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展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5)| 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省域篇章。全省各地积极行动,开展创新示范,打造美丽建设实践样板。现向社会充分展示各地美丽建设成果,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的生动局面。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共享美丽山东,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章: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模式
建设“智慧大脑”赋能美丽青岛建设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探索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指挥系统和综合指挥中心,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智慧大脑”,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局”的完整生态环境指挥体系,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精准性。该成果入选2024年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典型应用案例。
创新数据处理模式,实现资源整合共享
加强数据摸排,摸清生态环境资源“家底”。为解决“数据孤岛”和“数据烟囱”问题,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细化资源分类,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统一的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收集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环境执法等15大类近2亿条数据,为精细化环境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
深挖数据价值,构建高效数据处理系统。构建一体化生态环境综合指挥系统,促进数据资源的互通互联和高效利用。目前,通过数据中心调用生态环境部排污许可信息3000余条;省生态环境厅移动源监管数据8000余条;青岛市大气环境数据3000万余条、出租车走航数据8500万余条,建设项目审批数据8.7万余条,实现了生态环境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共享化。
整合现有系统,发挥数字治理共享优势。以污染源为主线,对各类业务应用数据加以关联整合。例如生态环境执法一体化系统通过数据中心调用用电系统、自动监控、固废危废等系统所需数据,实现环境污染问题及时、精准、科学、有效管控;基层分局打造“企业环保码”监管平台,充分运用市局数据资源中心相关资源,采集子业务数据,为科学分级管控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创新数据监管模式,实现综合调度处置
以监控提效落实数字监管。生态环境综合指挥中心集成18个业务系统,搭建14个专题场景,汇总70余类近2亿条数据,完成了从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应用、数据分析到可视化展示的全过程建设和管理,做到“天空地一体、全天候感知”,形成了“一屏统管”数字化监管模式。平台通过整合排污许可、在线、危废、建设项目等数据,形成执法数据仓,现已建成3.3万余家污染源全生命周期档案,并按“双随机一公开”、差异化监管要求,对监管对象实行标签化管理。
以精准预警研判即时信息。以执法数据仓为基础,结合大数据AI分析、卫星遥感反演等技术,针对在线监测弄虚作假、危废非法倾倒处置等违法行为,建成多维度预警研判中心。截至目前,已先后统筹调度各类整改信息2000余条,精准推送高值点问题300余个,排查潜在风险源3000余处。
以闭环管理提效联动处置。健全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测监管执法与监测监控联动等机制,形成“任务生成派发—任务分级处置—任务协调督办—任务记录归档”的管理闭环,实现“线上精准研判、线下高效处置”的联动。在重点时段空气质量保障、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数据应用模式,实现治理能力提级
深入推进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以应用为导向,一方面打造非现场监管执法模型,系统对接全市500余家在线监控企业、148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站的在线监测数据。目前已将5000余家企业纳入非现场监管。另一方面,创新开放“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系统公众端,实现项目环评网上“预研判”,提高环评审批效率。
深入推进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人一档”数据资源库,制作涵盖执法人员学历背景、擅长领域等基本信息和历史执法情况在内的完整人员画像。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打造日常办公数字化转型新形态,建设一体化高效协同办公平台,提升行政运行效能。
深入推进数字化网络安全建设。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要求,构建全方位、多层级、一体化的安全防护体系,健全动态监控、主动防御、协同响应的安全感知防护平台,提高数据访问、流向控制、数据溯源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管控能力,筑牢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安全防线。
来源: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