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事作吾事”︱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兒(12)

左公“天下之事作吾事”敢於擔當
維護國家統一,保持領土主權的完整,抵御外族入侵,是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對這個重大問題的態度,是衡量愛國與否最重要政治標志。
根據中國人的傳統的處世、做人准則,在功成名就之后,就要“急流勇退”﹔特別是到了“衰朽之年”,理應“告老還鄉”。這是順應自然規律、有自知之明的表現。關於“國家大事”,那多著呢!你少去或不去操這個心,天也塌不下來﹔至於“吹皺一池春水”,那更是“干卿底事”?左宗棠這位“倔老頭”“犟騾子”,卻不是這樣想和這樣做,他不畏千難萬險而為之,甚至決心拼上老命,他的內心世界和思想動機,值得我們后人研究和深思。
對此,一百多年前,美國人史密斯在1890年出版的《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中有如下的描述:
1873年,中國將軍左宗棠受命清政府,進軍巴克爾和哈密,平息伊斯蘭教徒起事,這場風波開始只是星星之火,后來像野火一般燃遍整個中國西部,波及中亞。面臨的困難是這樣巨大,幾乎不能克服。當時在華的外國報刊紛紛嘲笑左的承諾與清政府的昏庸,諷刺他們竟然力圖籌集貸款去支付高昂的軍費。然而左的軍隊在到起事地區的一年內,就進軍天山兩側,橫掃起事者。他們進入一個地區的時候,軍需供應不足了,軍隊轉為屯田,耕耘土地,種植糧食,支持以后的軍需。這樣耕田和進軍輪回交替,左的“農墾大軍”徹底完成了它的使命,其偉績可以這樣評價:在任何現代國家的史冊上都是最卓著的。
史密斯先生這個客觀的評價,比較公正,並不過分。特別是最后一句:“在任何現代國家的史冊上都是最卓著的”是多麼中肯和有分量啊!當時西征軍的困難是多方面的,如上已述:軍餉不濟,軍糧奇缺,運費極貴,凡此等等,的確是“幾乎不能克服”的巨大困難。在左宗棠的一封家書中也說:
“西事艱難萬分,人人望而卻步,我獨一力承擔,亦是欲受盡苦楚,留點福澤與兒孫,留點榜樣在人世耳。”
這裡他直接點出了自己的動機目的,窺見了他的心靈偉大與崇高!
今天看來,左宗棠統帥的西征“農墾大軍”,在中國近代史上,開創了軍隊屯田、墾荒、種糧、栽菜以濟軍需的先例﹔開創了動用軍隊興修水利、開井挖渠、植樹造林的先例﹔同時也開創了借外債以補軍餉抵御外侵的先例。這三個“先例”正是如今留在人世的榜樣。王震將軍后來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也是借鑒了左宗棠當年創造的歷史經驗,同時又發揚了三五九旅的“南泥灣精神”,為戍邊創造了新經驗,並已在祖國的邊疆,所到處開花結果。這些在世界軍事史上,確確實實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是“最卓著的”。
收復伊犁是左宗棠督軍西征的另一個極重要而又艱巨的歷史任務,也經歷了一個復雜變化的歷程。
陳鼎熙在《栩園藏稿》中記載了一則“所聞左恪靖事”:
光緒某年,俄人索領土於我,朝廷裡許多大臣“將許之,獨左宗棠力主戰議”,於是便以西征大任托公,上諭曰:“東南則鞭長莫及,至事在西北,臣請力任。”當左宗棠路過金陵,曾國荃在宴請他時向其提出坦率忠告:我公威重,舉國所望也。這次受任,我不能不作吉語,但亦恐怕此等大事不能順利和如願,不如找個資望較輕的人代之。雖然白首臨邊,是古來名將有此作為﹔但是“壯因老退”,並不是你一貫所提倡和希望的。左宗棠從容對曰:
“某齒髦,豈不自愛。苟吾身一日不出,時局之外,天下事,吾事也。”
這段話裡,左宗棠也把國家和民族的大事,視為己任,不容自己不管,不容自己不出。當左宗棠“衰年報國,心力交瘁”,意識到自己有生之年已不多時,他不由得被一股驟然彌漫開來的悲愴蒼涼之感吞沒,於是,他發出這樣的嘆惋:
我年逾六十,積勞之后,衰態日增。腹泄自吸飲河水稍減,然常患水泄,日或數遍,蓋地氣高寒,亦有以致之。腰腳則酸痛麻木,筋絡不舒,心血耗散,時患健忘,斷不能生出玉門矣,惟西陲之事不能不預籌大概。關內關外用兵雖有次第,然謀篇布局須一氣為之。以大局論,關內肅清,總督應移駐肅州,調度軍食以規烏魯木齊。烏魯克復,總督應進駐巴裡坤以規伊犁。使我如四十許時,尚可為國宣勞,一了此局,今老矣,無能為矣。不久當拜疏陳明病狀,乞朝廷速覓替人。如一時不得其人,或先擇可者作幫辦﹔或留衰軀在此作幫辦,俟布置周妥,任用得人,乃放令歸,亦無不可。此時不求退,則恐誤國事,急於求退,不顧后患,於義有所不可,於心有所難安也。(家書)
孱軀荏弱,年已七十,老病日臻,隻緣身在事中,不敢有所諉謝。論者輒以壯侯無逾老臣相況,非所寧也。(書信)
讀了左宗棠這些家書和給友人的信,可以清楚地窺見他的思想矛盾和內心世界,令筆者浮想聯翩,不勝感慨!
