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法治舆情盘点

2020年01月17日11:01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原标题:2019年法治舆情盘点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9年,法治发展的足迹清晰可见,涉法舆情也持续高热。这一年,正当防卫、高空抛物、大病求助、低龄未成年人犯罪、AI换脸以及个人破产等问题,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和讨论。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对2019年法治舆情事件进行盘点,通过梳理十大舆情热点事件,总结其背后的争议焦点,并进行点评解读。

  一、正当防卫条款被“激活”

  回顾:2019年12月18日,福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为赵宇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奖励和证书。2018年12月26日,一名女子遭到殴打,赵宇下楼制止侵害行为,但因踹伤施暴男子被拘14天,事后检察机关认定赵宇属于正当防卫,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继早前的“江苏昆山于海明案”“涞源反杀案”后,该案例再次引发对“正当防卫”话题的关注。

  点评: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刑法中的正当防卫规定被称为“休眠条款”,正是对“江苏昆山于海明案”等热点案件的依法办理,激活了这一法律条款。两高也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等形式适时进行回应,体现了司法条例与民间诉求的良性互动。不过,在如何正确理解正当防卫、如何把握正当防卫限度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真正做到让正义“不委屈也可以求全”。

  二、新药品管理法回应“药神”案争议

  回顾:2019年8月,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对假药劣药、仿真药等争议作出了重新界定,并规定未经批准进口少量境外已合法上市的药品,情节较轻的,可以依法减轻或者免于处罚。

  点评:刑法明确规定,对“假药”的界定要依据药品管理法。这意味着,此次药品管理法修改对假药和劣药进行重新界定,直接影响到生产、销售假药罪的适用范围和打击半径。此次修订回应了社会关切,打破了对假药“一刀切”的分类,体现了对患者生命健康权的尊重与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始终坚持严厉打击危害药品安全的犯罪,海外代购药品仍然存在法律风险。

  三、“加码”处罚高空抛物成共识

  回顾:201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于故意高空抛物的,根据具体情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特定情形要从重处罚。

  点评:最高法传递的法治信号很清晰,就是用足用好刑法现有规定,充分发挥刑罚的威慑功能。2019年11月底,上海首例涉高空抛物刑事案宣判,被告人因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舆论认为,通过个案判决彰显对高空抛物“零容忍”的态度。

  四、如何惩治犯罪“魔童”引聚焦

  回顾:2019年10月,大连一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由于未到刑事责任年龄,当地公安机关决定将其收容管教三年,此事引发民众热议。同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草案根据行为性质和危险程度,规定了三级干预和矫治措施。

  点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提出分级干预,是对“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重新审视,使惩戒手段更得力。此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把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制度列入五年检察改革规划,并启动相关调研。未来,分级干预可以与社会观护、工读教育等措施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五、社会呼唤对个人破产立法

  回顾:2019年10月,浙江温州市中级法院联合平阳县法院通报称,办结了温州某破产企业股东蔡某个人债务集中清理一案。据悉,这是全国首例个人债务清理案件。实际上,早在2019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公布《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就提出要研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点评:目前,破产法只涉及企业,不包含个人,因而被称为“半部破产法”。推动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有望改变当前局面。与此同时,也有人担心债权人的利益会因此受损。实际上,个人破产制度提供了新的债务清算模式,不仅是给债务人一定的生存空间,也有利于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债务人并未获得逃废债务的权利。在实践中,相关的配套制度必须明确,以防范可能出现的“假破产真逃债”现象。

  六、大病求助遭遇信任危机

  回顾:近年来,因为重大疾病发起网上求助的人越来越多,而由此引发的讨论和争议也未停止。2019年11月,全国首例网络个人大病求助案一审宣判,筹款发起人莫先生因隐瞒名下财产和其他社会救助,违反约定用途将筹集款项挪作他用,被判令全额返还筹款15.3余元并支付相应利息。

  点评:在筹款平台上,给身患重病的人捐款不属于慈善募捐,不受慈善法的调整,属于民事行为。求助者与资助者之间是赠与关系。如果求助者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有意隐瞒事实,资助者可以依法要求返还财产。从挽回民众公信力的角度来看,首例网络大病筹款纠纷诉讼具有标本意义。但是,在谴责求助人不诚信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如何堵住制度的漏洞。同时,平台也要认真履行监管责任,避免对求助人的监督机制“空转”。

  七、奔驰女车主维权难根源须深挖

  回顾:2019年4月11日,一则“西安奔驰女车主坐引擎盖哭诉维权”的视频在网络流传。女车主称,自己花66万元购买的奔驰车还没有开出4S店大门,就出现漏油情况。因店家态度反复无常,在拨打110电话、工商局电话无人接听的情况,只能以自感有伤尊严的方式维权。随着事件持续发酵,相关部门作出回应,后双方达成和解。

  点评:不管是4S店还是奔驰官方,从头至尾都是被消费者和政府部门“逼”着作为,导致奔驰品牌负面评价大量出现。同时,“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视频背后折射出正常维权渠道的不顺畅甚至缺位。面对这种情况,制度上要持续加码,执法部门也要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让普通消费者维权渠道畅通,而不是“按闹分配”。

  八、反家暴不能仅限于“反家暴日”

  回顾:2019年11月25日,国际反家暴日。当天,美妆达人宇芽在微博发文晒视频,倾述自己被前男友陈某家暴的事实,陈某的两任前妻也出镜控诉其暴行。次日,演员蒋劲夫的外籍女友在微博曝光被其家暴。关于家暴的讨论多次登上热搜。

  点评:遭遇家暴后,受害者为何会选择沉默?这一定程度上与救助渠道有关,比如家暴案件证据难以认定,在制度和效率的约束之下家暴在法律调解中被边缘化。反家庭暴力法已于2016年开始实施,宇芽事件只是反家暴的又一个节点,社会观念的更新是个缓慢的过程,这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舆论呼吁共建对暴力“零容忍”的社会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发力。

  九、“黑洞”照片牵出视觉中国经营模式争议

  回顾:2019年4月10日,第一张黑洞照片发布,引起世界轰动。4月11日上午,有网民发现,在视觉中国网站上,黑洞图片被列入“编辑图片”。伴随着舆论的发酵,牵涉出了对部分商业公司和机构以保护原创版权之名,大肆“碰瓷”敲诈谋取非法利益的讨论。后视觉中国网站被责令整改。

  点评:保护版权,归根到底是要保护和激励原创。版权意识苏醒的时代,人们真正介意的,不是为图片付费,而是被胡乱收费。从之前随便侵权、盗用图片,摄影师欲哭无泪,到如今全民吐槽视觉中国的“过激”经营方式,这说明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如何平衡著作权保护和传播权利仍需进一步考量。

  十、AI换脸,谁动了我的个人信息

  回顾:2019年8月,一款“ZAO—逢场造戏”的软件在“朋友圈”爆火。用户只需要在APP中上传一张照片,就能将自己的脸替换成短视频中的人物,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有网民发现,用户协议存在过度攫取用户授权以及将侵权行为“甩锅”给用户的行为。同年9月,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对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ZAO的所属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问询约谈,ZAO运营团队称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删除相应信息。

  点评:AI换脸术还存在着严重的道德、伦理隐忧,比如有人将他人肖像换脸到情色电影中。人脸是非常敏感的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和盗取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大数据时代,对立法规范企业收集公民个人信息,遏制企业过度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约舆情分析师 陆 仪)

(责编:翟晨曦、胡洪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