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季注滿紅色基因 第一課融聚精神力量
——山東省深入開展“傾聽紅色故事 照亮成長之路”主題活動

“正是因為千千萬萬像您一樣舍生忘死的前輩,才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您是我們心中的英雄!”“我們一定好好學習,報效祖國。”……8月31日晚,新中國第一代飛行員、88歲的志願軍空軍飛行員陶偉老英雄走進山東教育電視台演播大廳,擔任山東省《開學第一課》主講人,講述他的戰斗經歷。這堂鮮活的國防教育課堂讓在場的觀眾熱血沸騰,當晚,全省1143萬學生在線收看“第一課”。
近年來,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創新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深入開展“傾聽紅色故事 照亮成長之路”主題活動,一位位耄耋老兵走進學校,講故事、話傳統,一段段生動感人的口述歷史在課堂講述、在線上傳播,讓學生們在思辨中知理、感恩、明責,看齊榜樣、爭當英雄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風。
建平台、強載體,廣泛播撒紅色火種
“參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基地建設的父親,為我取名為保國,就是要我對黨忠誠、保家衛國……”今年,山東《開學第一課》4個授課主題中,由2位退役老兵擔當主講。全國首屆最美退役軍人、民警張保國飽含深情分享了他在生死線上的排爆故事,如今燒傷的手已無法抬起,但忠誠信念卻始終堅定。
山東莘縣開學“第一課”上,學校用視頻播放了身經百戰、戰功赫赫的96歲老兵葛士田“深藏功與名,居功不自傲”的感人事跡。老兵深藏“人民功臣”牌匾72年,卻選擇當布衣百姓,回鄉生產支持國家建設,一生與家國相連……師生們聽后深受震撼,很多學生不自覺地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入學季,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系統靠前推動,把開學“第一課”作為紅色教育“宣講台”,發動各級成立“革命老兵紅色事跡宣講團”366支,推動進校園6000余場次,將“老兵永遠跟黨走——老兵宣講進校園”實踐活動不斷引向深入。
一個個有深度、帶溫度的紅色故事如同清泉激蕩心靈,在學生心中播撒下愛國主義的種子。棗庄市拍攝《運河支隊始末》紅色專題片,將支隊歷史沿革追溯至舟山某部,遠赴浙江拍攝唯一健在的支隊抗戰老兵。傳奇的運河支隊,成為最具吸引學生的“開學第一課”。
近年來,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堅持把傳承紅色基因作為沉甸甸的政治責任,捧在手中,扛在肩上,落實到具體行動中。自2021年開始,大力實施革命老兵“紅色記憶”工程,搶救性挖掘保護28399位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和抗美援朝作戰老兵事跡,逐人拍攝口述歷史視頻,匯聚形成2萬小時視頻資料。在此過程中,一批像陶偉、葛士田等這樣功勛卓著的革命老兵事跡進校園、入課堂,成為最有力的紅色教育。
為了充分挖掘老兵的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活”起來,實現立體式傳播。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專門打造了“山東退役軍人之家”融媒體傳播矩陣,從普通人、身邊事視角,發布“印象·退役軍人”短視頻338期,每天推出至少1期“忠誠老兵”故事,持續講好“山東老兵”故事。這些短視頻通過微信號、視頻號、百家號、抖音號、快手號和西瓜視頻等6大平台立體滾動宣傳,全網累計總點擊量超過30億次,讓老兵事跡在全社會弘揚開來。
頌英模、學榜樣,持續放大紅色積澱
老兵張吉旺曾在硝煙彌漫的陣地前沿,歷經生死考驗,個人榮立一等戰功,所帶連隊被中央軍委授予一等功連。9月初,精神矍鑠的張吉旺身穿老式軍裝,走進東營市勝利第三十九中學,結合自身的戰斗經歷,為學生們講述董存瑞的故事。英模的故事家喻戶曉,但聽完老英雄的講解后,學生們對英模精神的領會更加深刻。該校學生楊瑞雪動情地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英雄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一定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爭做一個積極進取、樂於奉獻,對社會有用的人。”
山東省堅持把講英烈故事、講英模故事、講革命老兵故事工作一體推動、融合開展。在全省數萬所中小學重要顯著位置懸挂全軍十大英模畫像,教育引導學生從挂像英模事跡中感悟英雄榮光、深植紅色信仰。依托濱州市打造“紅色故事早八點”主題教育課程,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我的戰友邱少雲》等課文前,請老兵講述故事的背景,增強了英模故事的代入感和感染力。以東營市為試點開展“退役軍人講述全軍十大英模事跡”進校園宣講工作,面向社會發布招募令,聘請103位榮立三等功以上的先進模范擔任退役軍人校外輔導員,從中精選10位與全軍十大英模同兵種、同部隊、同經歷、同領域優秀退役軍人擔任主講。
為進一步發揮英模效應、汲取榜樣力量,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錄制“退役軍人講述全軍十大英模事跡”網絡視頻課,按照每個市服務中心10套、縣(市、區)服務中心5套、鄉鎮(街道)服務站1套標准發放至各級,利用電子屏、陳列櫃、宣傳欄等展示、播放、宣傳。各地退役軍人事務局積極對接教育部門,發動社會各界參與,建立英模事跡宣講隊伍,推動各行各業優秀退役軍人加入宣傳行列。線下,發動各地中小學校,充分利用主題班會、隊會、升旗儀式、開學典禮等教育時機,現場開展青少年思想教育活動﹔線上,創新錄播、直播、雲端等推送方式,通過直播間在線開展,全省觀看人數超過一千萬人次。
根同源、心同向,深度激活紅色引擎
