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精准施策调结构 打出防止返贫“组合拳” 市中全力画好脱贫攻坚“同心圆”

2020年06月22日08:55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原标题: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精准施策调结构 打出防止返贫“组合拳” 市中全力画好脱贫攻坚“同心圆”

郑家窝坡村扶贫产业项目——贵妃菊。

2015年,按照贫困户精准识别要求,市中区共登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8户957人,9个市级贫困村。脱贫攻坚以来,市中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部署要求,坚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围绕发展扶贫产业、加速政策衔接、补齐脱贫短板、改善生活环境等重点环节,做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2016年底,市中区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截至2019年年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18万元,全部超过4277元的市定贫困线标准;9个市级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万元。经历年国扶办系统数据动态调整,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市中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5户803人(其中,脱贫享受政策户373户662人,脱贫不享受政策户62户141人),未发现脱贫人口返贫和新入贫现象。

产业扶贫带民富 持续增收看产业

“我要一盒草莓”“给我留两盒”……疫情期间,市中区扶贫办科室负责人张继翠的办公电话每天要响起几十次,同事们都开玩笑,别人都叫欧洲代购、韩国代购,咱们这个就叫“市中扶贫大棚代购”。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由于民众居家隔离,本应属于销售旺季的草莓却成了滞销货,眼看着一茬一茬成熟的草莓无人采摘,急坏了党家扶贫大棚的经营者,也急坏了市中扶贫办的同事们。市中区扶贫办主任李广林发出了发动全区区直部门进行草莓和蔬菜促销的倡议。一呼百应,市中区扶贫办一时间就成了扶贫大棚产品的代销点,各区直部门的同事纷纷订购扶贫大棚的草莓。代销期间,扶贫办共计代销草莓2000余盒,销售额达2.3万余元,切实保障扶贫产业项目平稳运营。

产业项目招工过程中优先聘请贫困户,培育贫困户农业生产技能,助力困难群体增收,对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脱贫攻坚以来,市中区把脱贫攻坚列入全区重点工作之一,2016年以来,累计实施扶贫产业项目12个。其中,资产收益项目3个、固定资产项目2个、农产品加工项目1个、种养殖项目6个。项目累计收益337.33万元,贫困人口人均收益1570.25元,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全覆盖和差异化分配。

教育扶贫“组合拳”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党的脱贫攻坚让我有机会坐在教室里。”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小赵是教育扶贫的受益者。

与身边的同龄学生相比,小赵的成长环境显得“与众不同”。小赵是十六里河街道办事处吴家庄村人,父亲常年有病无劳动能力,家里还有幼弟,母亲为了照顾家人不能外出打工,一家人靠低保度日。2014年,小赵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9月,考入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小赵,按照贫困户教育扶贫救助要求,享受了雨露计划补助,每年享受雨露计划补助金3000元,基本能满足日常学习生活需要。“这些年,政府为我家改造了房子,定期发放项目收益,还给我们一家购买了保险,我们一家彻底告别了过去的日子。”

目前,市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共74人,正在接受或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无失学辍学现象。自2016年春季以来,市中区累计发放教育资助(补助)金38.74万元,发放雨露计划补助44人次,补助资金共计11.55万元。

对症“开药方” 走出健康扶贫路

乡村医生是守护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和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李迎春就是党家街道蛮子村这道防线上的“战士”。担任蛮子村的乡村医生后,疾病加之生活压力导致她体重飞涨,沉重的身体并没耽误她穿梭在乡间为村民诊断疾病。无论风霜还是雨雪,只要患者有就诊需要,她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村民心中她是阻挡疾病最坚实的堡垒。

今年的扶贫查体任务繁重,李迎春常常一站就是一上午,连口水也喝不上,同事见了总是劝她歇歇。一上午的站立腿早已浮肿,膝盖早已僵直,她只能在工作结束后,揉揉麻木的膝盖扶着椅子缓缓坐下。

