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專題>>連載|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兒

引得春風度玉關︱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兒(24) 

陳明福
2021年08月28日18:58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筑路引水廣植樹,“引得春風度玉關”

在西北,因地處高原,是江河的發源地,那些大江大河的支流,一般都是水道狹窄,水淺流急,不利於航運。行旅的往返,貨物的轉運,差不多全靠馬拉、駝馱和車載,十分不便。於是道路的修筑,格外重要。左宗棠出於軍事行動和鞏固邊陲的需要,並從開發大西北、造福人民的長遠利益出發,對陝西通往新疆的道路普遍進行了整修和拓寬。左宗棠筑路,是從潼關開始,西到嘉峪關,橫貫陝甘兩省,全長3000余裡。路隨地形轉移,路面寬闊,一般為3丈~10丈,最寬處30丈。在甘肅東北、甘肅西南以及到青海大通、湟源等地也修了不少路。因為凡所需軍火、軍裝、軍餉大都來自東南,均經潼關西運。此路大抵沿元明清的驛道而筑。

后來大軍進新疆,筑路也繼續往西,分為兩路,北路直到精河,南路直到喀什噶爾。沿路所修石橋、木橋不計其數。其道路之長,規模之大,不僅可與秦始皇筑馳道相比,在作用和意義上超過了秦始皇。秦始皇筑路,大致以首都咸陽為中心,向東南作扇形的散布,主要是為對付山東諸侯﹔左宗棠筑路和方向,恰與其“背道而馳”。在其艱巨性上,前者是向富庶地區延伸,后者是向戈壁、沙漠進軍﹔前者可憑借皇權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后者主要依靠西征士兵鋤挖箕挑。

出了嘉峪關,左宗棠領導下的筑路工作有幾個慘淡經營、令世人驚嘆的成就:

其一,從哈密到巴裡坤,須翻過三十二盤的天山之脊。統領嵩武軍張曜受左公命,駐扎哈密,便在這裡鑿平險阻,減低坡度,立石貫木,裝設扶欄,回繞三十六盤,路寬一丈五六尺。左宗棠的《天山扶欄銘》中所說“誰其化險貽之安?嵩武上將惟桓桓,利有攸往萬口歡。”就為紀念這個工程而作。

哈密左公祠遺跡今貌

其二,從哈密到吐魯番,從了瞭墩到七克騰木,有南北兩道。南路則是官路,但須經過三間房和十二間房,大風起處,飛砂走石,常把人馬疾卷而去,不知下落,俗稱風戈壁,古稱黑風井,也就是《漢書》所說“風災鬼難之國”。北路經過一碗泉、七角井和西鹽池等地,雖是小路,卻可以躲避風災,所惜沿路沒有店鋪,行人沒處棲息。這時便把南路台站移到北路,並且添建房屋,可以供給水草。

其三,達坂當天山南北通道,山路絕陡,車常折輪,馱常失足,如今另鑿一條新路,行旅稱便。(按:回言“達坂”即漢語“峻嶺”)

其四,從托克遜到喀喇沙爾,須經過蘇巴什山口,山徑曲折,有170裡長,這是南路八城的咽喉﹔其中蘇巴什驛往南八十裡到阿哈布隘口,《唐書》所說銀山道,左宗棠形容該地的形勢說:“兩峰壁立,積石崚嶒﹔一徑羊腸,下臨無際。車馱經過,輒有意外之虞。”這時,便在這裡“錘幽鑿險,化而為夷。”

其五,在喀喇沙爾,有清水河西鹼灘五六裡,泥淖縱橫,行旅常苦陷沒。這時,一律填筑車路,往來無阻。

其六,在古稱輪台的而古爾東四五裡地方,從北面山峽流下一條河,河上有一座大橋,這是西入回疆要津,《漢書》所說葦橋之險。除此之外,別無路徑。這時,修筑完善,人馬輜重,一律通行。

當時新疆南路在劉錦棠的管理之下,其他筑路工作,便可採錄劉錦棠的報告:從瑪喇爾巴什到愛吉特虎,修筑道路530裡,大小橋梁20多座﹔從玉帶裡克到龍口橋,修筑其間所有道路和橋梁﹔在七克托地方,修筑橋梁2座﹔從喀什噶爾城以南,修筑道路數百裡,橋梁30多座。

