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司法行政一线高高飘扬——“法治”成为山东司法行政人心坎上最重的两个字

2020年07月03日21:04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济南7月3日电 2020年6月30日,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山东省司法行政系统庆“七一”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济南召开。八名来自司法行政系统的党员干部展现了他们攻坚克难、担当作为、创优争先、司法为民的先进事迹和时代风采。

范红生 滨州市司法局行政复议科科长

范红生是滨州市司法局行政复议战线的一名老兵。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法治”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心坎上最重的两个字。

今年是他从事复议工作的第十年,也是全省复议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的10年,滨州市受理“民告官”复议案件从不足百件增长到五百多件,迅速超越了诉讼案件数量。有一年夏天,一位年近60岁的农民,也是一位失独的父亲,找到他们。

原来,人社部门认定他唯一的儿子为工伤死亡,用人单位不服提起复议。接到案件审查后发现,职能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在事实和证据上存在一定问题,维持工伤认定,可能被法院定为错案。但撤销工伤认定,对失独老人是雪上加霜,更多的是,他们可能会失去对社会、对国家的信任,甚至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

经过十几个日夜的反复研究,经过用心、用情、耐心细致的调解,反反复复的沟通协调,最终双方按照工伤死亡赔付标准的50%达成协议,用人单位一次性付清补偿金。老人带着补偿金念叨:这是俺的命啊。老人双眼含泪鞠躬不止:“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是党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希望!”那个样子永远定格在范红生的脑海中,再次让他感受到肩上的重任,作为共产党员,只有始终对工作敢担当有作为,以人民为中心,讲感情,更要以法律为准绳,讲原则,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

行政复议的岗位看似渺小而平凡,但关乎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范红生经手的1600多起复议案件,只有43起继续进入诉讼,已经连续三年没有败诉案件。今年上半年,全市复议案件和解比例达到50.67%,市本级达到了75.9%。

王其欣 济南市莱芜区高庄法律服务所主任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基层人民调解员王其欣,同时也是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他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任》的故事。2019年6月5日,在高庄街道楼子村有两户村民因宅基地遗留问题发生纠纷。这类纠纷,都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从爷爷辈的恩怨延续到了孙子辈,至今都快30年了。这次因为地界问题双方又呛呛起来,还打了110,派出所叫着王其欣一块赶过去。

那天天气特别热,在两家之间周旋安抚来来回回,从晌午太阳最烈的时候一直调解到太阳快落山,五个小时,最后说通了,一家把树砍了,排除障碍;一家把羊棚子修复了,缓和关系。累积了30多年的矛盾化解了。

这样的场景每周、每月都在发生,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了问题不知道找谁,他们就通过送法进村、法律赶大集、到田间地头,点单式的普及这些生活中经常遇见的法律问题。

受到同样扎根基层从事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的父亲影响,王其欣说:“怎么让他认识你?怎么让他了解你?怎么让他接受你?没有窍门、没有捷径,有的就是通过一件一件的小事、难事、复杂事,走到他们中间,赢得他们的信任。”

“小到一棵树一块地,几百块钱的工资,大到死亡纠纷案件,大大小小的事咱都认认真真的、当自己的事去办,发自内心里的想着给他办好。”王其欣说,干基层工作其实就是小事大业。平时鸡毛蒜皮,你真正给他化解好了,那么理顺的是民心民意,密切的是党群关系,构建的是社会和谐。

李鹏光 平度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科科长

这位2004年加入司法行政队伍、现任青岛平度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科科长的老党员名叫李鹏光,他说:“社区矫正,既要‘矫其行’,更要‘矫其心’,我认为,我们衔接的不仅仅是人,更是亲情和希望!让破碎的家庭重圆,让泯灭的希望重燃。”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困扰,也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挑战,特别是人员衔接任务艰巨。4月2日,是吕某假释出狱的日子。接到监狱通知后,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他的父亲。得到的答复却是,“他爱去哪去哪,我们不管”。连续2天电话沟通,对方的态度没有丝毫软化。面对家属的排斥,李鹏光没有放弃,而是登门劝说。好不容易叫开门,说明来意,其父把门一关,喊出了三个字“滚出去”。一瞬间,委屈的泪水涌满眼眶,他硬是把眼泪憋了回去。一趟上门不行,就两趟,两趟不行,就三趟。几天的坚持,吕某母亲终于同意一起去接儿子回家。母子相见,顿时抱头痛哭。路上,李鹏光耐心劝导他要体谅父母,他哽咽着频频点头。一进家门便面对父亲长跪不起,悔恨的泪水流个不停,就连他那倔强的父亲也红了眼眶......

