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东频道>>长波短讯

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济南市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基层治理格局

2025年09月29日09:34 |
小字号

济南市委社会工作部始终锚定“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群众路线这一“传家宝”转化为推动社会工作的“金钥匙”,以多维联动激活力,以创新突破提质效,让服务根系深植于民,让治理成果共享于民。

践行人民至上

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基层治理的落脚点放在群众的需求点上,是凝聚群众的关键。济南市正是通过将群众的“问题清单”精准转化为“需求清单”,用共情式服务回应民生诉求,让治理措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落到实处。

历下区甸柳街道的“停车难”困境,曾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早晚高峰小区周边道路拥堵不堪,家长送孩子上学常因找不到车位延误,雨天更是苦不堪言。

为此,街道创新搭建“居民提需求、企业伸援手、街道搭平台”的治理框架,主动对接辖区和瑞广场,推出600余个“潮汐车位”。“以前下雨天送孩子,堵在路上急得直冒汗,现在停进潮汐车位,走几十米就到学校门口,心里踏实多了!”居民王敏感慨道。

当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时,换来的不仅是问题的化解,更是群众对治理工作的真心认可。

平阴县“桑榆拉呱”工作室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

平阴县“桑榆拉呱”工作室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

平阴县同样将群众需求放在首位,以“红色物业”为核心抓手,针对三类小区精准施策。面对66个老旧小区,榆山街道组建国企性质的和美物业公司,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融入社区治理,用“维修清单进度牌”和“红橙黄”攻坚小组响应诉求,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物业费缴费率升至77%。

针对商品房小区高服务需求,榆山街道“三票当家”评价物业,锦水街道建设四方联席平台、设立“红色物业专班”,成功化解137件民生问题,切实满足了商品房小区居民对高品质服务的需求。在安置小区治理中,山头村组建村民自治物业,锦源社区设“三方共管账户”,龙盛嘉园推“信托制”服务,物业费收缴率达90%,充分尊重了安置小区居民的意愿,让居民在基层治理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这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准服务群众的模式,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

倾听民生诉求

让群众声音驱动治理升级

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始终是群众的急难愁盼。济南市以“共商共谋”为切入点,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居民参与机制,让居民在公共空间议事、于数字渠道发声,实现民意及时捕捉、诉求高效解决,让“干部想做的”与“群众想要的”同频共振。

在济南的社区与乡村,各类接地气的议事平台成为链接群众的“主阵地”。历下区盛福百合社区以“阳光百合”全维公开为核心,推行事前通知公开—事中协商议事—事后监督反馈三级公开联动机制,将32处微型公示栏转型为“百合信息港”,创新构建居民自治新生态。平阴县玫瑰镇打造“茶馆议事”“协商小院”“葡下议事点” 等特色场所,2025年以来,共开展微议事49次,中协商12次,大评议6次,矛盾调解成功率达100%;天桥区则建立了议事协商监督线上平台,充分利用活力天桥、村民微信群、村务公开系统、线上会议平台等形式,及时发布重要事项并收集反馈意见,变“定期说事”为“随时说事”。

新就业群体也化身“流动哨兵”,参与基层议事。针对新就业群体,济南市构建“市直部门与平台企业、区县与运力合作商、街道社区与网点站点”三级联动体系,推动1057个社区建立由党组织牵头,公安、物业、商户、网点负责人等多方参与的协调议事平台,完善“问题收集—议事协商—跟踪督办—效果评价”闭环机制。网约车司机希望有休息站点,社区就打造“红蜂加油站”;外卖员反映部分路段取餐不便,街道就协调优化临时停靠点。

“以前觉得自己是‘外人’,现在有了议事权,提的建议能落地,感觉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一位外卖骑手的话,道出了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

德邻花园建成后,居民“园主”为小学生们进行科普活动

德邻花园建成后,居民“园主”为小学生们进行科普活动

济南的数字社会建设同样为群众搭建了参与治理的平台。济南市开发AI社工“泉小智”接入460个社区,将群众诉求平均响应时间压缩至20分钟,推动治理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历城区“历接历办”民生服务平台运行一年半来,累计处置各类民生事件134万件,辖区信访量连续三年下降。“指尖上的治理”打破时空限制,构建起“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的快速响应闭环,成为缓解基层矛盾的“减压阀”和服务群众的“加速器”。

