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北柳”生态修复  实现从“投钱变绿”到“以绿换钱”

2020年06月17日14:41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潍坊6月17日电 “十三五”期间,国家实施“南红北柳”湿地修复工程,把生态修复和海岸防护作为主要任务。把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作为主要手段,通过湿地植被的修复,筑牢海岸带绿色生态屏障,恢复滨海湿地污染物消减、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产品提供等重要生态功能,全面推广滩涂、滨海湿地、河口区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形成绿色海岸和红滩芦花景观。“南红”指的是在南方以种植红树林为主、海草、盐藻、植物等为辅。“北柳”则是指在北方以种植柽柳、芦苇、碱蓬为主,海草、湿生草甸等为辅,有效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柽柳,俗称荆条,别名观音柳、西湖柳、红柳,又名三春柳。

山东的柽柳林主要分布于潍坊市北部沿海,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以下的滩涂上,总面积2929公顷(约4.4万亩)。潍坊市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沿海土壤含盐量高,强盐渍化面积达38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35%,该区域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绿化成本较高,综合利用难度大等问题,一直是潍坊海洋生态建设的最大制约。

近年来,潍坊市坚持海洋保护与开发并重,下大力气保护、修复“北柳”的同时加大“北柳”的综合利用,使昔日盐碱荒地正向“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极速蝶变。重点实施了“南红北柳”“渤海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引种耐盐碱乔木型柽柳—盐松获得成功,从根本上破解了长期困扰沿海地区生态绿化难题;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深入提升柽柳附加值,“柽柳+肉苁蓉”种植模式及柽柳中药、保健品等精细化工类产品开发成功,逐步实现从“投钱变绿”到“以绿换钱”,为探索推进滨海盐碱地生态治理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一、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一是把保护和修复摆上突出位置。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科学合理统筹安排各类修复资金4.2亿元,重点对潍河、白浪河、弥河、老河、小清河等河流入海口海岸带脆弱区域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作,先后开展了“南红北柳”万亩盐松示范区建设等一大批生态修复工程,整治修复生态岸线21.7千米,疏浚89.1万立方米,建设盐松防护林、绿化带4327亩、172.7万棵。持续加大对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柽柳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生态修复资金投入,累计投入2698万元,培育柽柳树苗134万株,修复4786亩柽柳植被脆弱区,移栽柽柳、盐松95万棵,种植碱蓬草1500亩,针对重点保护区、适度利用区和生态与资源恢复区制定重点保护方案,发挥柽柳林改良盐碱土壤、保护植被、维护沿海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

二是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海洋局“南红北柳”工程试点,开展生态修复绿化、盐碱地改良等重大专题研究,服务海洋事业和全市科学发展。以中科院、山东省林科院等高水平科研单位为支撑,引进的鲁柽1号、鲁柽2号耐盐碱乔木型柽柳--盐松专利成果转化成功,成为环渤海地区原土种植首选绿化苗木。借鉴丹麦、挪威等北欧发达国家海岸带生态修复先进技术,在我市沿海地区扩大盐松种植规模,已成功种植10000多亩,建立海岸带生态修复示范区,初步形成海岸带生态修复“潍坊样板”。

三是创新管理运作模式。围绕解决盐碱地综合利用、海岸带整治修复资金投入短缺问题,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统筹推进涉海领域管理体制、海洋双向开放、海洋投融资等制度创新,深入挖掘和释放海洋生产力,创新金融供给方式,建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在项目组织实施上,社会基金公司、种植企业和政府相关产业引导资金按照7:2:1的比例配套投入,按照“海洋项目选择(1个或多个)--引导资金投入(10%)--装入资产评估(20%)--基金引入放大(70%)--项目交易收益--基金获益退出”流程组织实施,有效调动了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目前我市已引进设立了50亿元新动能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海洋生态整治修复、沿海防护林建设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消除了政府举债风险。

二、彰显绿水青山综合效益

一是大大降低沿海防护林种植、维护成本。环渤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高,一直是制约着各类苗木成活的主因,致使近海岸很难形成连片、高密度的防护林。常规树种即便勉强栽种,但日常维护成本极高,且抵御海洋灾害能力极差,往往一次小的风暴潮、海水倒灌,就对其造成毁灭性损坏。通过种植抗盐碱及泌盐能力强、不怕沙埋及海水倒灌、生长速度快的乔木型盐松,种植和3年期的养护成本仅为一般乔本的20-30%,3年后土壤盐渍化程度从种植初期的3%降低到1%,优化了土壤结构,不毛之地上的地被植物大量生长,有效的筑起一道沿海绿色屏障。

二是实现“海洋生态+蓝色经济”良性发展。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中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林业科学研究院等一批海洋科研机构合作,深入推进海洋生态修复产业化发展,经过3年多的培育,柽柳、盐松林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与柽柳共生的管花肉苁蓉今年亩测产高达2700余斤,平均亩产1200斤,鲜品亩产值1.2万元,深加工后亩产值可达5万元以上,林下经济可观,一举破除了“生态回报慢、回报低”的现象。同时,积极对接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重点开展柽柳产业化开发,对柽柳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精制,开展柽柳中药、保健品、美容护肤、洗涤、消杀等精细化工类产品的研发,达到柽柳资源的全利用的目的。为探索和推进滨海盐碱地生态治理、产业化发展趟出了新思路。

三是加快盐碱荒地向绿水青山的蝶变。盐碱荒地上重点生态实施的以“三北防护林”为代表的绿化全覆盖工程成为潍坊北部重要生态屏障,通过盐松种植替代各类移栽苗木,成功解决了沿海道路、小区等乔木绿化问题,美化了环境,构筑起绿色海洋生态长廊,打造特色滨海旅游,改善滨海生态和人居环境,60平方公里集风筝冲浪、游艇观光、海洋文化于一体的4A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150万平方米水体的南美白对虾陆基工厂化养殖成为渔业发展新亮点,10000亩的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东频道)

(责编:邢曼华、刘颖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