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持续作战不放松 巩固成果避返贫 平阴全力攻坚绽放“脱贫之花”

2020年06月22日08:51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原标题: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持续作战不放松 巩固成果避返贫 平阴全力攻坚绽放“脱贫之花”

平阴县安子山村对脱贫致富的贫困户发放奖励。

平阴县孝直镇马跑泉村老人对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午餐露出满意的笑容。

平阴县机关干部志愿服务队擦洗光伏。

平阴县共有贫困村11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6241户13627人,其中因病致贫占61%;因残致贫占15.7%;因学因灾、缺劳力等致贫占23.3%。自脱贫攻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平阴县按照“夯实脱贫基础,创新靶向疗法,直面问题导向,扶贫激情不减”的思路,坚持抓特色、抓支撑、抓帮扶、抓整改、抓党建,全力做到产业帮扶靓起来、老弱病残兜起来、公益品牌树起来、工作成效实起来、长效机制建起来。

多措并举抓 支撑老弱病残兜起来

“我是教育扶贫的最早受益者,因为曾经受到过帮扶,我更懂得脱贫攻坚的意义。”坐在电脑桌前的解希波有些腼腆。

解希波曾是贫困户,如今变身扶贫队伍的一员。解希波是玫瑰镇南葛庄村人,2016年,解希波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正在淄博职业学院读大三的解希波和上高中的弟弟当即享受到免除学费、雨露计划等补助。毕业后的解希波一直在平阴县一家工厂就职,再加上政策支持,解希波一家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

毕业几年的时间,解希波亲眼见证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贫困户、农民的纯收入都提高了,日子越过越好,让他对扶贫事业的理解更加深刻。

今年初,解希波应聘成为乡村振兴专员,直接参与扶贫工作,还主动承包5户贫困户,成为帮扶责任人。“从小经历过贫困的生活有多艰难,所以我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帮助我的亲人们脱离贫困。”解希波说。

教育有保障是脱贫攻坚治本之策,只有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才能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斩穷根。在平阴县,像解希波一样因教育扶贫彻底脱贫的学生还有很多。记者了解到,脱贫攻坚以来,平阴县针对在校学生,除上级部门的各项优惠政策之外,还筹集资金对建档立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月补助交通费和生活费共计180元。

根据致贫原因,平阴县因地制宜,分类帮扶。针对病残人群,实施了健康扶贫、助残扶贫兜底政策。设立医疗扶贫救助专项基金,实行帮扶病种全覆盖,对贫困户医保范围内药品给予财政补助;建立政府贫困残疾人临时救助专项基金,为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补贴,改善失能和重残人员生活及护理条件。针对老年人,设立了孝心养老基金,全面推行《平阴县养老孝亲工作实施办法》,既解决老年人基本生活问题,更营造尊老、爱老、孝老的浓厚氛围。

内生动力再加码 自主创业活起来

孔村镇孙庄村村民李庆才肢体残疾,有修鞋、配钥匙的手艺,通过“点餐”获得修鞋、配钥匙等生产工具,他的手艺得到发挥,再加上其他帮扶措施,他已能稳定脱贫。通过发放致富工具,平阴县把能力强的贫困户“扶起来”。

为了鼓励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平阴县在“菜单”上针对不同需求设立了护林员、保洁员、监督员等岗位,目前已有2000余名贫困群众主动加入扶贫专岗队伍。通过“点餐菜单”和积分制度让贫困户动起来,避免出现“扶贫干部热火朝天地干,贫困户却在一边站着看”的情况。“点餐积分”式扶贫的做法促进了从“给款物”到“扶精神”的转变以及贫困群众从“懒得干”到“争着干”的转变。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比着干”成为常态。

在平阴县黄河路北段有一家“尹贻山按摩店”。这家按摩店的老板尹贻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汉子,由于患有视力残疾,多年以来,他仅以打零工维持日常生活,生活十分拮据。

2014年,尹贻山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尹贻山身体残疾却又勤劳能干的实际情况,各级扶贫办、残联、劳保等部门为他制定了专门的“脱贫计划”。通过多方联系,让他积极参加保健按摩培训班,掌握技术的他终于有了自己的脱贫方向。小小的一家按摩门店赋予了他“用武之地”,而勤劳的双手、智志双扶的鼓励让穷了半辈子的农村汉子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人生的“光明”。