左宗棠在陝甘、新疆大規模筑路,是他深思熟慮、有遠大戰略眼光的表現。要想把入侵者趕出新疆,收回被佔領的廣大國土,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便是道路暢通,保証較充足的物資供應。他清醒地看到,新疆地域遼闊,戰線很長,如果道路不暢,就會嚴重影響戰局。於是緊接著他採取了一系列實戰舉措,一面從甘肅、寧夏、內蒙古籌集了大批糧草,制定了“先北路后進南路”的作戰方針﹔一面又命張曜嵩武軍十四營進駐哈密,整修道路。尤其是對一向被山洪雨水沖垮的翻越天山達坂的咽喉要地,決定拓寬路面,鑿平險阻。這一浩大工程在進軍新疆前就已順利竣工,使六萬清軍迅速安全順利到達指定地點,並利用商駝一萬峰,官駝三千峰,大車三百輛,把大批糧食和軍用物資都及時運到了北路大軍的前沿陣地。

左宗棠在筑路的同時,還致力於筑城,這方面在陝甘境內,成就尤為顯著。在蘭州筑了一個外城,長240丈。這樣,就形成現在一個蘭州城的規模。光緒二年,左宗棠又把原有外城徹底大修。城根深一丈多,寬一丈數尺。城身高三丈七尺,頂寬八尺多。更挖城濠,深寬各有二三丈。如今城廓依然,而城濠已泯滅了。特別是雄壯的西門城樓,歷時一年,用工170多萬,是由11個防營合力筑成。

左宗棠初次駐節肅州(今酒泉)時,發現西北要塞的嘉峪關失修已久,邊牆且有四處坍毀,大車盡可自由通過,雄關形同虛設。他即面諭肅州鎮總兵官章洪勝等整體維修,俟來年春天督促軍隊修治。因工程浩大,應先將通車各口堵塞出路,庶便稽查。要趕趁秋晴,刻期撥兵勇分段興修。這樣,堵塞四處豁口的工程提前開工。左宗棠還親手題寫“天下第一雄關”橫額,安置關頭,字大於斗。何福堃(字肥軒,山西靈石人)詩曰:

左侯昔日受降歸,釃酒臨關對落暉。

額書六字神飛動,想見如椽大筆揮。

此詩就是描寫這一段歷史,可惜至今題額已失所存了。左宗棠還命部下在關南種植楊柳樹三百余棵,至今在“天下雄關”城門右側,還有一棵4人才能合抱的細葉楊樹,即“左公楊”,這是左公留下輝煌業績的歷史見証。

左公在大量修路的同時,還在道路兩旁植樹一行兩行,乃至四至五行。植樹的作用,一是鞏固路基﹔二是“限戎馬之足”﹔三是供給夏時行旅的蔭蔽。

左宗棠沿路植樹,光是陝西長武境到甘肅會寧,共六百多裡間,歷年種活的樹就有264000株,河西僅永登縣境內就有78000株,河西各縣沿路除沙磧外都種了不少楊樹、柳樹,還有榆樹、槐樹。隆無譽(湖南寧鄉人)著《西笑日觚》上說:“左恪靖命自涇州以西至玉門,夾道種柳,連綿數千裡,綠如帷幄。”

左公西征凱旋在鳳翔東湖邊手植之柳

這便是后人常說的“左公柳”“左公楊”“左公榆”“左公槐”。

經過同治年間的變亂,哈密老城和新城被焚毀,回城也焚掠,農村凋敝,田園荒蕪,樹木被砍伐殆盡。早在同治十三年,左宗棠的先頭部隊張曜軍到達哈密后,按照左公對他的吩咐與囑托,他一面令士兵興修水渠,屯田墾荒﹔一面“遍插榆柳”,植樹造林。在田埂上多種榆樹,在道路兩旁廣栽柳樹。柳樹可歇蔭乘涼,榆樹是農民制做鐵木車的材料,青黃不接的時節,榆錢兒還可充飢。現在哈密尚存的左公柳及雖由后人繼種但仍稱“左公柳”的比比皆是。

