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时代,公众的表达和参与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态,舆论工作面临“信息传播迅速难掌握、意见分散难平衡、圈层传播难渗透、情绪共鸣难疏导、社会共识难获得”等难题。在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公众参与夹杂着强烈的情绪,呈现出“非直接利益”和“社会泄愤”特征。
在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宣泄情绪的泄压阀。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公众会习惯性将过去的经验、思维、记忆等融入到新近事件的解读中,采取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过滤和选择性传播等策略。如果管理者只着眼于事实澄清,而忽视情感疏导,对舆情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极有可能事倍功半,可能导致矛盾升级,形势恶化。
因此,新时代的舆论引导工作要坚持事实澄清与价值引导并重的原则。在事实层面,要告诉民众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在价值层面,要和民众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追求民众的价值认同,因为无论你提供的信息有多么重要,前提是必须有人愿意听、听得进、理解得了、能够接受。强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美其名曰为舆论引导,很可能反而制造舆情,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我们不能不吸取。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心理极易表现出焦虑、不安和不满的情绪。有研究表明,当前社会中还存在仇官、仇富现象,底层认同、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自我感知比较强烈,影响到社会成员对社会信任、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感受。其中,相对剥夺感被认为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心理因素,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价值期望与参照物(他人、群体或社会价值能力)相比较后,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愤怒、怨恨或不满等消极情绪。相对剥夺感并不取决于社会资源的实际分配状况,而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和预期。如果社会利益结构分化明显,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会加剧公众的相对剥夺感,各个阶层都可能在互相比较中感觉自己是利益受损者。
此外,相对剥夺感还容易造就公众的“坏消息综合征”,并呈现“差序格局”的特征:对于我们喜欢或者亲近的人和事,我们更愿意分享或听到关于其正面的消息,但是对于不相关、不喜欢或者有偏见的对象,我们可能更愿意听到负面消息。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事件中涉及掌握更多社会权力、财富、声望、资源的群体时,会出现大量的情感宣泄和“污名化” 现象,它与公众的心理结构密不可分。
社会情绪的产生还缘于一些障碍,比如一些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没有得到足够保障。因此,改善舆论引导工作,需要在理性协商和平等对话中舒缓社会情绪,而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管理者树立系统化思维和生态思维,提高治理弹性和包容性。网络舆论空间有其自身特点,只有在不断的磨合中,才能提高网民的参与理性和沟通理性,形成自我调节、净化的机制。
(作者:郭小安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7月8日晚上,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详细】
山东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不负韶华,为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山东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详细】
韩正: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新华社济南7月7日电 (记者齐中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6日在济南主持召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