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东频道>>本网特别关注

行进中国丨济南:城市“边角地”,家边新风景

人民网“行进中国”山东调研采访团
2025年11月26日10:16 |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小字号

初冬清晨,山东济南燕山立交桥下,67岁的杨丽华和球友们正挥舞球拍,柔力球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

“以前这里尽是灰尘和噪音,谁能想到现在成了健身宝地。”杨大妈擦着额头的细汗笑道,“现在我们这帮老姐妹,天天都盼着来这儿活动。”

这片曾经的“城市边角料”,如今已焕然新生——浅绿色的桥体与暖黄色的桥柱在晨光中交相辉映,取代了往日的灰暗色调。

燕山立交低线公园。高原摄

燕山立交低线公园。高原摄

“面对桥下光照不足、土壤贫瘠等难题,我们采取了‘顺势而为’的生态策略。”济南市历下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亮介绍,中心在保留原有长势良好树木的基础上,营造疏林草地景观,选种爬藤类植物,通过立体绿化,让桥下空间在视觉上更显通透,并焕发出新的生态活力。

更让居民们称道的是公园的“全龄友好”设计——巧妙利用桥柱划分出的多个主题单元,让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各得其所:西侧的门球场里,老人们挥杆自如;东边的滑板场和篮球场上,年轻人尽情驰骋;中间的绿道上,带孩子散步的家长络绎不绝。

除了运动功能,这里还融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桥体上绘制的趵突泉、解放阁等泉城地标涂鸦,24小时开放的城市书屋,以及不时举办文化活动的小广场,让运动的活力与人文的静雅在此完美交融。

燕山立交低线公园的蜕变,是济南持续推进城市空间更新的生动缩影。从“拆围透绿”到“见缝插绿”,看似细微的改变,正让“公园20分钟效应”在济南落地生根。

近年来,济南市围绕“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持续打造“百姓园林、家边公园”,逐步构建起布局均衡、功能完善、品质优良的全域公园体系。截至2025年底,全市500平方米以上公园总数已达1324处,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让“泉城”风貌更加彰显。

午后三点半,济南市高新区汉峪玉兰公园的树荫下,几位家长正闲话家常。不远处,放学的孩子们欢快的身影陆续出现在公园小径上。“接孩子不再是‘苦差事’,”正在等候的李女士说,“在这里等待,就像每天多了半小时的休闲时光。”

济南市高新区汉峪玉兰公园。宋希英摄

济南市高新区汉峪玉兰公园。宋希英摄

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副局长苏先春表示:“我们特别注重满足‘一老一小’的需求。2021年以来,已在校园周边建成46处配备等候区、卫生间的‘三件套’游园。”与此同时,全市还打造了70处儿童友好公园,以及一批以“纺织”“昆虫”“钢铁”等为主题的文化公园。

更多的精彩转变正在泉城上演:槐荫区经十路防护绿地变身汽车主题公园;济钢厂区通过生态修复,实现了从工业遗址到中央森林公园的华丽转身……从闲置地块到活力空间,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利用,济南正用一个个精心打造的“家边公园”,编织着城市的绿色脉络。

济南市历下区儿童友好公园。赵松摄

济南市历下区儿童友好公园。赵松摄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千古诗意,为济南建设公园城市描绘了底色。采用小规模、低干扰、可持续的“绣花”功夫,济南正把绿色绣进市民的日常生活。

如今,这座城市正深入挖掘“山泉湖河城”的独特禀赋,通过推动公园从“景观营造”向“场景营造”转变,以“公园+”注入多元活力。

一幅人、城、境和谐共生的崭新画卷,正以盎然绿意,为泉城绘就宜居宜业的点睛之笔。(乔姝)

点击进入专题

点击进入专题

(责编:公雪、邢曼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