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生態環保

山東省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印發

2022年08月10日15:47 | 來源:山東省政府網站
小字號

原標題:山東省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印發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

  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山東省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已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22年8月5日

  山東省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山東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東線等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平,特編制本規劃。

  規劃范圍:北至濟寧市任城區二十裡鋪鎮,南至微山縣高樓鄉,東至微山縣韓庄鎮,西至魚台縣羅屯鄉,總面積4647.12平方千米,包含微山縣、魚台縣、任城區(含太白湖新區)、滕州市等4個沿湖縣(市、區)的64個鄉(鎮、街)、2742個村(社區),覆蓋124.85萬戶、407.2萬人。在總體布局上,以南四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為重點核心區域,聚焦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災害等“四水”問題,突出生態保護與修復,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精准劃定功能分區。同時,統籌考慮4個縣(市、區)的特色產業發展、文化傳承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民本民生改善等相關內容。在全域治理上,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思路,統籌考慮省內南四湖流域的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和水安全保障,突出“十四五”期間的重大項目支撐,統籌兼顧與東平湖的水資源調配和生態保護,推進南四湖流域高質量發展。

  規劃期限:近期到2025年,遠期到2035年。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錨定“走在前、開新局”,緊密銜接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重大工程,統籌處理保護和發展、發展和安全、當前和長遠、全局和局部的關系,著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特色產業發展相協調相適應,著力保障南水北調東線調水安全和流域防洪安全,著力抓好文化保護傳承和群眾生活改善,努力推動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1.堅持生態優先,強化共保聯治。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建立健全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切實加強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以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為核心,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著力提升流域水環境質量和水生態服務功能,保障南水北調東線調水安全,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2.堅持綠色發展,加快轉型突破。正確處理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精准定位生態功能區、產業發展區功能,大力發展濕地生態經濟,扶優培強特色優勢產業,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積極倡導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理念,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3.堅持以人為本,推動共同富裕。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著力增加優質公共服務供給,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普惠便利。實施以船為家漁民安居工程,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統籌推進搬遷安置、轉產創業、公共設施和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4.堅持統籌協調,凝聚多方合力。緊密銜接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統籌考慮湖區環境容量,以及與東平湖的水資源調配和生態保護,科學謀劃相互協調、相互配套、相互支持的發展格局。建立完善生態保護長效監管機制和協調聯動機制,明確各級責任,突出重點區域,區分輕重緩急,合理劃定時間節點,穩妥有序推進綜合治理。

  (三)目標定位。立足山東省實際,以服從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堅持功能定位與國家戰略相協調,全面對接雄安新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南水北調東線等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充分發揮南四湖生態承載、水安全保障、產業聯動和文化涵養等作用,努力打造山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重要水源地、南水北調重要調蓄樞紐、淮河流域重要蓄滯洪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先行區、魯南經濟圈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到2025年,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流域內省控以上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河湖生態用水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湖區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提升,水環境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南四湖片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更趨完善,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升,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整體格局基本形成﹔以船為家漁民安居工程取得積極進展,退漁退礦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上岸漁民轉產轉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區域內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2萬元、2.6萬元,城鎮化率超過65%。

  到2035年,南四湖流域水生態功能基本恢復,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全面提升。南四湖片區綠色低碳、節約高效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南四湖轉變成為美麗河湖﹔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改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區域內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8.9萬元、4.8萬元,城鎮化率超過70%。

  (四)空間布局。統籌考慮南四湖及周邊區域人口、資源、環境、產業、文化等基礎要素支撐,堅持空間布局與發展功能相統一,堅持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相協調,優化提升南四湖生態功能,合理配置各類要素資源,有序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努力構筑“一核支撐、三帶協同,產城融合、全域統籌”的發展格局。

  “一核支撐”,即以南四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充分發揮保護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按照“嚴格保護、科學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針,有效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維持區域生態平衡功能,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合理利用,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構建集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保護體系,為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重要支撐保障。

  “三帶協同”,即推進沿湖生態廊帶、特色產業隆起帶、運河文化傳承保護帶聯動發展。沿湖生態廊帶,以沿湖4個縣(市、區)岸線為基准,推進退漁還湖、退池還湖、退耕還濕,加快沿湖岸線美化綠化,精准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著力構建“水清、岸綠、景美”的高標准生態廊帶。特色產業隆起帶,立足沿湖各縣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實際,突出發展綠色農漁業、現代文旅等優勢產業,統籌發展港航物流、醫養健康、船艇制造等特色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運河文化傳承保護帶,以濟寧市、棗庄市京杭大運河沿線8個縣(市、區)為主軸,深入拓展大運河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突出歷史脈絡和當代價值,強化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現與山水聖人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等的互促共進。

  “產城融合”,即堅持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推進沿湖生態、文化等特色產業與濱湖城鎮融合發展,加快產業集聚、轉型發展,不斷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帶動退漁退礦群眾轉產轉業,全力打造產業活力強勁、城鎮品質高端、服務功能完備、生態環境宜居、群眾樂業幸福的濱湖產城融合示范區。

  “全域統籌”,即在發展思路上,統籌考慮南四湖與東平湖生態保護、水利調蓄、產業發展問題,著力提升區域協調發展能力﹔在全流域綜合治理上,統籌抓好全流域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和水安全保障,著力提升生態承載能力。

  二、持續深化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

  緊緊圍繞“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目標定位,以沿湖4縣(市、區)為重點,推動全口徑污染防治,減少入河湖污染負荷,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水生態服務功能,為南水北調東線供水提供有力保障。

  (一)系統治理城鎮生活污染。

  1.提高污水處理能力。統籌規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水收集管網,做到污水處理能力與污水管網相匹配。到2023年,新(擴)建129座污水廠(站),新增污水處理能力73.2萬噸/日以上,新(改)建污水收集管網1460公裡以上﹔到2025年,60%城市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准Ⅳ類標准﹔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5%以上。

