件的法院可设立专门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官工作室或巡回法庭,为职工提供调解、仲裁、诉讼“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青岛市总深化拓展“123456”法律维权体系,以“互联网+热线+律师”的法律服务模式为依托,以“工会+司法+仲裁+法院”联动融合平台为载体,创新推出“云普法、云援助、云调解、云体检”的“四云”法律维权服务新模式。

加强法律援助,为权益受到侵害的职工伸张正义。扩大工会法律援助的受益面,通过主动为职工提供工会援助,主动与司法行政部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协调职工法律援助案源,对职工劳动报酬、社会保险方面的合法维权诉求提供“零门槛”援助等措施,使工会法律援助服务惠及更多职工,做到“应援尽援”。增强工会法律援助的便利性,通过在各级工会服务中心(站点)、法律援助中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等场所设立工会法律援助站(窗口)等方式,密织工会法律援助网络,实现全省市辖区“2公里”范围内、非市辖区“半小时”工作圈内全覆盖。今年上半年,全省各级法律机构配备人员4064名,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17316件。

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对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典型案例,工会应第一时间选派律师免费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并积极推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为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开辟“绿色通道”,按照“快立、快审、快结、快执”的原则及时化解矛盾。推进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增强农民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内,全省户外驿站数量已达到2800个以上。

坚持“以上代下”,真正为基层工会维权打气撑腰。针对难以履行维权职能的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工会,可按照工会隶属关系,由其上一级工会代为履行维权职能。

注重培养工会法律专业人才,不断壮大工会公职律师队伍,提升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工会干部比例。注重加大购买社会服务力度,省市县三级工会全面建立并规范工会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志愿者制度,全部组建工会法律援助律师团。注重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建设,到2020年底,省市县三级工会取得劳动关系协调员、劳动争议调解员资质的工会干部达到1000人以上。

今年夏天,山东省总还创造性地开展了线上送清凉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依托齐鲁工惠APP开展线上精准“送清凉”。该活动以现有的工会户外劳动者驿站、职工服务中心为依托,各市结合实际,邀请有意愿、有条件的超市、便利店等作为服务站点开展。通过齐鲁工惠APP每天向户外劳动者精准发放“清凉券”,户外劳动者可到就近的户外劳动者驿站等服务站点免费领取1份防暑降温物品。

保障基层工会高效运转。年内为乡镇(街道)工会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000人以上;加快推进“基层工会建设攻坚突破年”行动,深化货车司机、快递员、房产中介等八大群体入会和百人以上企业建会专项行动,年内新发展农民工会员80万人;持续深化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确保基层工会“双争”活动参与率动态保持在80%以上。(丁秀胤 葛红普)

(责编:宋歌、邢曼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