衔接路上,有无家可归的,有有家难回的,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最多的一天跑5个狱所,从凌晨4点到晚上10点,行程1500余公里,回到家时,脚肿得脱鞋都有点困难。从狱所到隔离点、到镇街、到村居,李鹏光和同事们无缝衔接各类人员122名,行程4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转了一圈。

张昊宁 泰安市司法局行政执法监督科科长

泰安市司法局行政执法监督科张昊宁,在执法监督岗位已经十五年。行政执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小到交警开出一张罚单,大到强拆违法建设,都是行使行政执法权的表现。多年的工作实践,张昊宁领会到,执法监督就像一个温度计,既要与执法部门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又要接地气、聚人气、贴民心,充分知晓百姓冷暖,并将百姓冷暖及时反馈,使行政执法更加顺应群众期待。

今年5月,接到投诉,某小区内一家中医店排放有污染的气味,有关部门不予查处。经过实地调查,熬煮中药产生的气味确实造成了污染,给居民带来了困扰。但是,现行法律没有明确列举所有大气污染情形,城管、公安、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均以中药气味污染不属于本部门执法职责为由,相互推诿。经过论证,按照“环保兜底”原则,对这类未列明的民生类环境污染行为,应当由环保部门负责查处,据此下达了执法监督意见书,约谈了环保部门负责人。短短3天,环保部门依法下达了整改通知,督促中医店对通风管道进行了改造,从源头上解决了气味污染问题。一起针对“执法不作为”的执法监督案件就这样高效办结了,附近的百姓说:“你看,这推来推去谁都不愿干的事,执法监督这么快就给解决了!”

“执法监督连着执法部门和百姓,但部门之间的争议不能转嫁到百姓身上!关键时刻,就应当重拳出击,剑指部门推诿难题,用足监督权限,有效遏制懒政思维,让百姓切身感受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张昊宁说。

张行进 山东齐鲁律师事务所律师

作为首批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张行进也是一名有着3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执业20多年,先后被司法部、全国律协、山东省司法厅、省律协,授予全国律师行业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律师标兵”“全国保护未成年人特殊贡献奖”“齐鲁最美律师”等荣誉称号。

他在云南省梁河县开展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时,遇到一个阿昌族的残疾人叫杨世元。梁河县地处中缅边境线上,是全国的扶贫县,也是一个无律师县。张行进到他家帮助调解土地纠纷时,了解到,他帮人砍柴时,从树上掉下来,受伤截去一条小腿,失去了劳动能力,跟随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一起生活,房子露着天,家里唯一的家电,就是一个电灯泡。在帮他解决了纠纷之后,张行进找到梁河县民政局和残联汇报情况,民政帮他解决落实了特殊家庭困难低保,残联帮他免费安装了假肢,给他1000元帮他购买原材料和学习编制竹筐的技术。现在杨世元一个星期能编制两个竹筐,装上假肢后,他也能自己出行拿到集市去卖钱,一个竹筐能卖二三十元,基本解决了他家的生活费用。张行进通过司法调解延伸帮扶,让受援人走出家庭困境,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全国首批1+1志愿者律师有30名,其中山东省就有四名,现在全省参加过的律师有200多人次,山东志愿者律师在全国人数最多,法律素养最高,贡献最大,这充分体现了全省广大党员律师,对党的忠诚和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张行进说。

王起祥 山东省潍北监狱狱内侦查科科长

山东省潍北监狱的王启祥说:“2020年的春节,我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深刻的记忆和感受,我也一样。因为工作关系,这个春节是我从警26年以来第一次在家过除夕,很温暖、很珍贵。”

春节前,王起祥80多岁的母亲不慎滑倒,右腿骨折,监狱领导批准回家探望。大年三十全家团圆,老母亲说:“虽然摔着腿了,但儿子能回来过年,真好!”然而,让他很是愧疚的是监狱根据防疫工作要求,取消了犯人聚集性的春节活动,所以今年不用陪罪犯过除夕夜了。