在市中区,无数像李迎春一样的扶贫人,成为市中区扶贫政策落地接力中的“最后一棒”,用实干扛起责任和担当,环环相扣,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真正送到家、服务到家。

市中区人民医院开展健康扶贫义诊活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中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精准扶贫等“七重保障”已实现全覆盖;“一站式”即时结算、“先诊治后付费”、慢病签约服务、医疗机构减免等政策全部落实到位。自实施医疗精准扶贫以来,累计帮扶贫困人口慢病患者5214人次、76.45万元,发放乡医送药补贴14.32万元;门诊帮扶患者1292人次、25.90万元;帮扶住院患者540人次、37.86万元;为60岁以下贫困失能人员发放护理费补贴6.3万元;年度专项帮扶患者41人次、14.78万元;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放居家服药补贴以及向市精神卫生中心追加工作经费12.6万元;为脱贫享受政策户落实医疗帮扶资金105.48万元、购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87.6万元。

危房改造惠民生 贫困户住上“暖心房”

手掌抚过金色的铝合金门窗,手指弯曲敲击坚硬的水泥墙面,听着墙面“锵锵”的回音,党家街道西渴马西村村民边齐法十分激动,“多亏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我住上了宽敞的新房子,再也不为屋顶漏雨、窗户漏风犯愁了。”

郭家窝坡村“幸福院”里老有所养的贫困户老人

党委政府为边齐法老人新建了水泥瓦房。

边齐法今年71岁,视力四级残疾,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边齐法的老房子是土坯房,经过几十年的雨水冲刷,部分墙体出现脱落、坍塌现象,改善住房条件一直是他的梦想。2018年,市中区为边齐法翻建成水泥瓦房,边齐法彻底告别了“外面大雨、里面小雨”的老房子。

2018年,市中区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有住房全部进行了安全等级鉴定,投入资金456万元,对鉴定为C、D两级的91户贫困户住房实施了改造提升。2019年,市中区使用应急修缮备用资金69万元、完成38户住房的维护修缮。今年,再次拨付应急修缮备用资金216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贫困户自有住房的修缮加固。5月下旬,市中区再次对全区脱贫享受政策户自有住房进行了全面排查和安全等级鉴定。截至目前,市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屋全部达到安全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市中区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的幸福感,按照济南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作要求,以点扩面,实施贫困户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同时,发动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参与实施改造提升活动,全区贫困户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

引水到户办实事 山区告别“吃水难”

抬手合上水闸,水泵低沉的轰鸣声响了起来。看着从水管喷涌而出的水柱,秦乃英脸上笑开了花。“看天吃水的日子过了几辈子,现如今俺家再也不用到村里挑水吃了。”

兴隆街道涝坡村贫困户秦乃英家距离村内供水管网较远,且中间隔着一条20米左右宽的河道,河道岸边都是石头,施工难度特别大,供水管道无法入户到家,秦乃英常年都是挑水吃。为了解决贫困户的吃水问题,饮水工程项目部深入现场调查,为秦乃英家专门下了一个水泵。现在秦乃英在家里合上水闸就可以抽上水,喝上放心水。

市中区多个贫困村位于山区,海拔高、居民居住分散,且石质坚硬,给供水工作带来许多难题。脱贫攻坚以来,市中区水务局加大力度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组织施工队伍克服山区地势恶劣、乱石丛生、胡同狭窄、大型机械无法进入、人工开挖难度大、老旧管道寻找难等诸多难题,一方面新打6眼机井增加水源,改变单一的供水方式,解决百姓吃水靠天的问题;另一方面把自来水管铺设入户到村民家中,贫困户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干净、甘甜的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全区3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吃水问题。

加强残疾贫困户帮扶 让生活更有盼头

语音操作电饭煲煮饭、居室灯可遥控、半导体预警……这些智能家居出现在兴隆街道办事处郑家窝坡村贫困户李兆柱家中,实在有些意外。“有了这些器具,生活方便多了,党和政府帮着我们,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说起如今的生活,李兆柱不停地感谢。

