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东频道>>地市>>临沂

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

千年古树带来230万元授信 临沂市推进“两山银行”改革试点

2021年12月23日10:16 |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小字号

费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0.07岁,被命名为“世界长寿之乡”。2021年6月21日,山东省首家“两山银行”在费县揭牌运营,马庄镇土山后等三个村的8个贷款主体以流苏树、楸树、核桃树等生态资源作抵押,首批获得总额750万元的生态金融贷款授信额度,其中核桃峪村以“网红”千年流苏树抵押贷款230万元。真正实现了“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

“两山银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而是借鉴银行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搭建转化平台,将碎片化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转化为优质资产包,从而实现“两山”转化。

截至9月底,费县“两山银行”联合恒丰银行、中国银行、农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山东省农担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出“种植贷”“养殖贷”“木业贷”“品牌贷”“强村贷”“社会化服务贷”等八大系列金融贷款产品,成功运作普惠金融信贷业务35笔,贷款4163万元。

把握政策“风口” 优选实践试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临沂市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引,选取费县开展“两山银行”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增效。

之所以把费县作为试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生态资源面广量大。费县总面积16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7.79万亩、草地2.55万亩、林地80.57万亩、工矿用地8.88万亩;拥有经济林31.37万亩、防护林21.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7.4%;境内大小河流106条、水库82座、塘坝572个;“费县石”储量30余万块,被誉为中国观赏石之乡,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二是生态设施建设有力推进。建设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4A级以上景区3处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8个、市级29个、县级140个,培育“紫藤村”“流苏村”等生态特色村40个。

三是农业领域改革基本到位。近年来,费县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共清产核实村集体资产23.12亿元、集体土地223.35万亩,量化资产9.24亿元,核查村集体荒山、荒滩等“四荒地”22.29万亩。

四是公共资源管理体制健全。设立县乡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资额2万元以上的资产资源全部公开招标,规范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确保资产资源处置和管理绩效。成立城乡建设投资、国有资产运营、新沂蒙、和源水务、原乡文化旅游等5家国有企业,将土地、矿产、黄沙、水利、旅游等资源进行集中收储、统一运营,有效推进生态修复、开发利用。

临沂市生态资源秉赋突出,“沂蒙好风光”闻名全国,今年2月份,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临沂市委、市政府抢占这一政策“风口”,在充分调研论证、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确定开展“两山银行”改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破解农村产权拓展转化的“堵点”、乡村振兴投入不足的“痛点”和生态资源“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难点”问题。

突出路径“牵引” 创新实践模式

准确把握上级政策,聚焦县域资源优势,费县科学构建生态资源产品体系,围绕十类生态资源,明确了“两山”转化范围。

针对存在于乡村并具有经济、生态、人文、历史价值的资源资产及其衍生物,以转包、出租、担保、抵押、授信等形式进行盘活、经营、开发。目前,共有十类生态资源纳入转化范围,包括农户承包耕地经营权,村集体经营性、非经营性、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建筑物使用权,村集体林地、荒地等经营权,矿石、砂、奇石经营权,水利设施经营权、水资源水面使用权、水生动植物养殖权,国家和村集体所有古树、古村落、古街经营权,特色农产品商标、地理性标志品牌,国家投入扶贫资金等形成资源资产,耕地资源保护、林木资源固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农业碳汇能力,地方戏、费县手绣、红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关信息数据,费县搭建了生态资源云数据平台,通过网格化监测调查手段,对已有调查数据和尚未调查的现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产品,调查登记数量、坐落位置、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搭建开放共享的生态资源产品云数据平台。目前,平台数据实现402个行政村(居)全覆盖,录入产权信息24.6万条,涉及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6.71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3.34亿元、集体资源性资产50.84万亩。

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引领,完善支撑要素,是夯实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基础保障。费县出台《关于推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赋能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十类生态资源资产度量、盘活、赋能、授信、交易、经营、变现等目标和路径,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合使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24个配套文件,形成“1+10+N”制度体系,确保改革试点有章可循。

建立变现“形式” 打通转化路径

坚持分类施策、精准用力,费县探索建立了四种变现形式,推动各类生态资源整合变现、提质增效。

一是集中收储零散资源。原则上在村集体组织区域内将零星分散的生态资源,按照“相对连片、自愿有偿、方便开发”的原则,分类制定收储标准,以租赁、入股等形式集中收储,根据开发方式、开发方向、开发期限进行连片整合、系统优化、配套升级,使其更具有规模优势和可开发价值。目前,正在与4家企业运作以奇石“指动石”等乡村旅游景点信贷业务,涉及信贷额度3890万元。

二是运营提升低效资源。对收储的长期闲置、沉睡的低效生态资源,根据其所在区位、资源特色、开发强度等情况进行分类包装、精心策划、精准开发。一方面,由费县城资生态资源开发运营有限公司自身经营;另一方面,形成招商文本,精准对接社会资本等投资经营主体,最大限度提升闲置低效资源的利用价值。已运作土地资源转化案例5个,流转、盘活分散或低效土地5950亩。

三是增信推动资源变现。由金融服务中心、人民银行牵头,金融、担保、评估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搭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为土地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已确权的产权,直接开展抵质押贷款业务;为尚未或不能确权登记、不能被金融机构认可的苗木、奇石、古树、古街、古村落等资源性资产和文化资源提供背书,以担保、授信、托管、承诺收购等形式为主体增信。

四是赋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主动融入临沂市乡村振兴“三步走”、对接长三角的整体布局,依托胡阳西红柿、费县山楂、费县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新机制,以品牌授信、股权投资、导入业态、资源处置等形式,带动村集体增收,构建“收储—处置—反哺”利益链接机制。比如,东蒙镇后石沟村由党支部领办果蔬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资金和土地入股的形式,与14个种植大户联合建设400亩高效农业基地,2021年预计村集体增收8万元。

“两山银行”建设是新生事物,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坚持系统性思维,做实基础性工作,有效构建制度体系。费县“两山银行”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考虑不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注重发挥政府在制度设计、经济补偿、绩效考核和营造社会氛围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临沂市委改革办)

(责编:公雪、邢曼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山东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省宗教工作会议召开
  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省宗教工作会议召开 积极推进新时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扎实做好新时代我省宗教工作 李干杰讲话 周乃翔主持 12月22日上午,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省宗教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动员全省上下积极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为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山东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总结座谈会召开
  12月16日,山东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总结座谈会在济南召开。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央第九督导组组长姚增科、副组长刘跃进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在济南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在济南举行 马建堂作主旨发言 李干杰郑庆东致辞 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今天在济南举行。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论价值、实践意义,结合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总结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形成一批务实管用的学理和实践成果,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山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 以更大力度推进依规治党各项工作 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12月17日下午,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规治党的重要论述,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交流讨论。 省委书记李干杰主持学习并讲话,周乃翔和中心组成员等参加学习。…
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 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
  17日上午,山东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省委书记李干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做好新时代全省人才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努力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奠定坚实人才基础,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支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