对监狱警察来说,别人过年他们过关。每逢团圆节,罪犯的心理便会有波动,及时掌握罪犯的心理动态,陪他们一起过节,是监狱干警必做的工作。

然而,新闻中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和空冷的城市画面,让从事狱内侦查工作的王起祥本能地意识到——更重要的任务就要来了,他给妻子只发了一条模糊的信息“这次备勤时间可能很长......通讯不便不要挂念”。

之后的日子,他和战友们在监狱疫情防控一线,每天执勤10多个小时,有的连续封闭备勤、执勤三四个月,有的身患多种疾病轻伤不下火线,有的坚守工作岗位、没能见上亲人最后一面。在疫情面前,他们冲锋向前,舍小家、顾大家,战疫情,保平安,用满腔热血践行初心使命,用忠诚担当践行入党誓言!

徐云衣 山东省女子监狱四监区民警

徐云衣是山东省女子监狱第六批援鄂工作队的队员,和所有90后一样,她的经历简单又平淡,考学、求职、恋爱,字典里从未有过“出生入死”“血雨腥风”。但这一切,因一次援助、一场远征而陡然改变。

2月28日,是疫情以来封闭隔离的第31天。晚上10点48分,突然接到通知:组织援鄂工作队。空气骤然凝滞,去,还是不去?父母怎么办?一推再推的婚期怎么办?自大二光荣入党后,更憧憬着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去!”徐云衣选择了报名。

不到30分钟,30人完成了报名,这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1岁的年轻队伍,其中党员19名,单身90后19名。

等待她们的,是一场极不对等的战斗。她们接收的罪犯都曾密切接触过确诊病例,犯群中弥漫着恐惧、焦虑。如何防脱逃、防自杀、防感染,成为摆在面前的第一张考卷。

面对困难和大家的困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及时召开会议,修订工作预案及流程,提出了“稳军心、明目标、改措施、保安全”的工作思路。各党小组立即传达会议精神,分头找队员谈话。谈完话已是凌晨四点,心头的阴霾也随之一扫而空,此时,远处的启明星亮了。

在支部的严格要求下,全体队员认真细致做好防护和管理,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和监管安全中,实现了“零感染、零差错、零遗漏”。“先锋”和“堡垒”这两个词在徐云衣的心中更加清晰、鲜活。

吕鑫 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专管大队大队长

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艾滋病专管大队大队长吕鑫,在全省唯一收治男性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戒毒所已经七年,在专管工作的岗位上,时刻面临着艾滋病、肺结核、梅毒、性病等传染性疾病感染风险。干警因突发事件导致职业暴露的风险绝非个例,每一次伤口处理、每一次抽血化验、每一次药物注射,对吕鑫们来说都是一次考验。

今年大年三十,大队新收治了一名戒毒人员许某,这名戒毒人员情况特殊,是被家人向公安机关举报后,送到该所强制隔离戒毒的。入所时,发现他有强烈的戒断反应,以及被家人离弃的怨恨和绝望。为防止他出现过激行为,吕鑫迅速组织大队警察进行分析、研判,制定针对性管控措施。在随后的日子里,值班干警每天都找他谈话,聊生活、聊家庭、聊未来,慢慢地,许某灰暗的脸庞变得明朗起来,也渐渐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积极参加各项戒治活动,被选为民管成员。就在前几天,他给家人拨打亲情电话时,用忏悔的声音哭着对父母一遍遍地说:“爸、妈,对不起、对不起……”这让在场的每一名警察都感到无比的欣慰。

八年间,他们用一次次的谈心教育,一堂堂的心理辅导,一遍遍的巡诊问诊,一场场的帮扶活动,增强了戒毒人员的戒治信心,重新燃起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八年来,他们累计帮助500余名艾滋病戒毒人员戒除毒瘾、回归社会,出所戒毒人员未发生一起恶性传播艾滋病事件。

从事戒毒工作,需要很强的责任心,也是份良心活。吕鑫和他的战友始终秉承“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的职业操守,用真心和奉献挽救了一个个戒毒人员,拯救了一个个破碎家庭,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和谐安宁。(山东频道)

(责编:宋翠、刘颖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