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聚焦“引育留用”各环节,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人民网济南3月10日电(乔姝)今天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系列发布会第五场,介绍山东全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人才保障情况。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乔姝摄
“近年来,山东突出人才引育创新,强化本土人才培育,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支持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涛介绍,山东聚焦乡村人才“引育留用”各环节,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20条、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31条等综合性改革文件,制定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硬核”政策措施,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针对乡村振兴对人才的渴求,山东下好培育“先手棋”,打造扎根乡村的人才队伍。发挥职称“指挥棒”作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和“职称直评”三项职称制度,超过18万基层人才受益。面向农业、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每年选派500名左右基层技术骨干,到省、市对口单位上挂锻炼,累计培养中青年骨干2600余人。建立县以下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打破基层人才发展的“天花板”,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共晋升职员4461人。
在培育创新创业带头人方面,山东开展“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班,开展省市县三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大力培育乡村致富带头人。加大齐鲁乡村之星选拔力度,选拔人数由150人提升至800人。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选树好青年18万余名。实施女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提升致富带富能力,累计培训68万人次。实施农业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稳定在270万人以上。遴选一批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开展“师傅带徒”“团队带班”培育试点,培育高素质农民22.5万人次。
“事业和平台是留住人才的最重因子。”张涛介绍,近年来,山东致力事业聚才,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着力打造乡村引才、聚才的载体平台,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才尽其用。
强化事业聚才。在泰山、齐鲁等重点人才工程中,山东加大向农业农村领域支持力度,实施配额制,探索自主遴选认定制,支持山东农业大学、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加快聚集乡村人才。建立“产业+创新团队”聚才模式,聘请500多位专家,组建27个创新团队服务乡村主要产业,实现大宗农产品及优势特色产业的人才全覆盖。
强化平台揽才。山东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园区100家,吸引乡村人才向园区聚集,共带动农民就业33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2.52万元,比县域平均水平高34.3%。每年选派2000余名教师、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文化旅游工作者到基层乡村服务,努力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新动能。
强化金融助才。创新“乡村人才振兴”主题金融产品,开发“返乡创业担保贷”等信贷产品,加大乡村人才创业就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涉农贷款余额超过3.6万亿元,创业担保贷款余额147亿元,居全国前列。
张涛表示,下一步,在乡村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山东将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培育一大批农村实用带头人。落实基层职称制度,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实施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开发行动,为乡村振兴输入新鲜血液。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乡村振兴培育一支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大军。落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选派急需紧缺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山东代表团举行小组会议
- 山东代表团举行小组会议 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等 3月8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山东代表团举行小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草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草案。山东代表团团长林武,副团长周乃翔、陆治原、杨东奇出席。…
- 林武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 加快塑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林武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 加快塑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月5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武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林武说,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工作全面客观,目标安排科学合理,任务部署务实精准,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顺应全国人民期盼,是一个高举旗帜、凝心聚力的好报告。…
- 山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发展等事项 3月1日上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民主协商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审议有关工作事项。 省委书记林武主持会议并讲话。…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