学习按摩需要掌握经络、穴位、手法等专业知识,这对视力正常的人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别说有视力障碍的残疾人。然而,尹贻山克服了自身视力残疾的障碍,不仅满足于掌握这门技艺,还不断精益求精加强自身能力,最终取得“高级保健按摩师”证书,用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改变着家庭生活。

从没有技能到掌握技能,从艰苦创业到脱贫增收,就业让视力残疾的尹贻山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据了解,按摩店可以给尹贻山带来每年3万多元的收入,政府还为他争取了6000元的残疾人创业资金。现在的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力量,尹贻山表示,“党和政府帮了我这么多,我不能光靠社会养着,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家人。”

针对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平阴县推广“扶贫”与“扶志、扶智”专题培训,全面推行“积分制”扶贫、“心愿超市”模式,开展了“新时代脱贫攻坚讲习所”工作,既讲解各级扶贫政策,更对贫困户进行一定程度的技术培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实施“点餐式”扶贫,让贫困户自己点餐,已发放13万元扶贫工具,惠及50户贫困户。针对有就业需求的贫困户,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扶贫专岗,推广适合分散式、家庭作坊式生产的企业在贫困村设立扶贫车间和加工点,扶持贫困群众就业,目前,开发扶贫公益岗1500余个。

立足实际抓特色 产业帮扶靓起来

走进平阴县东阿镇北市村的鲜花大棚,红色、黄色、粉色非洲菊迎着光,尽情舒展,绚烂绽放,像一个个小太阳,美得惊艳,让人赏心悦目。

如今,这里是济南最大的扶郎花种植基地。往前数个五六年,北市村还是出了名的省级贫困村,村里的乡亲们谁也没想到,他们的脱贫竟然与这些外来的花卉沾上了边。

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北市村党支部书记史兴顺把目光瞄向了非洲菊产业。2018年,北市村流转了1000亩土地,兴建了50个冬暖式大棚,这其中就有使用扶贫资金所建的13个大棚。

“别小看这13个扶贫产业大棚,除了每年向东阿镇上交14万元收益用于全镇贫困户外,还带动了北市村七八户贫困户在大棚打工,每月都有固定收入。”平阴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北市村实现了从一个乱子村、薄弱村到文明村、示范村、致富村的华丽转身,走上了连片发展、抱团振兴的快车道。依托扶郎花产业,近年来北市村通过大力发展村企合作模式,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绿豆粉皮加工基地,引进中粮储备库、阿胶加工厂等项目,带动全村贫困群众成功脱贫。

近年来,平阴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出路,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计1.1亿余元,实现了扶贫产业项目对所有贫困户全覆盖。结合实际,平阴县坚持“四步工作法(项目建库、专家评审、样板打造和基地挂牌)”,将产业帮扶做好做靓。突出因地制宜,打造了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合作帮扶、股份帮扶四种模式。对有劳动能力但缺资金和技术的贫困户,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扶持,并进行技术培训,鼓励自力更生,实现脱贫。对既无劳动能力又无资金和技术的贫困户,充分发挥平阴农业龙头企业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由帮扶主体将发展特色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按帮扶计划分期分批返还给被帮扶者。鼓励贫困户组织建立或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脱贫。贫困户将政策扶持资金、土地等资源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组建股份合作制经营主体,共同发展特色产业,贫困户依托土地租金、股份分红和就近务工工资等多种收入实现脱贫。突出样板打造,培育产业基地。出台了《平阴县产业扶贫基地创建实施意见》,打造扶贫特色产业基地。制定了产业扶贫项目“7621”管理办法(七项制度、六本台账、两个平台、实现一个全覆盖),实现了扶贫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扶贫干部当先锋 长效机制建起来

六月的平阴,艳阳高照,万物葱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也鏖战正酣。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乡间小路,都可以看到奋战在脱贫一线的扶贫工作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是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是为老百姓谋思路、促发展的智慧后盾。

