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惠民:燈籠“扎”出幸福年

【查看原圖】
一位小朋友在高興的打著燈籠。王軍 攝
一位小朋友在高興的打著燈籠。王軍 攝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1年02月26日09:01

人民網惠民2月26日電 裁好的蘆葦順著鐵鉈尖往下一按,順槽分出六股葦篾,葦篾上下翻轉跳躍,不長時間,如傘狀散開的葦篾便形成一個圓柱形框架,一張紅“喜”字的透明玻璃紙一卷一纏,兩頭再用桃紅色彩紙一包,一個喜氣洋洋的燈籠就做好了。

連日來,山東省惠民縣何坊街道張大官村村民張洪斌和老伴兒正忙的熱火朝天,他們在扎燈籠,院子裡的鐵絲繩上挂滿了燈籠架子,30多平方米的房間裡擺滿了紅綠相間,充滿喜慶紅的燈籠。

當地風俗,小孩子元宵節打燈籠寓意長命百歲。山東省惠民縣何坊街道葦編燈籠可以追溯到明朝宣德年間,和別的地方圓滾滾的燈籠不同,何坊葦編燈籠更像一個玉米棒,長長的,描有文字和花草動物的玻璃紙外罩蒙在外面,兩頭用紅色光紙糊好,喜慶、吉祥。

張洪斌14歲開始學扎燈籠,已經編了50余年了,是當地“手扎燈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還被山東省文化廳評為“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人才”。

進入農歷十月份,他就開始為做手扎燈籠做准備,先去村邊蘆葦塘收割蘆葦,回到家后,把“像筷子般粗壯結實”的蘆葦一根根挑揀出來,去掉葦葉,晾干,然后再經過破蔑、浸泡、起底、編織、整形、裁紙、畫圖、糊紙等1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燈籠最為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燈籠透明玻璃紙上的圖案,張洪斌在繼承父親畫花草的基礎上,也注意“趕形勢”,添加了新的圖案、文字,在充滿喜氣的同時,也更具時代感。

往年,過了初十,張洪斌就挑著燈籠擔子一個集一個廟會地趕。如今,燈籠都通過網絡銷售了。隨著喜歡純手工制品的人多起來,張洪斌家的營生也煥發生機。從進入臘月到正月十五,單單這45天時間裡就能銷售3000多個,掙1萬多元。不僅是張洪斌家,整個張大官村,周圍的東小吳等六七個村庄扎燈籠的村民已經達到100多戶,平均每戶收入兩萬多元。

喜慶之余,張洪斌坦言,自己老了,又沒有畫畫基礎,想再畫一些復雜人物圖案,學了幾次也沒有學會。

“希望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把燈籠圖案設計的更加生動形象,保護、傳承這門手藝。”張洪斌說。(張代生 王軍)

分享到: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