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水文监测手段逐步转向自动化 水文预报支撑防汛抗旱决策

2020年06月11日09:02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原标题:山东水文监测手段逐步转向自动化 水文预报支撑防汛抗旱决策

去年抗御超强台风“利奇马”期间,山东省多地水文部门准确预报了河道、水库洪峰流量,为防汛减灾赢得了先机。6月1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水文服务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情况。

全省各类水文监测站点达到11000多处

据介绍,近年来全省各级不断加大对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全省已经建成水文站486处、水位站210处、雨量站点2027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地表水水质站400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站56处、地下水监测站3473处、区域用水总量监测站1314处、墒情站155处、水土保持监测站30处,再加上近期新建成的和各市自行建设的站点,全省各类水文监测站点达到11000多处,水文站网总体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水文监测内容不断丰富,除传统的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水质、墒情、冰情外,近年来又新增了水生态、水土保持、地下水水质、城市水文等。监测手段由传统人工观测逐步转向自动化监测,其中水位、雨量监测已全面实现自动测报,可实时传输数据,每年接发雨水情信息160余万条;流量、泥沙、蒸发、墒情等监测,正在大力推广先进的声光电新技术新设备,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有17处水环境监测中心,全部取得检验检测机构国家级资质认定。

在管理方面,全省16市水文机构全部实行省水利厅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全省按区域设立县级水文中心75处,建立乡镇水文服务中心400多处,聘用农村水文管理员4600多名,构建起了“省、市、县、乡、村”五位一体的水文管理服务体系。

省级以上报汛站全覆盖骨干河道大中型水库

山东省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洪旱频发、旱涝急转的态势。

“近年来,水文充分发挥防汛抗旱的‘尖兵’‘耳目’和参谋作用,为成功应对系列大洪水以及严重旱灾,在支撑科学决策、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武甲庆举例介绍,在去年抗御超强台风“利奇马”期间,沂河临沂水文站预报洪峰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实测洪峰流量7300立方米每秒,准确的洪水预报成果避免了下游江风口闸分洪,数万亩良田免受洪涝灾害。同样,水文部门准确预报了冶源水库洪峰流量及出现时间,为下游群众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为防汛减灾赢得了先机。“如果没有科学及时的水文预报,防汛决策就缺失了有力支撑,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据统计,在服务防汛抗旱方面,目前,全省建有省级以上报汛站558处,实现了骨干河道、大中型水库的全覆盖,能够及时提供雨量、水位、流量及土壤墒情等信息要素。水文部门年均施测流量6000多次,测沙1000多次,实时掌握水位、雨量监测信息。在水文预报方面,目前全省发布洪水预报的水文监测站有71处。

为了防御和减轻水旱灾害,从2018年开始,山东省开展水情预警工作,形成了规范的水情预警发布制度,目前已累计发布南四湖、沂沐河洪水预警16次、枯水预警2次。“这些及时准确的雨水情信息,为各级防汛抗旱减灾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2022年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水文感知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仍然要正视连续两年的超强台风暴露出山东省水文监测能力仍待加强、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水文基础性业务和支撑性工作仍需提档升级。”省水文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家明坦言。

隋家明介绍,为着力补齐水文短板,山东省将加密水文站网,提升监测能力,在实现中小河流水文站点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填补大中型水库库区、骨干河流及重要河道的水文监测空白,提高山丘区大中型水库上游入库河流水文监测覆盖率。同时,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水平和对突发水情的应急监测能力。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山东省进一步改造提升各级水情信息服务系统、洪水预报系统、应用支撑系统等,着力提升水情预警公共服务能力,尽快实现雨情、水情、墒情等监测要素的处理和服务智能化。目前,山东省正在启动数字水文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加强顶层设计,力争到2022年底初步建成站点布局合理、采集要素齐全、传输稳定可靠的天空地一体化水文感知网。

根据预测,今年我国气象水文年景较差,可能出现极端强降水事件,水旱灾害防御形势不容乐观。为做好今年防灾减灾工作,山东省将立足防范超标准洪水,总结历史典型暴雨洪水特点和规律,修订洪水预报方案,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预报精度。同时,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水情中心提升工程,推进水文情报预报预警向基层延伸,不断提升水情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为全省防汛抗旱减灾提供坚强支撑。(方垒)

(责编:刘颖婕、邢曼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