在平阴的扶贫干部队伍里,有一支小有名气的“玫瑰军团”:平阴县8个街镇有扶贫任务,巧合的是,8个街镇的扶贫办主任都是女同志。走村入户过程中,她们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村里的妇女、老人促膝长谈,耐心倾听,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所想所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张主任来了,快来家里坐坐。”刚进宋子顺村,正在广场纳凉的贫困户宋广春就热情地和张立燕打招呼。“张主任讲义气。”提到张立燕,同事这样形容她,张立燕把“讲义气”的性格带到工作中。第一次到贫困户宋广春家走访时,张立燕被房间里刺鼻的气味熏了出去,“小破屋摇摇欲坠,已经是彻底的危房了,里面黑乎乎的,破衣烂毡上搭下挂,窗户漏风,进去之后很压抑,感觉完全看不到希望。”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她记忆犹新。当时,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帮这样的家庭改头换面。

说到做到。几年来,张立燕时常到宋广春家收拾庭院,为宋广春讲解扶贫政策;通过危房改造,宋广春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水泥瓦房,街道送来了橱柜、床、桌子等家具,换上了崭新的被褥,每年还能享受项目分红、低保补助等,宋广春的生活彻底变了样。

工作中,张立燕还联合档案管理专家创新了一套扶贫档案管理办法,建立了村级、户级从“申请至退出”的标准化“档案模板”,扎实推进扶贫档案管理工作,打造出档案管理范本。

与张立燕相比,玫瑰镇扶贫办主任张海燕则是另一种风格。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张海燕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从接触扶贫工作,张海燕就开始熟悉全镇扶贫情况、完善资料、规整档案、迅速进入角色。因为她深知责任的重大,她要早日让玫瑰人民摘掉“贫困帽”,扬起精气神。这种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心,使加班、熬夜成为了张海燕的工作常态,有时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领导同事看到实在心疼,就劝她早点休息,张海燕总回答:“快了,快了,不多干些睡不着啊。”就这样,多年扶贫工作的历练,让张海燕迅速成长为一名业务精湛的扶贫专家。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经常顾不上照顾家庭,张海燕就在心里安慰自己:“我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也会慢慢成为和我一样的人,我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帮助会胜过嘘寒问暖。”

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干部是中坚力量。当前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冲击,重在持续激活扶贫干部队伍“一池春水”,使扶贫干部这支主力军团结一心,以不懈冲锋的姿态持之以恒地奋斗在脱贫一线。平阴县在112个贫困村建立了驻村工作队,做到了“村村有队伍、户户有干部”。完善结对帮扶机制,选派8名副科级干部到镇街担任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15家市直单位和83家县直单位选派112名党员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一村一业一单位”;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手牵手,共奔小康心连心”活动,全县115个部门,2684名机关干部,零距离服务群众,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深入动员抓帮扶 公益品牌树起来

“作为一家平阴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玫德集团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无不得益于全县父老乡亲的深情厚爱。‘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是玫德人的光荣使命。”在谈到“玫德集团515扶贫基金工程”时,玫德集团董事局主席孔令磊深情地说,“515扶贫基金通过对贫困村基础设施、扶贫产业和困难群众进行专项帮扶,将极大改善全县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产业扶贫带动能力。”

“玫德集团515扶贫基金工程”每年支出1000万元用于扶贫事业,“炭素产业扶贫基金”持续用于开展“点餐式”扶贫精准模式,玮泉生物“扶贫办”为贫困户增收创造条件,“爱心365扶贫助残协会”帮扶残疾人贫困户脱贫……细数平阴县社会公益品牌,每一项都写满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满满正能量。

脱贫攻坚以来,平阴县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大扶贫格局。爱心企业主动参与,玫德集团出资5000万元启动了“玫德集团515扶贫基金工程”;孔村炭素出资110万元,建立了“炭素产业扶贫基金”;玮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专门成立“扶贫办”,为贫困户增收创造条件;华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紫金玫瑰有限公司主动帮扶贫困户,每户每年给予2000元补助。芳蕾、万丰、玫乡山里人等10家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培训、设立“阳光通道”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爱心人士热情高涨,退休职工丁连泉成立“爱心365扶贫助残协会”,帮扶残疾人贫困户;手工艺品店老板刘翠红,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帮扶形式多种多样,榆山街道成立“星火扶贫基金”,募集资金130万元,帮扶贫困村10个;深泉问道、阳光大姐、京东和绿泽画院等培训机构,通过实用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平阴县将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精研扶贫业务、狠抓作风攻坚、强化担当落实,以更大的决心、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作风,确保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张敏 吴雷 逯太堂)

(责编:邢曼华、刘颖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