  2.加快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在全流域范圍內,從居民小區、公共建筑和企事業單位內部源頭開始,全面解決管線滲漏、錯接、混接等問題。到2023年,完成流域內現有的640公裡雨污管網分流改造,全部實現城市管網雨污分流。

  3.保障污水處理設施長效運維。加強管網、泵站、污水處理廠等相關設施的運行維護管理隊伍建設,建立以5-10年為一個排查周期的管網長效管理機制。推進建成區排水企業實施“廠-網-河湖”一體化運營管理機制。加快實施污水處理廠間聯通聯調,優化污水處理廠檢修方案,解決檢修期間污水溢流問題,實現“檢修不停產”。確保污水處理廠“雙電源”供電,提高污水處理廠運行可靠性。

  4.強化污泥安全處置。採取焚燒、填埋、綜合利用等方式,加快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到2023年,流域內污泥實現無害化處理處置。禁止處理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

  5.推進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科學規劃再生水布局,以工業、生態、市政等用水需求為基礎,將污水處理廠出水作為主要再生水水源,逐步提高再生水利用量。鼓勵濟寧市積極申報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在區域、流域層面推動形成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循環利用有機結合的治理體系。

  (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泰安、菏澤市政府落實)

  (二)全面整治農業面源污染。

  1.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支持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以縣為單位構建糞肥還田組織運行模式,對提供糞污收集處理服務的主體和提供糞肥還田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給予獎補支持,帶動縣城內糞污基本還田,推動化肥減量化,促進耕地質量提升和農業綠色發展,依法編制實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推動畜禽規模養殖場建立糞污資源化利用計劃和台賬。到2023年,流域內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穩定在100%,養殖專業戶畜禽糞污全部得到資源化利用。自2023年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支持發展養殖合作社,逐步降低散養比重,到2025年,流域內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88%以上。

  2.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加強稻(藕)田退水治理,到2023年,全部完成環湖稻(藕)田退水綜合整治或生態化改造。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加強耕地保護質量提升,加快建設高標准農田。深入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堅持農用優先,多措並舉,建設一批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推廣綠色生產方式,積極指導流域內縣(市、區)爭創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

  3.治理農村垃圾污水。建設山東省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綜合監管系統平台,將已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納入平台統一監管。建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制度,流域內市、縣(市、區)統籌安排運行維護專項資金,明確設施責任主體,確保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運行。建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質監測制度,對出水不達標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動態更新農村黑臭水體清單,實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2022年年底,流域所在市現有的629處農村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到2023年,流域內行政村基本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務。持續開展村庄清潔行動,清理農村生活垃圾。進一步完善“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自2022年起,各縣(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以上。

  4.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落實山東省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鞏固南四湖自然保護區退養成果,禁止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人工養殖,嚴格限制實驗區現有養殖池塘規模,對於集中分布、連片聚集的中小型水產養殖散排口,鼓勵統一收集處理養殖尾水,設置統一的排污口。推廣綠色健康養殖模式,實施實驗區池塘生態化改造,治理養殖尾水,推動微山縣稻(藕)蝦養殖池塘實行“外封閉、內循環”生態養殖模式,確保生態安全。

  (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省畜牧局牽頭負責,棗庄、濟寧、泰安、菏澤市政府落實)

  (三)分類防治工礦企業污染。加強流域特征污染防治,以5條硫酸鹽濃度和2條氟化物濃度較高的河流為重點,追根溯源,提出針對性治理方案。實施流域內造紙、化工、玻璃、煤礦等行業的涉硫涉氟工礦企業特征污染物治理。

  (省生態環境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泰安、菏澤市政府落實)

  (四)加強氮磷污染防治。聚焦化工、原料藥制造、造紙、冶金、電鍍、印染、食品加工等工業企業,以萬福河等總氮或總磷濃度較高的入湖河流為重點,加強氮磷排放控制和排放監管。加大面源氮磷污染控制力度,對總磷濃度超標的入湖河流,在影響湖泊水質的匯水區,削減化肥用量,減少投餌、投肥養殖。

  (省生態環境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泰安、菏澤市政府落實)

  (五)深入管控直接入河湖污染。

  1.防治港口船舶污染。嚴禁使用報廢船舶從事水路運輸,依法報廢達到強制報廢年限的船舶,加大對已淘汰船舶水路運輸經營活動和漁業生產活動的執法力度。未配備污染物收集、存儲設備的內河運輸船舶,不得進入南四湖。嚴禁不符合京杭運河船型標准化主尺度系列標准船舶進入南四湖京杭運河主航道,嚴格管控船舶貨物裝載,船舶吃水應滿足航道水深要求,嚴禁船舶超載運輸,確保船舶航行安全。

  2.治理湖內居民生產生活污染。對於住戶船生活污水、糞便污染問題,研究制定減少污染排放的針對性措施並推進落實到位。加強微山島、南陽島及湖區村台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和運行管理。

  3.加強入河湖排污口管控。全面完成南四湖干支流的各類入河湖排污口溯源,建立規范化的排污口檔案,實現“一口一檔”,分類施策,標本兼治,確保到2023年,流域內現有入河(湖)排污(水)口全部完成規范化整治。加強排污口管控,發現超標及時處置。對氟化物、硫酸鹽等主要污染因子佔比進行分析,弄清不同河流、不同區域的主要污染因素,研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治理方案。

  4.控制城市面源污染。加強洗車、餐飲、洗滌等單位排污管理,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嚴禁向雨水井掃入、傾倒垃圾和深度保潔泥漿等行為,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環衛保潔和雨水井清掏一體化作業制度。對排水管網、檢查井、城區河道定期開展清淤疏浚,建設淤泥處理處置設施,達到國家規定標准后妥善處置利用。系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對城市建成區雨水排水口收水范圍內的建筑小區、道路、綠化、廣場等重點區域,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方式進行改造建設,減少初期雨水污染。