哈密坎兒井的地下井道

左宗棠大營從肅州遷至哈密后,在張曜軍栽種樹木的基礎上,令士兵繼續大規模栽楊柳,從東面的新庄子、陶家宮、蔡湖廟、下阿牙爾到老城東門。再從老城西門下大坡,經回城西門到回王墳,沿途都栽柳樹。還有在東西河壩,利用天山雪水的滋潤,柳樹都長得粗壯茂密。特別是回城至回王墳這一路,夾道柳樹蔽日,抬頭不見天日,人們稱“柳樹巷子”。

這些茂密的左公柳,雖然在20世紀30年代民變中,被砍伐了一大部分,但仍然保存下來很多,直到1949年10月解放軍進疆時,仍然看到許多幾個人合抱不過來的左公柳。當時進疆的解放軍裡一位記者,對“左公柳”是這樣描寫的:

“我看到一棵棵古老的大柳樹,披著粗糙的紫褐色的樹皮,猶如身穿著鎧甲的武士,昂首挺胸,站立路旁,像路標一樣,給人指明前進的方向。這些古柳,株距約半華裡,都一般大,想必是同時栽種的。”

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暮春,楊昌浚應左宗棠之約西行,見驛道旁左軍所植柳樹濃陰蔽空,聯想到左的知遇之恩,即景生情,遂在嘉峪關前賦七絕二首:

第一雄關枕肅州,也分中外此咽喉。

羯來路馬城西望,落日荒山擁戍樓。

上相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

秦翰才《左文襄在西北》一書引用此詩后,有一段評論文字:

“前思詠文襄公的豪情勝慨,后是改造了王之渙‘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理解。傳誦肅州大營,文襄掀髯大樂。”

楊昌浚后一首以恢弘的氣勢,抒發了對西北生態環境的關注,一百多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詩題也被命之《左公柳》。

光緒六年(1880年),左宗棠自哈密東返北京,一路見到“道旁所種榆柳,業已成林,自嘉峪關至省(蘭州),除鹼地砂磧外,拱把雲樹,接連不斷。”“蘭州東路所種之樹,密如木城。”新疆更繁盛,左公甚為感慨。

甘肅蘭州雁灘公園的左公柳

《點石齋畫報》將左公西北植柳,以《甘棠遺澤》為題作畫,畫面上穿行於長城內外、重巒疊嶂中的驛道兩側,綠樹成蔭,驛卒行旅跋涉其中,免受炎陽之苦,無不感激左公之德。

據此畫題款,左公平定新疆、調任兩江總督后,一些無賴之徒盜伐“左公柳”,致使有些路段寸木未存。楊昌浚繼任陝甘總督后,蕭規曹隨,“令將此項樹木重為封植,復嚴飭兵弁加意巡守。今當春日晴和,美蔭蔥蘢依然,與玉關楊柳遙相掩映。”

種樹固然重要,但還要護樹,且講一頭毛驢因啃柳樹皮處斬的真實故事。

據說,每個士兵所栽之樹,都要挂上自己的牌子,保証成活。到了晚上,還要挂上燈籠,提示車馬不要碰壞樹木。盡管如此,由於老百姓素質較差,對植樹造林、綠化環境認識不足,致使左公及其部屬費盡力氣所種之樹常遭折損和毀壞。

一天,左宗棠微服出訪,發現鄉民騎驢進城辦事,多將毛驢拴在樹上,而毛驢大啃樹皮。他跨上一步,挽起袖子,解開缰繩,將驢拉到鼓樓前拴定。然后健步登樓,揮臂擊鼓。鼓聲咚咚,傳遍四周,震撼軍民。

頃刻間,衙門大員和儀仗士兵、施刑武士等都浩浩蕩蕩、開鑼喝道而來,后面跟著一大群擁擠的軍民。

左宗棠向分巡道和審判官講明,為何要“殺一儆百”、審斬啃樹皮的毛驢之后說道:“本來,驢主人要一並處斬,且原諒其不知規矩和后果,免其一死,但下不為例。”衙門衛士又擂了三通鼓,分巡道宣布道:

楊柳榆槐是左公及其部屬苦心所植,為民造福。然而,常有不法之徒砍伐樹木,更有愚眾不知珍愛,隨意損毀。今左公親手逮住一頭犯法毛驢,啃嚼樹皮,罪該當斬,立即執行!從今后若再有驢馬牛羊損毀樹木,牲畜與其主人與此驢同罪,砍伐樹木者罪加一等,勿謂言之不預!