记者了解到,今年56岁的李兆柱四级肢体残疾,和88岁视力残疾一级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前些年,母亲身体硬朗的时候还能照应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母子俩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了解到情况后,市中区多部门为李兆柱一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安装了洗浴坐便两用椅、智能遥控灯、智能语音电饭煲、燃气灶,还配备了半导体预警、盲杖、呼救器等装置。

在贫困户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残疾人。面对农村残疾人贫困户,在扶贫脱贫的进程当中,往往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近年来,市中区加大贫困残疾康复工程,制定特殊教育技能培训计划。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4月底,市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541人、特困供养17人,临时救助28人、9.6万元;符合参保条件的贫困人口财政代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率达到100%,2016年2019年累计代缴1123人次、33.69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共237人,其中,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125人,每人每月120元;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的204人,每人每月150元;享受无障碍改造的237人。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贫困人员146人,其中,已转移就业15人、就近就业131人(包括通过村级公益岗、扶贫专岗等安置66人)。

因地制宜补短板 夯实贫困村发展根基

行至兴隆街道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齐明亮的三层小楼矗立眼前,5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几个孩子围着健身器材追逐,老人坐在阴凉处闲谈纳凉。走进小楼,党员活动、体育健身、农家书屋、宣传文化、普法教育等设备完善的多功能活动室一应俱全。

“变化太大了,这里原来就是一处不到3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现在完全变了模样。”一提起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门外乘凉的村民刘志芬就打开了话匣子。

围绕补齐贫困村“五通十有”脱贫短板,市中区为贫困村、贫困户实施了街巷硬化和电网、危房、饮水工程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全区累计投入资金约8653万元,对9个贫困村实施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改造提升,“五通十有”已达到贫困村退出标准。9个贫困村高压电和生活用电全覆盖,村内主干道路硬化率100%,贫困村饮水消毒设备安装率100%,对9个贫困村文化大院配套设施进行完善提升,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向贫困村延伸。

与此同时,市中区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扶贫、参与脱贫。2016年以来,济南市中慈善总会累计支出扶贫款48万元;民政系统为贫困户累计发放救助保障资金897.99万元,其中临时救助68.78万元、低保754.81万元、特困74.40万元。同时,各街办、帮扶单位向省内扶贫协作单位商河县及临沂费县援助扶贫款物约365万元,组织民营企业为湖南省龙山县累计提供各类援助180余万元,取得良好社会反响,营造出全社会关心扶贫、爱心助贫的浓厚氛围。

携手帮扶奔小康 扶贫协作结硕果

近年来,按照全市要求,市中区与商河县制定并签署《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招商引资、产业协作、基础设施提升、劳务培训和输出、人才培养和交流、文化旅游等6个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全区5个街办、22个居委会,分别与商河县孙集镇车庙村等25个贫困村结成扶贫协作帮扶关系,始终聚焦制约商河当地发展的短板,累计列支资金4000万元,从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多层次、全方位的帮助,支持商河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以来,市中区确定与临沂市费县结成扶贫协作对子。市中区13个区直部门、5个街道办事处、5个村、8家企业分别与临沂市费县相关镇(街)村和单位进行扶贫协作对接,签订帮扶协议。近年来,市中区累计提供协作资金1700万元;区直有关部门、相关街道办事处累计开展对接活动40余次,累计提供协作资金358万元,动员社会捐款捐物及其他资金折合36.5万元,全面推动了两地扶贫协作各项工作的落实落地,扶贫协作成效显著。

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容有退。在今后的工作中,市中区将进一步提高站位、夯实责任,以“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推动工作落实,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让一个贫困户在小康路上掉队,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确保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和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协同推进,不断提高脱贫质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张敏 张继翠 郭薇娜)

(责编:邢曼华、刘颖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