  (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泰安、菏澤市政府落實)

  (六)有效防范河湖環境風險。流域內4市每年組織開展工礦企業及園區、交通穿越、航運等風險源排查整治,健全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應急演練。將南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作為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檢查重要內容,嚴厲查處水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加強航運風險應急物資儲備,在現有的應急搜救基地增配溢油應急設備物資和溢油應急船隻及應急物資運輸車等,提高船舶溢油風險防控能力。加強南四湖特大橋5處應急池的維護管理,確保正常使用。

  (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泰安、菏澤市政府落實)

  三、深入開展生態保護修復

  加快建立完善生態修復治理體系,以提高環境承載力為目標,整合生態修復和自然資源開發保護政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著力構建流域覆蓋的生態修復格局,塑造“華北南四湖生態明珠,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美好願景。

  (一)加強南四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

  1.合理優化自然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分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結合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成果落地,適時合理優化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分區,妥善解決礦產資源開發、原住居民生產生活與保護區管理沖突等問題。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堅持應劃盡劃、應保盡保、實事求是和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原則,妥善解決區域交叉、空間重疊及保護管理分割等問題,按照差別化管控要求,有序實施生態搬遷。

  2.加強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全面保護、突出重點,實施保護區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升級項目,補充完善保護管理站和管護點,建設巡護步道、巡護碼頭、瞭望塔和綜合視頻監控系統,完善界碑、界樁、浮標和標志牌,建立覆蓋整個保護區的資源保護網絡體系,提升保護區基礎保護能力。加強保護區管理制度建設,落實技術人員定期輪換蹲點和管理人員目標責任制。加強對保護區內違法養殖、採礦等生產活動及污染排放的執法監督,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制定人才引入和培養計劃,吸納動植物、環保、氣象、林業等專業人才,組建專業化生態管理隊伍,全面提升保護區管理水平。廣泛宣傳動員,引導周邊社區、群眾積極參與保護區建設管理。

  3.加強保護區科研監測。積極對接國內外高校、專業機構及專家、學者,廣泛開展科研合作,逐步提高保護管理水平。實施南四湖基礎性科研與專題研究、生態濕地鳥類棲息地保護科研、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監測網絡建設項目,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類野外監測。深入研究底泥釋放規律,摸清內源釋放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嚴控內源污染。強化信息技術支撐,加大對動植物資源的監測管理。

  (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二)實施沿湖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1.改善湖區動植物生境。實施湖內菹草綜合整治,建立打撈長效機制,逐步實現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降低植物腐爛對湖區水質的影響,減少水體富營養化,有效提升湖水含氧量。開展增殖放流,科學投放濾食性、草食性魚類,通過改善水域水生生物群落組成,增強水體自淨能力,逐步恢復土著魚類。實施濕地保護恢復與野生動物生境改善工程,通過退漁還濕、湖濱帶建設、水生植被和濕地功能恢復等系列措施,從陸地到湖濱重建陸生、挺水、浮葉、漂浮、沉水植物群落,形成逐漸過渡的自然生態系統格局,全面修復南四湖水生態環境。實施防控減災、野生動物救助、病虫害防治及疫源控制等系列工程,建立科學高效的野生動物救護模式和體系,維護湖泊生態安全。

  (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2.推進採煤塌陷地治理。遵循“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綜合治理、耕地保護優先”的原則,按照常規治理、邊採邊治、產業治理、生態修復、注漿治理等模式,有序推進微山縣、魚台縣、任城區(含太白湖新區)、滕州市西崗鎮等區域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著力引導採煤沉陷區發展生態觀光、科普教育等特色產業,實現區域土地綜合高效利用。根據塌陷地所在自然條件、水體深度、水系特點等情況,以淨化水質為目標,選擇適宜水生高等植物,因地制宜構建形式多樣、健康穩定的水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濕地的水櫃功能,統籌綜合治理、水系連通、生態修復,提升水系濕地水質淨化能力。落實南水北調水質保護相關要求,嚴格管控塌陷區濕地水質標准,實施礦坑排水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工程,確保水系聯通后的入湖水質穩定達到南水北調水質要求。

  (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能源局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3.實施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湖泊濕地工程維護建設項目,通過退漁還濕、退漁還湖等措施恢復環湖濕地面積,破除已退養魚塘圩埂,逐步還原湖泊歷史面貌,不斷提升濕地自淨功能。在環湖重要交通沿線嵐曹高速微山段、入湖河流岸線等區域,開展荒山、道路沿線、湖泊水系、農田防護林、鄉村等國土造林綠化和樹種改良,科學優化林木類型,整體提升綠化質量,高標准打造沿湖生態廊帶。扎實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研究,有序推進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持續改善居住環境。推進水生作物生態修復和重點水生經濟植物實驗室建設,加強微山湖白蓮藕、野菱、芡實等野生水生經濟植物提純保護,構建沿湖縣(市、區)生態循環淨化體系。加強地下水污染綜合治理,開展沿湖“雙源”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做好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推進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

  (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三)開展流域基礎環境修復。探索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新模式,實施礦山環境修復重點工程,著力解決露天礦山開採造成的山體破損、地貌景觀破壞、植被破壞等問題。利用自然恢復、輔助恢復和工程修復等措施恢復濕地功能,推進流域內泗水泗河源、曲阜孔子湖、鄒城太平、金鄉金水湖、滕州濱湖、台兒庄運河等國家和省濕地公園建設,強化濕地基礎設施配套,提升濕地資源保護能力。開展低效土地綜合整治,在濟寧市、棗庄市探索以鄉鎮為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模式,推進區域內土地綜合高效利用。

  (省自然資源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泰安、菏澤市政府落實)