9月初,革命老兵口述歷史專題片《這就是英雄》在山東教育衛視上線直播,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等媒體開辟專欄進行展播。該片由山東省退役軍人服務中心與山東教育衛視聯合拍攝制作,以歷史沿革和老兵心路歷程為主線,20位革命老兵通過口述的形式,真情講述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不同歷史時期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受到廣大中小學生和家長的歡迎,成為學校開展紅色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
推動國防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培塑紅色精品課。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省教育廳,加強“紅色文化特色示范課堂”建設,每年遴選推薦500節優秀紅色精品課,將紅色文化傳承發展內容融入中小學語文、中學歷史等課程教材和教學,讓紅色故事成為常講常新的內容﹔聯合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新時代教育研究院,在山東廣播電視台齊魯頻道打造“雲上思政課”,由青島老兵劉金城講述閱兵故事,學習受閱部隊,感悟閱兵精神﹔在英雄王杰的故鄉金鄉縣,組織“兩不怕”精神進校園,英雄精神永傳承﹔淄博市舉辦“軍地連堂”紅色教育課,朱彥夫教育基地教員、文化館館長、偵察連狙擊班長等軍地優秀代表上台宣講,中小學生聆聽后,對從軍報國更加向往。
創新開展紅色研學實踐活動,讓紅色基因滲入血液、融入血脈、浸入心扉,匯聚紅色力量。濟南市發起“我為老兵爺爺辦件事”紅色記憶尋訪活動,1400余名中小學生參與,小朋友們主動幫老兵打掃庭院,一起讀報紙、講故事,切實感受老兵身上的革命精神。德州市培養2000余名“娃娃講解員”,在全市11家烈士陵園宣講英烈故事,引導紅色童心永向黨。聊城市退役軍人局聯合教育部門,開展觀紅色影視、讀紅色書籍、出紅色板報、唱軍旅歌曲等“十個一”系列活動,退役軍人輔導員“手把手”教學生升國旗,紅色元素滿校園。
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堅持豐富宣講主體、靈活宣講時機、拓展宣講輻射,引領廣大退役軍人和青少年厚植愛黨愛國愛軍情懷,使其成為紅色基因的驗証者、實踐者、繼承者,為征兵宣傳、開展國防教育、打造崇軍文化等提供有力支撐。
濰坊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邀請雙目失明的一等戰功老兵王剛走進校園,講授紅色一課。“我雖然雙目失明,但因為信仰,心中始終充滿了光明”,王剛的話語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濰坊交通學院應屆畢業生劉力源在現場聽到老兵王剛的故事后深受觸動,主動報名參軍,並如願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與山東大學(青島)組織學生代表走進駐青部隊,了解部隊歷史和英模事跡,活動后學生們踴躍咨詢參軍入伍事宜。
“傾聽紅色故事 照亮成長之路”主題活動開展以來,廣大青少年以英雄為榜樣,“不追網紅不追星、隻追人民子弟兵”“不信偶像信英雄、不當演員當士兵”成為校園新風尚。山東省大學生士兵入伍比例連續三年提升,高素質兵員源源不斷匯入強軍洪流。(方澤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山東召開穩住經濟基本盤督導和服務工作會議
- 山東省召開穩住經濟基本盤督導和服務工作會議 切實提高督導服務質效 促進經濟穩中向好進中提質 李干杰講話 周乃翔主持 葛慧君陸治原出席 9月9日上午,山東省召開穩住經濟基本盤督導和服務工作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對進一步落實穩經濟政策、開展督導服務進行部署,推動各級扛牢責任、真抓實干,齊心協力穩住經濟基本盤,促進經濟穩中向好、進中提質。 省委書記李干杰出席會議並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周乃翔主持﹔省政協主席葛慧君,省委副書記、青島市委書記陸治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書記楊東奇出席。…
- 抓早抓小及時依法解決好人民群眾合理訴求
- 李干杰在臨沂接待群眾來訪時強調 抓早抓小及時依法 解決好人民群眾合理訴求 9月6日上午,省委書記李干杰來到臨沂市信訪局接待群眾來訪,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的重要思想,把老百姓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抓早抓小、及時依法解決好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切實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 在臨沂市信訪局會議室,李干杰認真聽取臨沂市信訪工作和積案化解等情況匯報,隨后接待了兩批來訪群眾。…
- 山東省委黨校舉行2022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
- 李干杰在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 2022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強調 切實把堅定擁護“兩個確立” 落實到做好工作的實際行動上 9月5日上午,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舉行2022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省委書記李干杰出席並講話,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切實把堅定擁護“兩個確立”落實到做好工作的實際行動上,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李干杰在講話中說,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