想一想,看一看,多少高官、大吏,在京城豪宅內,在幽雅別墅裡,白天,山珍海味,犀筯厭飫,笙歌漫舞,仙樂悅耳,春光滿園,秀色映窗,享盡人生之福﹔晚上,不辜負紅綃帳,不辜負香衾,擁著花容玉貌、膚如凝脂、聲如嬌鶯、可以當作孫女的小妾在調情、尋歡和作樂。這是一幅極其秘密、不可拍攝的老樹發春心、夕陽無限好的回光返照圖。再看看左宗棠,年近七十高齡,疾病纏身,在遠離妻子親人的荒涼無垠、高寒缺水的戈壁大漠裡,在與士兵同甘共苦的金戈鐵馬大營中,空曠寂寥,風沙彌漫,笳鼓悲咽,青燈孤影,案牘勞形,須發熬白,連年征戰,屢勝強敵,終於收復了160多萬平方公裡、佔祖國領土六分之一的神聖而美麗的國土。那裡有終年積雪的崇山,碧綠青蔥的草地,奔騰湍急的河流,恍如天鏡的湖泊,肥沃豐腴的耕地,蘊量極富的礦藏,可以供子孫萬代開墾、勞作,居住、生息,建設、美化、行走、游覽……左宗棠以無私無畏的氣概和自我犧牲的代價,換取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空間、人民永久的安寧和長遠的幸福,為后人樹起了一塊高入雲霄的豐碑,留下了一部橫貫天地的巨卷。
一百多年前美國人史密斯在評論左宗棠的所作所為時,曾將其提升到“中國人的氣質”。當今,正在從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國家之官,科技知識界的棟梁之材,企業事業中的民族精英,及至在普通工作崗位上的芸芸眾生,是否應該繼承和發揚左公的這種“中國人的氣質”和精神,學學他給我們后人樹立的光輝榜樣?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這興許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
作者簡介
陳明福,1937年8月生,浙江寧波人。原海軍大連政治學院專業技術四級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遼寧傳記文學學會理事,大連市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作者與左公第五代曾孫女、原上海市副市長左煥琛女士合影
已出版專著、作品36部,逾1200萬字,還有多部待出。已出版的有《“重慶”艦舉義紀實》《海疆英魂》等四部中華名艦系列,《杞憂集》等三本雜文,《朱可夫兵法》等兩部軍事謀略論著,《古今海戰》等七本海洋科普讀物,《古今海戰》獲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滄桑旅順口》等五部紀實文學,《晚清名將左宗棠全傳》《蘇東坡大傳》等六部人物傳記。2013年6月,《晚清名將左宗棠全傳》獲五年一評的第四屆中國優秀傳記文學作品獎。頒獎詞曰:“古稀之年的陳明福,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充沛的激情,歷時六載,尋著晚清名將、中興名臣左宗棠的足跡遍訪關內塞外、天山南北、萬裡海疆,查閱搜集了數千萬字的史料和不少趣聞軼事。作品氣勢恢弘,文筆流暢,敘事生動,成功塑造了左宗棠鮮明的人物性格,展現了這位民族英雄傳奇的人生歷程,填補了百余年來在左宗棠傳記寫作中的缺憾和不足,並對有關左宗棠的種種爭議,亦力求給予客觀公允的評價。”2012年被評選為大連市文藝界“十位有影響的人物”。2018年8月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了徐錦庚著的40萬字長篇報告文學《大器晚成》,《人民日報》9月7日副刊發表《以沉雄之筆寫崢嶸歲月》1700字的評論文章,《浙江日報》也發了張宏圖的評論。《現代金報》發表張登貴《一部書,兩個人》的評述,《寧波日報》《衢州日報》等轉載。結語是:中國,太需要這樣有品格的知識分子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2021對話山東—日本·山東產業合作交流會開幕
- 以“RCEP框架下中日經貿合作新願景”為主題 2021對話山東——日本·山東產業合作交流會開幕 劉家義出席 李干杰致辭 8月13日上午,“2021對話山東——日本·山東產業合作交流會”在濟南開幕,來自日本和山東的各界人士雲端相聚、線上洽談,推動政府對話、產業鏈接、項目合作,譜寫友好合作新篇章。 省委書記劉家義出席交流會主題研討會並與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理事長佐佐木伸彥舉行會晤,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干杰致辭。…
- 劉家義調研漳衛河防汛工作
- 劉家義在調研漳衛河防汛工作時強調 牢牢繃緊防汛這根弦確保安全度汛 8月11日至12日,省委書記劉家義先后來到聊城、德州、濱州市,就漳衛河防汛工作進行調研。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壓緊壓實防汛責任,抓實抓細防汛工作,確保今年安全度汛,同時著眼長遠,改造提升水利基礎設施,從根本上提高防洪能力和綜合效益。…
- 山東省對外開放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
- 省對外開放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 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努力在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上取得新成效 8月9日上午,省對外開放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開放的重要論述,聽取有關情況匯報,審議有關文件,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省委書記、省對外開放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劉家義主持會議並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省對外開放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干杰講話,王書堅、劉強、汲斌昌和領導小組成員出席。…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