  (四)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系統開展生態環境調查監控及效果評價,採用空天地一體化調查技術,綜合評價修復效果,為生態保護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整合現有監測網絡,建立共享機制,補充監測站點,在入湖口處加裝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51條入湖河流在線監測全覆蓋。打造涵蓋資源、環境、地質災害、野生動植物等的生態環境智能化綜合管理平台,對生態環境開展持續監控保護,實現快速溯源、精准響應。開展不良水土環境問題調查,綜合運用工程地質鑽探、水土樣測試分析、動態監測等多種手段,查清保護區內氟、硫污染來源,科學研究制定防治措施。定期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和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評估,開展績效評價和資金投入效果評價,深入總結典型湖泊濕地生態保護修復模式並推廣應用,為“美麗山東”建設提供示范引領。

  (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泰安、菏澤市政府落實)

  四、著力強化水安全綜合保障

  積極踐行新時期治水方針,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抓好現代水網建設,統籌實施防洪減災和水資源高效集約利用工程建設,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的集約節約發展之路,為沿湖地區乃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重大國家戰略提供堅強水利支撐。

  (一)提升防洪減災能力。要立足防大汛、抗大災,針對防汛救災暴露出的薄弱環節,迅速查漏補缺,補好災害預警監測短板,補好防災基礎設施短板。按照“上攔、中滯、下排”和蓄泄兼籌的思路,堅持“洪水防得住、澇水排得出”,統籌湖內與湖外,加強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加快構建以湖庫、河道和蓄滯洪區為架構的防洪工程體系。

  1.加快沿湖防洪除澇工程建設。要堅持以“根治水患、防治干旱”為目標,按照“新建、整治、提升”思路,根據國家部署實施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工程,完善南四湖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實施湖內淺槽疏挖治理工程,暢通湖內通道,減輕行洪阻力。統籌考慮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影響,論証實施沿湖排水泵站建設等工程,完善沿湖窪地和環湖河渠基礎配套設施。到2035年,環湖堤防整體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除澇標准。

  (省水利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2.加強入湖河道綜合治理。全面梳理重點河段、重點區域水利安全風險和短板,堅持因地制宜,採取加高加固和新建堤防、河道疏浚、河勢控制、護岸護坡、堤頂防汛道路建設等各種措施,推進泗河、洙趙新河、東魚河、郭河、十字河、蟠龍河等主要河道治理工程,著力提高環湖外圍干支河道防洪除澇水平。到2025年,主要河段防洪標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除澇標准提高到5-10年一遇。

  (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3.推進流域內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強化對西葦水庫、周村水庫等大中型水庫、閘壩的運行安全監測,及時開展安全鑒定,組織科學論証,對存在安全隱患的病險水庫、水閘及時實施除險加固工程。建立常態化除險加固機制,對達到安全鑒定期限的水庫、水閘按年度開展安全鑒定,對其中存在病險的及時組織實施除險加固或降等報廢。

  (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二)推進水資源高效集約利用。按照“科學利用雨洪水、控制開採地下水、高效利用黃河水、合理引用長江水、鼓勵使用非常規水”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總思路,綜合考慮區域資源狀況、供需情況、開發利用潛力等實際情況,以流域和湖區雨洪資源開發為重點,加快現代水網建設,建立完善布局合理、水源可靠、水質優良、城鄉一體的多水源利用格局。切實加強河湖生態流量(水量、水位)管控。

  1.構建水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加強流域雨洪資源的開發利用,實施一批新建水庫、水庫增容、河道攔蓄、局域水資源調配等工程,逐步構建“庫河同蓄、互連互通”的雨洪資源利用格局。研究利用並改造現狀河道、新建改建提水泵站以及河湖連通工程等,科學利用南四湖水資源。以集中水源建設為重點,加快沿湖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構建規模大、標准高、質量好的城鄉供水體系。

  (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2.推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強化水資源對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剛性約束。加強農業、工業、城鎮等重點領域節水,推廣先進節水技術,推進非常規水源利用,完善節水激勵機制,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按照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的要求,強化水資源論証和取水許可管理,加快取水口取水監測計量體系建設,深化取水許可電子証照和信息化建設在用水總量控制、取水許可審批、取用水監管等業務中的應用,不斷提高水資源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3.強化水資源利用支撐保障。研究論証提高南四湖正常蓄水位,建立健全多水源統一調度管理機制,探索水資源高效管理機制,對當地水、南水北調水等不同水源統一調度、核算、維護。積極培育和規范水權交易市場,探索水權交易流轉方式,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中的作用。強化科技支撐,推廣應用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和先進裝備,引導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能力現代化。

  (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4.加強河湖生態流量管控。按照水利部確定的南四湖生態水位保障目標和流域管理機構印發的南四湖生態水位保障實施方案要求,加強水利工程調度和取用水管控,保障南四湖生態用水,改善入南四湖及周邊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質,確保南四湖生態流量管控效果。

  (省水利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三)健全河湖水利監管機制。在治河理水、推進工程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水利工程、河湖岸線、水資源等重點領域水事監督管理,理清主管部門行業監管和地方屬地管理責任,健全完善上下聯動、條塊結合的管理機制。

  1.強化水利工程及防洪減災管理。堅持分類施策,對流域重點水利工程,主要抓好建設過程各個環節監督管理,壓實責任分工,全面保証工程質量﹔對小水庫等流域小型水利工程,主要抓好運行安全監管,消除安全隱患。嚴格落實防汛抗旱行政首長負責、安全度汛、防汛抗旱督查及責任追究等制度機制,加強環湖市縣防汛抗旱服務設施建設與設備配置,推動市、縣、鄉及重點水利工程防汛抗旱組織指揮體系全覆蓋,打通責任落實“最后一公裡”。

