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劳动榜样”刘玺印:一切为了京剧传承

2020年07月13日11:31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在京剧艺术低迷的今天,有一位老人为了京胡演奏技法的传承,穷毕生心血出版了一部手写版的书;在晚年更是孜孜不倦地免费教学,被称为“活在京胡里的人”。他就是济南章丘75岁的京胡大师刘玺印。

编书

刘玺印八岁起学习京胡演奏,先后师从刘印长、孙少言、张志亮等名师,曾在济南艺校、章丘文化馆、泰安京剧院等专业院团工作,期间长期致力于京剧演出伴奏和教学研究,对京剧艺术有着很深的造诣。

2005年退休后,衣食无忧的刘玺印没有安享晚年,作为一级琴师,他整日忧心忡忡:现在喜欢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学习京胡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京胡操作功艺深奥,而且不同派别的唱腔演绎技法不同,想熟练掌握京胡演奏困难重重。如何帮后人规范准确地演奏,更好地传承这门国粹呢?他决定将自己一生的操琴经验和技法编成琴谱,为弘扬京剧文化尽最后一份力。

于是,他日夜伏案,开始了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整理编写,历时十多年,2017年,一套手写版《京剧名段伴奏曲谱》终于问世。

每一个拿到这套书的人,都会惊讶不已,密密麻麻的音符规规矩矩地排列在纸上,所有的1234567似乎都长一个模样,像刻板印的一样。

刘玺印介绍,书上每一句曲谱都是他听着名家唱段的录音,一遍遍反复校正过的。曲谱上的弓法,是他一句句用京胡订正后标注上的,并且还把自己多年来总结的一些演奏技法标注上。在编写时,每一页纸都先用尺子和铅笔打好格,画好横、竖线,然后标着尺子用签字笔画上小节线,再把音符一个一个认真写上。每一条增时线、减时线,直至每一个弓法都是用尺子标着画上的。写完一页后反复检查,确定无误后,才把铅笔痕迹擦掉……“一页曲谱从编写、校正到检查,得用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套《京剧名段伴奏曲谱》上下两册,共541页,307个唱段,出版价120元。十多年的心血啊,感动于老师的辛苦和执着!真正的工匠精神!”一位学生感慨万千。

在出版这套书时,中国戏剧出版社坚持要重新排版,但刘玺印不同意,他担心排版时书上有关弓法和指法的标注会有错误,非京胡高手校对不出。而在他心目中,本来就是规范统一的专业教材,争取不出现误差。他表示,宁肯不出版,也不能有任何小瑕疵!前后交涉了两年,最后出版社领导看到他的底稿后,惊叹于他的精细严谨,感佩于他的艺术成果,决定破例为他出影印版。

传艺

刘玺印退休后创办了“玉玺京胡艺苑”,一直免费从事京剧教唱和京胡演艺教学工作。十多年来,跟他学习过的有上百人,遍及全国各地,并且他经常自费去外地教学。有的学生成绩优秀,已经在中国京剧院工作。

刘希云是章丘区辛锐中学的一名音乐老师,跟刘玺印学习京胡两年多了。她对刘玺印老师的评价是“德艺双馨”。

其实她学习京胡是被刘玺印要求的。两年前的冬天,她想去刘玺印家买《京剧名段伴奏曲谱》,从未谋面的刘老却在公交站牌下,冒着寒风等了她半个多小时。刘玺印跟爱人热情接待了她,并且不介意她患重感冒,执意留下她吃午饭。用饭期间,两位老人对她嘘寒问暖,并主动提出免费教授她学京胡。

在学习京胡的过程中,刘希云慢慢明白了刘玺印执着于传承京剧文化的初心。京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京剧作品还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精神和民族大义,像《铡美案》《锁麟囊》《红灯记》《沙家浜》等,会让人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

刘玺印虽已年过七旬,但每天一直坚持练琴。刘希云说,刘老教学严谨,一丝不苟,对于学生们每一个小小的错误,他都会耐心认真地指导纠正;演唱示范时,刘老如在舞台上一般,时而婉转细腻,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正襟危坐,时而挥动双臂……刘玺印对京剧艺术的热爱深深感染了她,她也慢慢喜欢上了京剧。

“老师一生为京胡而活。永远忘不了他对我说过的肺腑之言:我练琴六十余载,不能把它带走,就想让你们继续传承下去。如果可以,我恨不能把这双手给你!”刘希云每每想起这句话,就忍不住眼泪婆娑,更加努力练琴。

现在许多人开培训班,收费不菲,生活简朴的刘玺印却分文不要,并且从不收礼,也不接受学生邀请吃饭。他多次严正表示,你们只需好好学习,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刘玺印对记者说:“国家给我发着退休工资,有房子住着,我就很知足了。我现在什么心事都没有,就想为传承京剧文化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周琳华)

(责编:宋歌、邢曼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