毛驢旁邊,已站著幾個殺氣騰騰的刀斧手,大刀明晃耀眼,毛驢本能地覺得性命難保,便從鼻子裡發出“嗚昂——嗚昂”悲哀的長鳴,驚恐萬狀。

“開斬!”隨著宣判官一聲令下,劊子手手起刀落,驢頭血淋淋地滾落地面。驢身立即倒下。左宗棠斬驢護樹,傳為佳話。老百姓從此都對樹木不敢碰損,更不敢砍伐。

作者簡介

陳明福,1937年8月生,浙江寧波人。原海軍大連政治學院專業技術四級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遼寧傳記文學學會理事,大連市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陳明福與《晚清名將左宗棠全傳》責編、現軍科出版社總編輯張大禾在頒獎典禮上合影

已出版專著、作品36部,逾1200萬字,還有多部待出。已出版的有《“重慶”艦舉義紀實》《海疆英魂》等四部中華名艦系列,《杞憂集》等三本雜文,《朱可夫兵法》等兩部軍事謀略論著,《古今海戰》等七本海洋科普讀物,《古今海戰》獲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滄桑旅順口》等五部紀實文學,《晚清名將左宗棠全傳》《蘇東坡大傳》等六部人物傳記。2013年6月,《晚清名將左宗棠全傳》獲五年一評的第四屆中國優秀傳記文學作品獎。頒獎詞曰:“古稀之年的陳明福,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充沛的激情,歷時六載,尋著晚清名將、中興名臣左宗棠的足跡遍訪關內塞外、天山南北、萬裡海疆,查閱搜集了數千萬字的史料和不少趣聞軼事。作品氣勢恢弘,文筆流暢,敘事生動,成功塑造了左宗棠鮮明的人物性格,展現了這位民族英雄傳奇的人生歷程,填補了百余年來在左宗棠傳記寫作中的缺憾和不足,並對有關左宗棠的種種爭議,亦力求給予客觀公允的評價。”2012年被評選為大連市文藝界“十位有影響的人物”。2018年8月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了徐錦庚著的40萬字長篇報告文學《大器晚成》,《人民日報》9月7日副刊發表《以沉雄之筆寫崢嶸歲月》1700字的評論文章,《浙江日報》也發了張宏圖的評論。《現代金報》發表張登貴《一部書,兩個人》的評述,《寧波日報》《衢州日報》等轉載。結語是:中國,太需要這樣有品格的知識分子了!

來源:東岳客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劉家義在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調研
  劉家義在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調研時強調 滿腔熱忱為退役軍人服務 努力推動退役軍人工作再上新台階 8月25日下午,省委書記劉家義來到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調研並召開座談會。他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退役軍人工作,努力推動我省退役軍人工作再上新台階。…
劉家義在菏澤調研黃河灘區遷建工作
  劉家義在菏澤調研黃河灘區遷建工作時強調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確保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8月23日至24日,省委書記劉家義來到菏澤市,就黃河灘區遷建和灘區產業發展進行調研。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抓好灘區遷建后續工作,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山東省生態環境委員會召開會議
  省生態環境委員會召開會議 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台階 8月22日下午,山東省生態環境委員會召開第三次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聽取有關情況匯報,審議有關文件,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省委書記、省生態環境委員會主任劉家義主持會議並講話,李干杰、王書堅、劉強、曾贊榮和委員會委員出席。…
山東舉辦“對話商協會·齊魯之約”活動
  人民網濟南8月20日電(談媛)20日上午,山東省委省政府舉辦“對話商協會·齊魯之約”活動,以新格局、新機遇、新發展為主題,與廣大商協會成員雲端相見,商談合作,共謀發展。 此次活動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在濟南設主會場,山東16市和山東省政府駐北京辦事處設分會場。…
山東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進行集體學習
  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進行集體學習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更好踐行初心使命 8月20日下午,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進行集體學習,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主題,聯系思想和工作實際進行交流討論。 省委書記劉家義主持學習並講話,李干杰、付志方和中心組成員等參加學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