  2.規范岸線利用開發行為。嚴格執行河湖岸線利用規劃,強化硬性約束,建立流域和地方聯合執法常態化機制,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深入推進亂佔、亂採、亂堆、亂建“四亂”常態化規范化整治,充分運用衛星影像、移動巡查系統,及時跟進督導排查,持續抓好問題整改。

  3.健全完善水資源調配利用機制。以“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科學調水”為目標,開展水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配合做好南四湖水量分配,進一步將分配水量分解到各市縣行政區域。對接淮委推進沿湖水資源監控體系建設,夯實水資源監管基礎,嚴格取用水管控。積極銜接完善流域管理與地方屬地管理相結合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定期例會交流制度,磋商解決省際水事糾紛問題,構建和諧穩定的供用水秩序。

  (省水利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五、加快推進產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充分挖掘特色優勢資源,將調結構、優布局、強產業、全鏈條作為重點,培育壯大綠色農漁業、現代旅游業兩大優勢產業,推動港航物流等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培育優良產業生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到2025年,現有傳統產業基本完成改造升級,構建起綠色發展新格局。

  (一)大力發展綠色農漁業。

  1.加快特色化、專業化、生態化發展。把綠色發展導向貫穿農漁業發展全過程,切實改變農業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的發展模式,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加快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圍繞設施蔬菜、毛木耳等特色產業,實施標准化種植示范,推進標准化生產。圍繞南四湖傳統優勢品種和高附加值特色品種養殖,規劃建設一批現代漁業園區,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推進試驗區25萬畝池塘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科技型、標准型、生態型現代精品漁業,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推廣水稻及蓮藕、芡實、菱角與特色水產品立體養殖模式,全面提升南四湖周邊區域農業生態化水平。

  2.著力推動全產業鏈開發。圍繞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推進漁湖產品的特色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引導加工企業向主產區、優勢產區、產業園區集中。到2025年,產值過億元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0家以上。依托大運河風景帶,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發展觀光農業、休閑垂釣、文化創意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電子商務和智慧農業建設,推進智能控制、病害遠程診斷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南四湖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全面深度融合。

  3.提升南四湖特色品牌價值。狠抓產品質量安全,深入實施品牌引領行動,集中打造一批具有漁湖特色的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提升南四湖產品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加強對微山湖荷葉茶、微山湖大閘蟹、微山麻鴨、喻屯甜瓜、棗庄石榴、魚台小龍蝦、魚台大米及滕州馬鈴薯等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的示范推廣。持續開展南四湖農業品牌建設,著力打造南四湖品牌宣傳推介平台,舉辦南四湖特色農產品品牌推介活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宣傳南四湖特色農產品。到2025年,培育提升南四湖知名農產品品牌15個。

  (省農業農村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二)搞活搞優現代旅游產業。

  1.優化沿湖旅游產業布局。打破濟寧和棗庄區劃界線,整合現有優質文化旅游資源,優化漁鄉特色和運河風情等人文環境,做優環湖產品,建設優勢互補、有機融合的南四湖旅游體系。聚焦“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要節點區”的總體定位,突出南四湖在運河沿線的重要地位和價值,構建“一軸一環兩大板塊四大島群”的旅游產業空間布局,即圍繞運河航道打造大運河湖中運道文化生態發展核心軸,依托環湖道路建設打造微山湖旅游環線,突出湖區南北地域特色打造北部漁鄉古韻文化休閑板塊和南部微湖綠島生態度假板塊,重點發展微山島、南陽島、獨山島、紅荷四大特色產業島群,積極支持濟寧微山湖旅游區、南陽古鎮旅游區、滕州微山湖紅河濕地景區提質升級,大力推進南陽古鎮、獨山島旅游度假區、二級壩濕地旅游區、微山湖漁家水街景區、太白湖旅游度假區、惠河濕地生態風景區等為引領的示范項目,著力打造沿湖旅游產業發展核心增長極。

  (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2.培育旅游產業新興業態。突出水鄉特色,充分利用現有旅游景點,全力打造南四湖濕地生態休閑旅游核心景區,建設集度假休閑、體育健身、游樂購物為一體的觀光旅游度假區。強化業態創新,重點培育紅色學堂、自駕船營地、船屋民宿、湖畔農園、漁鄉小鎮、鄉俗小站等新型業態。依托沿湖特色農業旅游資源和交通區位優勢,精心建設一批集農業觀光、農事體驗、採摘垂釣、民俗體驗、非遺傳承、精品民宿等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鄉村文化旅游基地、國家農業公園和田園綜合體。推進沿湖體育休閑設施優化建設,規劃建設水上運動公園。積極引導沿湖適宜場所開發體育旅游項目,大力發展房車露營、休閑垂釣、水上運動等體育旅游業態,舉辦馬拉鬆、騎行等品牌體育賽事活動,適時推出環南四湖自行車公開賽。開發微山湖觀光、紅色研學、古村鎮休閑、漁家船屋體驗、生態濕地游樂、漁鄉人家度假以及水上體育運動等七大旅游產品,打造北方最大的內陸湖泊文化旅游綜合目的地。

  (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體育局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3.擦亮“大美微山湖”旅游名片。對南四湖片區進行整體謀劃,創新打造“中國荷都”“紅色漁鄉”“寂靜微山湖”等特色旅游品牌,豐富完善微山湖產業要素子品牌體系,整體構建具有持續發展力的市場體系和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系統。做大特色節慶活動,推出微山湖濕地生態節、運河文化節、濕地紅荷節、墨子文化節、魯班文化節、養生旅游節、魚台龍蝦節等豐富的節慶活動,借“節”促宣,傳播旅游品牌。積極融入大泰山文化旅游區、魯南經濟圈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全面對接“魯風運河”與“東方聖地”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為全省打造“山水聖湖”旅游名片提供堅強支撐。

