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人民日報看山東

人民日報點贊王軍成院士:用浮標監測大海

本報記者 李 蕊
2022年06月17日08: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講述·弘揚科學家精神

王軍成:用浮標監測大海 

王軍成在安裝調試海洋浮標數據採集器。

厲運周攝

王軍成在進行傳感器測試。

厲運周攝

人物名片

王軍成:1952年生,山東招遠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海洋監測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名譽校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40余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與儀器裝備研制,突破海洋監測浮標系列關鍵技術,構建發展海洋資料浮標設計理論與技術體系,支持建設國家海洋環境浮標監測網,為我國海洋監測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調試完畢,准備投放!”“黃河”號小艇緩緩前移,將高15米、重達15噸的圓盤形“大家伙”從“雪龍”號船中部拖至船尾部。吊車揮舞機械臂,將“大家伙”穩穩放到海面上……

2012年8月4日,這個“大家伙”——極區海氣耦合觀測浮標,搭乘“雪龍”號順利到達挪威海,成為中國首個極地大型海洋觀測浮標。這是中國首次將自主研發的浮標和觀測技術應用推廣到北極海域。

這個浮標是王軍成的作品之一。回首四十余載,浮標已然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要研制出中國人自己的海洋浮標”

從很小的時候,大海就奔涌在王軍成的夢想裡。但直到13歲那年,他才第一次見到大海……

海面波光粼粼,星光點點。蔚藍向遠處綿延,一望無際。浪花扑打而來,王軍成挽起褲腿,赤著腳丫,踩在軟綿綿的沙灘上。自此,探究海洋的種子在他的心底萌芽。

1978年,懷揣海洋夢的王軍成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無線通訊專業畢業,來到位於青島的山東省儀器儀表研究所(后改名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從事海洋監測技術與儀器研究。“在眾多海洋儀器中,浮標是構成海洋環境立體監測網的‘重量級選手’。”王軍成說。

何為浮標?很多人可能一頭霧水。“大海脾氣古怪,時而風恬浪靜,時而咆哮如雷,浮標就像挺立在大海上的‘哨兵’,通過實地的觀測感知,摸透了大海的脾氣。”王軍成說,“它連續地測量並發報出多種水文水質氣象要素,服務於國家海洋科學研究、海上能源開發等,特別是能收集到惡劣天氣及海況的資料,有效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我剛工作時,我們國家的海上監測還存在空白。”王軍成說,“1986年起,國家實施‘七五’科技攻關計劃,研制海洋裝備被列入計劃當中。”

當時,研究所承擔了研制浮標的任務。起初,王軍成是“摸著石頭過河”,跟著老一輩科學家做課題。隨著研究逐步深入,他發現,“要研制出中國人自己的海洋浮標,僅靠做課題可不夠,得需要一個團隊協作攻關。”於是,他把想法報給了所裡的領導。

“建團隊,誰牽頭?這事兒可行嗎?”領導有些遲疑。

“我來!”王軍成說。摸索許久,他心中早已有了方案,便詳細闡述了前期研究成果和研制計劃。

“這位年輕同志是塊料。”領導打量著眼前這位意氣風發的青年,點點頭,“可以一試!”

“要走出實驗室,要到海上去”

“實驗室風吹不到,雨淋不著,浮標拷機正常。海上環境卻惡劣多變,導致浮標頻出故障。有時是零部件鏽蝕了,數據測不出來﹔有時是錨鏈斷了,浮標‘跑’離監測站位。”王軍成說,“要走出實驗室,要到海上去,解決浮標在復雜海洋環境中的適應性難題。”

1993年夏天,東海上一台浮標出現故障,王軍成與團隊成員乘船去檢修。那天風大,海浪高達2米。他們趁著風浪較小的時候,從船的舷梯跳上浮標,開始緊急維修!

大風越刮越猛,掀起足有3米高的大浪。“咚,咚——”浮標搖晃得厲害,與船發生猛烈碰撞,船竟被鑿出一個窟窿!“光是站穩就要耗費掉極大的體力。我們一邊修一邊吐,吐得胃裡什麼都沒有了,就吐苦膽水……”4小時后,終於檢修完成。按照往常,完成工作后,他們要從浮標爬到船上。“當時,前面的同事剛爬上船,浮標又和船撞了,如果再晚幾秒鐘,人可就危險了!”王軍成說。

“別爬了,跳海吧!”船長一看,當機立斷。

船長甩出一條繩子,王軍成來不及多想,拽住繩子,系在腰上,再套上救生圈,咬咬牙,一頭扎進海裡﹔剛一跳下去,大浪瞬間就把他卷了進去﹔他閉著眼睛,奮力掙扎著﹔船長和同事用力拽住繩子,好不容易才把他拉回到船上……

至今,想起那次的經歷,王軍成仍心有余悸。“我和團隊同事經常出海,有時連續兩三個月漂在海上,一年有上百天的時間在海上度過。”王軍成說,“這是最艱難的一次。”

