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莫氏绒绣:绣出小康新生活

2020年07月29日11:22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6_编辑.jpg

一根针,一条线,一双手,技由心生,灵巧飞动。在一块莫家专用的麻布上,姐妹们手中的绣针,上下穿行,一幅精美的绒绣艺术作品就绣出来了。

姐妹们娴熟的绒绣技艺,都是跟着临沭县玉山镇李庄村妇女莫宗荣学来的。莫宗荣今年46岁,看起来精明干练,干起活来干净麻利。她是莫氏绒绣第五代传承人。

传承:亮出传家宝

绒绣又叫“绒线绣”,是一种在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绒线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

8_编辑.jpg

据文献记载,绒绣起源于欧洲,1840年传入我国。莫氏绒绣,是由莫式家族传承下来的绒绣手工艺。

“这可是俺家的‘传家宝’哟!”莫宗荣介绍说,莫氏绒绣在百年传承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与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中国优秀刺绣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绒绣艺术风格。2016年,莫氏绒绣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扬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帮助乡亲们脱贫奔小康,莫宗荣亮出自家的“传家宝”,办起了临沭宗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

创新:推出新技艺

随着时代的变迁,掌握绒绣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为了使莫氏绒绣艺术传承不衰,莫宗荣注册了莫氏绒绣和艺家绒绣两大品牌,长年举办培训班,向姐妹们传授绒绣针法。慢慢地,喜欢绒绣的人,越来越多。

9_编辑.jpg

莫宗荣在传承莫氏绒绣的同时,既遵循传统技艺,又不断进行创新。以往,绒绣大都用平针、竖针、跳针、顶针四种针法。莫宗荣不满足已有的绒绣技艺,经过反复琢磨,又摸索出了几十种针法,把作品绣得更加逼真。

绣人物肖像,掌握毛线的亮感、材质是关键。人的脸部,有暗部和亮部。为使脸部亮暗分明、适度,她从上千种颜色的羊毛彩线中,挑出上百种来,再经过反复比较,让该亮的亮起来,让该暗的暗下去。特别是绣人物的眼睛,更是格外细心。她仔细观察,反复调试,直到把人的眼神绣出来。

不懈努力,不懈追求,莫氏绒绣逐渐形成了欣赏与实用两大类产品,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姐妹们把人物肖像、历史传说都绣到了绣布上,产品备受市场青睐。现在,莫氏绒绣已漂洋过海,销往美国、日本、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50多万件。

发展:拓出小康路

莫氏绒绣投资少,见效快,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其技术易懂易学,不受年龄、文化程度限制,几乎人人都能干,是实现农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5_编辑.jpg

看准了这一点,莫宗荣决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她以临沭宗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建立了省级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省级巾帼居家创业就业脱贫行动“大姐工坊”、省级残疾人文化从业就业示范基地,采取“公司+电商+农户”的形式,吸引带动周边4000余名妇女、残疾人和贫困群众加入到绒绣加工生产中来,形成了以宗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产、供、销产业链。村民们不离乡、不离土,实现技能就业和居家就业,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随着从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绒绣已经成为玉山镇广大村民增收致富的热门产业。绒绣产业的发展,让农村妇女实现了自身价值,体现出女性的创造力。令人惊叹的是,从业人员中竟然有了男性的身影,他们做起针线活,“须眉不逊巾帼”,加工的产品同样精美。同时,绒绣业的形成,还推动了绒绣文化的传承。

绒绣改变了玉山镇村民的生活方式,炫亮了巧手致富的群体风采,绣出了自强自立自信和自豪,绣出了农家小康新生活。众多姐妹们说:“过去,干完家务没事干,就家长里短拉闲呱,白白浪费了时间。如今,家务一干完,就聚在一起干绣活,轻轻松松挣大钱!”(孙锐 武宜霞 李国栋)

(责编:宋歌、刘颖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