  (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三)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1.加快建設港航物流集散地。完善港口倉儲、裝卸、貿易等功能,拓展港口上下游產業鏈,培育發展一批重點物流企業,構建公路、鐵路、水路“三位一體”的港區集疏運體系,形成以倉儲批發、集散中轉、臨港產業為亮點的一體化發展格局,將南四湖區域建設成為京杭運河重要物流集散地。積極推動雲計算、物聯網、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港口物流業務深度融合,實現港口運輸要素的全面感知,構建上下聯動、縱橫協管的智能物流服務體系,提升港口營運效率和服務水平。

  2.轉型升級船艇制造業。以專業化、智能化、品牌化為方向,推進內河船艇企業入園進區發展。優化提升微山湖船艇修造產業園,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為一體的內河標准化船舶基地和江北重要的內河船艇產業集群。加強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積極建造游艇、休閑漁船、拖輪、內河集裝箱運輸船等各種新型船艇產品,努力向高端船艇制造業延伸。

  (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充分發揮濟寧市任城區國家智慧城市示范區、省級成長型數字經濟園區帶動效應,積極培育新一代信息產業。做大做強基礎元器件、光電子器件、工業電子設備等電子信息制造業,引導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鞏固提升滕州市“中國中小機床之都”地位,突出發展高端數控機床、機器人制造、精密鑄造產業,打造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放大魚台縣經濟開發區作為省級節能環保產業基地的集聚效應,加快發展工業固廢處理、資源循環利用等節能環保產業。大力發展醫養健康產業,規劃布局一批集約化、規范化中藥材種養基地和產業園區,推動醫、養、藥、食、游等多業態深度融合發展,打造區域性醫養健康服務高地。

  (五)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有序調整能源結構,大力推進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發展壯大生態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領域綠色化改造。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開展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推進清潔能源倍增行動。充分發揮環保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倒逼作用,通過嚴格准入、總量控制、達標排放等手段,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引導企業積極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打造一批環保標杆企業。按照“標杆建設、改造提標、優化整合、淘汰退出”的要求分類處置,對沿湖低端產業密集區實施“散亂污”動態管控,完善退出機制,有效助推產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

  (棗庄、濟寧市政府牽頭負責)

  六、加強特色文化保護傳承

  充分發揮南四湖文化底蘊深厚的資源優勢,統籌推進紅色文化和運河文化、儒家文化、墨家文化、民俗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交融互促、創新傳承,不斷提升文化資源承載力、文化價值引導力、文化精神凝聚力,高水平規劃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兩創”先行區,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注入文化活力。

  (一)加大南四湖文化傳承保護力度。推進南四湖紅色文化和伏羲文化、仲子文化、北辛文化、梁祝文化、墨子文化、魯班文化、儒學文化、民俗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組織編寫南四湖傳統文化系列叢書。充分挖掘弘揚微山湖紅色文化資源,發揚壯大紅色文化,加強鐵道游擊隊紅色文化研究,創作一批以弘揚鐵道游擊隊精神為主題的優秀文藝作品,做好革命文物保護工作,傳承微山湖紅色文化基因,建設全國重點紅色旅游區,打造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爭創國家級黨性教育基地。開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古樹名木等鄉村文化遺產風貌保護修復工程,探索打造“鄉村記憶”村落、“鄉村記憶”博物館、遺產街區、非遺工坊、遺產小院、鄉村大集等鄉村文化傳承載體。強化端鼓腔、漁家虎頭服飾、微山湖歌謠、山東清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爭取更多項目列入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進南四湖傳統文化實踐基地和傳統文化研究基地建設,積極爭取創建國家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二)挖掘運河文化豐富內涵。加強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加大利建閘、南陽鎮、乾隆御碑、伏羲廟等重點遺產預防性保護力度,開展整體性修復。推進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試點,抓好微山南陽古鎮、夏鎮古城、古韻文化片區保護建設,不斷提升運河文化保護水平。完善運河文化保護政策體系,建立落實保護管控清單制度,強化對文化遺產周邊自然、人文環境和集聚區域的整體性保護。發掘新時代運河文化,以運河文化保護帶為核心,實施運河文化研究挖掘工程,開展運河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摸底勘測與研究闡釋,樹立“魯風運河”文化品牌。融合發展運河不同地域特色文化,打造濟寧運河工程文化帶、運河湖泊文化帶和滕州濕地文化帶。開展運河文化與“一帶一路”理念、儒家文化、泰山文化、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水滸文化、漕運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融合交匯研究,奏響新時代運河文化“交響樂”。

  (三)豐富傳統文化創新運用。活化運河文化傳承展示載體,打造南陽古鎮展示園、濕地紅荷景區自然展示園等運河文化主題展示區,建設運河文化活態體驗館、科普考古工作基地、露天博物館等體驗中心,打造寓教於樂的運河文化體驗展示場所。加強運河文化宣傳,創作《南四湖的運河故事》等系列廣播、電視、微電影,開發運河IP文創產品,開展運河文化展館建設,形成獨特運河文化記憶。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上展館、VR虛擬現實展館、“互聯網+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平台,推動紅色基因傳承網絡化、便捷化。組織文化保護專家編寫文化下基層、文化在身邊等一批通俗理論讀物,開展“文化保護普及周”基層延伸行動,面向群眾舉辦系列講座、志願服務、展覽、知識競賽等文化保護普及主題活動。策劃舉辦運河文化節、伏羲文化節、仲子文化節、梁祝文化節、魚台龍蝦節、放魚節等節事活動,打造南四湖文化節會品牌。開發中小學傳統文化特色課程,組織中小學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主題宣講活動,利用“兩微一端”定期向青少年推送紅色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文化的情懷。

  (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七、穩步提高基礎設施支撐能力

  堅持科學規劃、突出重點、適度超前,統籌推進交通、能源、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制約,強化對外經濟聯系,夯實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設施支撐。