上世紀90年代是技術突破的關鍵期。基於無數次的海上實驗,王軍成帶領團隊攻克了浮標系統在惡劣海洋環境下生存以及獲取氣象水文基本監測數據的技術難點,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台業務化的大型海洋浮標系統,實現了衛星可靠傳輸、數據准確測量等技術突破,浮標穩定性逐步提高。

“建功海洋,矢志報國,此生無畏、無怨、無悔”

說起浮標的“進化成長”之路,王軍成不禁想起2008年的青島奧帆賽……

“賽場上需要用浮標實時提供海洋氣象、水文資料,滿足奧帆賽精細化監測的要求。要一分鐘傳一次數據,不能中斷。”王軍成說。

起初,一家外國公司中標浮標項目,青島奧帆委提前一年試用設備,結果不到半年就頻繁出故障。比賽日益臨近,奧帆委急忙找到王軍成:“能否盡快做出3台符合要求的浮標?”

王軍成帶領團隊加緊研制。浮標從布設到海裡,直到奧帆賽順利結束,沒出過一次故障,奧帆委專門發來了感謝信。王軍成說:“咱們自主研發的國產浮標大顯身手,可以和世界先進水平的浮標同台競技,給國家爭了光。”王軍成說。

奧帆賽之后,海洋環境監測站、漁業資源監測中心、海洋預報台等單位紛紛聯系王軍成所在的浮標研究室,採購大型海洋監測浮標。

在王軍成的桌上,鋪著一張國家海洋環境監測浮標網分布圖。仔細一瞧,上面分布著密密麻麻的浮標,“你看,這些年我們陸續布設了12個型號、200余個海洋‘哨兵’。”王軍成指向圖片:“能測量傳輸的參數擴展到30多個,探測范圍從空中延伸到海下1000米……”

四十余載,王軍成帶領團隊走遍沿海,布設的浮標佔到我國海洋業務化海洋浮標監測網的90%以上,每天向國家海洋局和中國氣象局提供約3萬組氣象水文數據,為我國發展海洋事業提供了技術支撐。

而今,王軍成已年近七旬,但攀登科學高峰的步伐仍未停歇,“新一代浮標將擁有智慧的‘大腦’,精准感測,智能感知。”王軍成笑著拍了拍桌子上那摞厚厚的資料,最近,他正忙著研發新型智能海洋浮標……

“從事海洋浮標研究異常艱苦,甚至充滿危險,但我從來沒想過放棄!”王軍成兩鬢雖染白發,眼裡卻閃著光:“建功海洋,矢志報國,此生無畏、無怨、無悔。”

國家為大 公事在先(記者手記)

在王軍成小時候,村子東邊有個大水庫。下暴雨時,村子裡民兵連都會去水庫大壩抗洪。王軍成的母親聽到集合鑼聲,就會帶著他扛著鐵锨去抗洪……“鄰居不解,問我母親,為啥娃這麼小,還讓他參加危險的抗洪?母親答,‘國家為大,公事在先’。”王軍成說。

王軍成立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海上,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海洋浮標研究,愈挫愈勇、執著向前。四十余載如一日,胸懷理想,報效祖國,信念堅定,所以無畏、無怨、無悔。

母親的這句話,永遠記在王軍成心頭。

《人民日報》( 2022年06月17日 第 06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2022年“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在濟南舉行
  落實“雙碳”行動 共建美麗家園 2022年“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在濟南舉行 李干杰出席並致辭 6月15日是第十個“全國低碳日”,由生態環境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2年“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在濟南舉行。省委書記李干杰出席活動並致辭。…
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來魯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法執法檢查
  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來魯 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法執法檢查 艾力更·依明巴海 李干杰參加 6月12日至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艾力更·依明巴海率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來魯,就實施科學技術普及法情況開展實地檢查。 在魯期間,艾力更·依明巴海與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干杰就科普法實施和科技創新交換意見。…
李干杰在德州樂陵市調研“三夏”生產工作時強調 全力抓好“三夏”生產 確保糧食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李干杰在德州樂陵市調研“三夏”生產工作時強調 全力抓好“三夏”生產 確保糧食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6月13日,省委書記李干杰在德州樂陵市調研小麥夏收等“三夏”生產工作,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指示要求,扛牢農業大省、糧食大省責任,全力抓好“三夏”生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應有貢獻。 六月盛夏,山東省“三夏”生產正自南向北、自西向東有序開展。…
牢記囑托走在前 勇擔使命開新局 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而努力奮斗
  牢記囑托走在前 勇擔使命開新局 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而努力奮斗 ——在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5月28日) 李干杰 同志們: 現在,我代表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十一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是在喜迎黨的二十大、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
山東省委人才座談會召開
  今天(6月9日)下午,省委人才座談會在濟南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聚焦強化人才引育創新、更好發揮人才引領作用、打造具有山東特色的新時代人才集聚高地等,聽取院士專家意見建議,深入研究加快人才強省建設相關舉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