  (一)完善沿湖航運網絡。對原有小型碼頭進行整合,拆除取締不符合南四湖管理保護要求的非法小碼頭,規劃建設濟寧韓庄、微山、留庄、微北、湖西作業區和滕州濱湖、西崗、薛城作業區八大港口作業區。推進京杭運河航道升級改造,提升標准化、網絡化航道建設水平,打造國內領先的內河高等級航道。重點抓好京杭運河“三改二”、湖西航道整治工程及微山三線船閘等重點工程,進一步完善提升支線航道,形成與干線有機銜接的支線網絡。

  (省交通運輸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二)健全綜合交通體系。進一步完善區域高等級路網,強化湖區與省會經濟圈、淮河生態經濟帶等區域聯系。加快完善客運樞紐場站布局,推進公交樞紐體系建設,實現城鄉公交與公路客運合理分工、順暢銜接。加強旅游通道建設,優化交通樞紐與城市、景區的交通銜接,構建“快進慢游”旅游交通網絡。積極推進微山島通用機場、滕州市濱湖通用機場項目建設,構建綜合立體交通體系。

  (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三)強化能源供應保障。加強湖區區域電網建設,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高輸配電網供電能力、供電質量和可靠性。進一步加大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燃煤機組,穩妥推進清潔取暖。充分利用採煤塌陷地,結合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土地再利用要求,打造魯西南採煤沉陷區光伏基地。結合高效農業區建設以及設施農業、漁業、養殖業等,建設一批農光、漁光等“光伏+”綜合利用項目,促進光伏與其他產業有機融合。

  (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四)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推進三網融合,加快下一代廣播電視網、5G網絡和智慧城市建設。搶抓新一輪政策機遇,積極爭取布局建設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城際軌道交通等新型基礎設施。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創新應用,建設“數字南四湖”智慧平台,構建覆蓋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文化旅游等各領域的“一張圖”。

  (棗庄、濟寧市政府牽頭負責)

  八、切實改善沿湖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城鄉融合發展,著力打造沿湖美麗宜居鄉村,妥善解決南四湖漁民安居、社會保障、轉產轉業等難題,切實改善漁民生產生活條件,努力推動沿湖群眾共同富裕。

  (一)實施以船為家漁民安居工程。

  1.穩妥有序分步推進。在全面摸清以船為家漁民底數的基礎上,統籌考慮以船為家漁民安居規模、環境容量、籌資能力等因素,因地因時制宜、因村因產施策,整體謀劃安居目標和建設任務。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區分輕重緩急,合理確定建設時序,以前期試點工程為示范,引領帶動以船為家漁民安居,確保成熟一批、建設一批、上岸一批,穩妥有序推進以船為家漁民安居工程。

  2.結合實際確定安居方式。針對以船為家漁民實際情況,精准區分不同情形,充分尊重漁民意願,科學制定安居方案。本著“尊重歷史、就近方便、屬地管理”的原則,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和村庄規劃,以建設集中安置社區為主,有序引導以船為家漁民在長期作業地附近安居﹔對於少數不適合集中安置或無住房需求的以船為家漁民,本著自願原則可採取分散安置或貨幣化安置,鼓勵自行購買縣城、鄉鎮駐地商品房或以其他方式改善居住條件,安置標准與集中安置政策相銜接﹔對於暫無上岸意願的以船為家漁民,結合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著力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

  3.著力促進漁民轉產轉業。統籌解決好湖區漁民,特別是以船為家、棄船上岸漁民的醫療、社會救助、子女入學等民生問題,兜底兜牢民生底線。立足本地產業發展需求,加強退漁人員技能培訓,提升勞動技能水平,通過設置公益性崗位等方式,促進就地就近就業﹔完善就業救助制度,為就業困難人員優先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就業服務,為符合條件的退漁人員提供就業幫扶。對可繼續從事漁業養殖、捕撈的漁民,加強指導服務,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濟寧市政府牽頭負責,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建設沿湖特色美麗宜居鄉村。

  1.優化布局沿湖村庄。統籌謀劃沿湖村庄布局、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村居建設、資源開發利用等工作,因地制宜編制村庄規劃,有條件、有需求的村庄做到應編盡編。嚴格把控村庄搬遷撤並特別是整村遷建的標准和要求,對確需搬遷的,應按照中央和省有關政策規定,審慎確定、穩妥推進,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切實保障群眾權益。

  2.整體塑造鄉村風貌。科學把握沿湖地區地形地貌,強化特色民居整體塑造,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時代特色,將村居建設與自然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現代化生活元素有機融合,注重保護鄉村特色風貌,突出統一性、協調性、多樣性。加強對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樹名木和村落布局、景觀等歷史文化要素的保護,延續村庄傳統文脈。結合推進漁民上岸安居工程,推動建設一批富有湖區特色,與自然環境協調,風格多樣、美觀大方的特色美麗宜居鄉村。

  3.著力建設文明鄉村。鞏固提升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強化產業就業支撐,促進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傳統工藝、鄉村旅游等富民產業,培育一批家庭農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弘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到2025年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達標率達到90%以上。

  (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三)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1.著力打造魯南特色城市圈。按照平等、開放、融合、共享的原則,積極引導人口、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圍繞解決好退漁人員的轉移就業問題,通過縣城經濟發展,提高吸納帶動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推動南四湖沿湖城市組團發展,加快產業聯動、基礎配套、功能互補,著力提升城市內涵品質,加快打造魯南特色城市圈。到2025年,南四湖片區城鎮化率達到65%以上。

  2.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將沿湖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疇,落實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鞏固提升農村中小學生入學率,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縮小城鄉衛生資源配置差距,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向農村延伸,鼓勵上下級醫療機構建立雙向聯動轉診制度,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規范、方便群眾的沿湖社區(村級)衛生服務機構。推動城鄉居民醫保范圍、籌資政策、保障待遇、醫保目錄、定點管理、基金管理“六統一”,將符合醫療救助條件的農村居民及時納入救助范圍。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進沿湖農村幸福院、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

  3.加快城鄉設施一體化建設。加強城鄉交通、供水、供氣、供電、供暖、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動城鎮公共交通系統、給排水系統、能源和熱力供給系統等向沿湖周邊農村地區延伸,實現公共基礎設施的城鄉對接和共享。到2025年,南四湖片區具備條件行政村客車通達比例、生活垃圾處理率均達到100%。推進農村地區移動和固定寬帶網絡建設,到2025年實現南四湖片區農村全部家庭基本具備100M以上接入能力。

  (棗庄、濟寧市政府牽頭負責)

  九、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機制,科學配置資源,強化責任落實,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凝聚強大合力,切實保障南四湖保護整治利用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一)健全工作推進機制。按照“省級統籌、分級落實”原則,明確責任分工,細化工作台賬,確保各項任務抓緊、抓實、抓出成效。建立健全省級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機制,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總體設計,研究確定重大政策和重大事項。相關市縣也要加強工作協調配合,穩步推進各項任務落實落地。完善跨省域、市域、縣域重點工作協同推進機制,切實抓好制約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的協商解決。

  (省發展改革委、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泰安、菏澤市政府落實)

  (二)拓寬多元籌資渠道。把握國家和省密集出台擴內需、補短板政策措施的有利時機,加大中央財政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爭取力度,在嚴控政府債務風險的前提下,積極爭取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省級通過生態保護、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等資金渠道,加大對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市縣兩級根據地方事權,做好相關工作經費保障,採取財政貼息、擔保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發揮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支持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調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開通貸款審批綠色通道,對符合條件的重點工程項目給予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支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落實村民籌資籌勞。

  (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牽頭負責,棗庄、濟寧、泰安、菏澤市政府落實)

  (三)探索長效監管模式。全面深入貫徹落實《山東省南四湖保護條例》,配套完善相關政策,構建長期有效、務實管用的南四湖生態保護制度體系。推動建立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省際上下游協作機制,實施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強化省際重大問題溝通協作、跨區域環境協同監管,推進流域共治共享。強化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共同做好水污染控制和應急處置。

  (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泰安、菏澤市政府落實)

  (四)強化政策支持創新。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及重點產業政策扶持,支持實施系列濕地保護與恢復重大工程,協調推動現代高效農業、特色文旅、港航物流等重大項目建設。設立煤炭資源開採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試驗區,探索煤炭開採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新路子。積極爭取相關政策,統籌環保、就業、農業、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相關資金,支持退漁退礦人員就業安置、漁民安居工程。

  (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能源局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五)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堅持國土空間的“唯一性”,按照“多規合一”和節約集約用地要求,將本規劃明確的工程(項目)帶位置落到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協調空間矛盾沖突,優化項目建設規模和布局后,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在確保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基礎上,統籌發展和安全,綜合平衡各類項目落地,優先保障漁民安置、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等重大項目用地。加強科技創新支撐,特別圍繞內源釋放對水質影響、調水水位提升帶來的面源污染轉化、調水水文形式改變(水流、水動力、水溫、水深)帶來的生態影響、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等方面,積極對接科研院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成果轉化應用。狠抓人才第一資源,培育打造人才匯聚的載體平台,大力開展招才引智,完善本地人才培訓體系,建設一支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市政府落實)

  (六)嚴格規劃實施評價。健全規劃實施體系,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及濟寧市政府分別牽頭編制並實施生態修復、水利、特色產業、現代文旅、漁民安居等專項規劃方案,形成“1+N”規劃方案體系。強化規劃實施監測評價,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分級評價各地實施情況。濟寧市、棗庄市和沿湖4個縣(市、區)要建立健全督促指導工作機制,定期開展自查,及時反映重大進展、重大問題和意見建議。嚴格環境影響評價,規劃實施過程中,要充分開展與有關規劃、規劃環評、區域“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等相符性分析,分析規劃重大項目建設的環境影響,提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和管理要求。

  (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負責,棗庄、濟寧、泰安、菏澤市政府落實)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8月8日印發

(責編:聶俊穹、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李干杰:奮力推動新時代人才強省建設走在前開新局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山東視察指導,為山東發展把舵領航、指引方向。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錨定“走在前、開新局”,把人才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持續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努力打造具有山東特色的新時代人才集聚高地。…
山東省委召開省級黨員領導干部會議 傳達學習中央統戰工作會議精神
  山東省委召開省級黨員領導干部會議 傳達學習中央統戰工作會議精神 李干杰講話 周乃翔陸治原出席 8月3日上午,省委召開省級黨員領導干部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和汪洋同志講話,研究貫徹落實意見。 省委書記李干杰主持會議並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周乃翔,省委副書記、青島市委書記陸治原出席。…
山東省委召開退役軍人代表座談會
  李干杰在退役軍人代表座談會上強調 扎實做好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 更好發揮退役軍人優勢作用 周乃翔主持 在“八一”建軍節即將到來之際,7月30日下午,省委召開退役軍人代表座談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退役軍人工作的重要論述,聽取退役軍人代表意見建議,不斷提升服務保障水平,更好發揮退役軍人優勢作用,奮力譜寫山東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省委書記李干杰出席座談會並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周乃翔主持。…
周乃翔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藥品安全等工作
  7月29日晚上,省委副書記、省長周乃翔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藥品安全、支持中小微外貿企業開展匯率避險業務等工作。 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藥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堅決落實最嚴謹的標准、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四個最嚴”要求,扎實履行藥品安全工作責任制,織密織牢藥品安全責任保障網。…
山東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研究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建設等事項 7月22日上午,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審議有關工作事項。 省委書記李干杰主持會議並講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