这种广泛收集民意、听取民声的治理模式,让基层治理真正深入到了基层和服务对象之中。

凝聚多元力量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基层治理的活力,源于群众的广泛参与。济南市以“共建共管”为导向,通过搭建多元参与平台,整合党员、新兴群体及居民力量,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构建“人人有技能、事事有人管”的自治生态。

为进一步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推动力量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济南市开展“左邻右社”泉城社区欢乐荟活动,15个区县(功能区)围绕“邻聚力・零距离——共筑泉城活力社区”主题,组织亲子互动、邻里厨艺赛、社区才艺展等活动,吸引数万群众走出家门参与社区事务;今年启动的2025 泉城“活力社区建设年”中,涌现出200多个社区主理人项目,“社区能人”主动牵头组织文化活动、参与环境整治,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历城区城市之光社区的实践尤为典型。社区以“创新场景规划”破题,构建“1+3+5”联动架构(1个党组织牵头,3类社会组织协同,5支志愿者队伍支撑),聚焦“一老一小” 服务、社区便民设施等民生痛点,引入高校团队优化方案,320名志愿者全程参与。依托“向日葵亲子小屋”“生活驿站”“社区会客厅”等平台累计开展活动 60 余场,服务超1.8万人次。社区还创新“三反哺”机制,设立“HUI 基金”,形成“空间运—公益绑定—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让居民从“受益者”变为“共建者”。

魏家庄街道“魏新蜂”志愿服务队

魏家庄街道“魏新蜂”志愿服务队

而历城区港沟街道景和山庄社区的“规心睦里”工作室,作为山东省首个由青年大学生主导的社区治理平台,“主角”也始终是居民。团队设计井盖涂鸦活动时,原本只是想美化环境,没想到居民热情高涨,最终30 余个井盖变成了“艺术作品”;“绿意绘心” 植树活动中,居民自发认领树苗,如今社区绿地成活率达95%。“以前社区活动没人参与,现在大家主动出主意、动手干,满意度从不足50% 跃升至95%。”社区工作人员说。

除此之外,市中区杆石桥街道春元里社区成立“金牌管家”服务团队,以“党建+管家”服务模式赋能基层治理从“单一自治”向“多元共治”转变。通过建立“总管家—网格管家—共享管家”四级架构,汇聚社区、各职能部门、物业、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等多元力量,更高效、更便捷的解决居民“关键小事”。

这种以平台聚合力、以机制促行动的模式,引导群众从“站着看”变为“跟着干”,让治理的“源头活水”充分涌流,让共建共享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汇聚群众智慧,以创新实践破解治理难题

群众中蕴藏着丰富智慧与无限创造力。面对邻里纠纷、环境整治、民生诉求等复杂问题,济南市坚持聚智于民、激发群众智慧,让治理难题在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找到最优解。

微改造项目激发了群众的治理智慧。槐荫区德裕家园第一社区的“德邻花园”,曾是杂物堆积的“矛盾死角”,投诉不断。社区党委没有简单“清理了事”,而是搭建“邻里议事会”,邀请居民、党员、律师、规划师围坐在一起开“诸葛亮会”。“花园叫什么名字?”“要不要建休闲座椅?”“植物选本土的还是外来的?”每一个问题都充分讨论,最终形成的《德邻花园共建共管协议》。如今,花园里种着居民认领的月季、海棠,休闲座椅上常有老人聊天,昔日的“纠纷点”变成了“幸福点”。

志愿服务也是济南“聚智于民”的重要载体。今年3 月,济南启动“爱满泉城・十百千志愿服务行动”,构建“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志愿服务网络,12个区县志愿服务联合会牵线搭桥,161个街道联盟精准对接需求,1057个社区组织扎根群众,185万注册志愿者、2万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如同毛细血管,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国网山东电力 “彩虹服务队”25年来用“一键直联”守护了上万名老人,老人“按下9号键”就能享受上门修电服务;章丘区“百脉银龄”调解团用“六尺巷”的故事,化解多起邻里水表池之争;名辉豪庭社区的“妈妈唠嗑团”独创“情绪降温—需求挖掘—方案共创”三步调解法,将96%的纠纷在社区内部化解;市中区魏家庄街道“魏新蜂”志愿服务队,由快递员、外卖员组成“移动网格员”,可将问题线索直接报送到街道指挥中心,构建“发现-上报-处置-反馈”闭环管理机制,累计上报有效信息300余条,结案率94%,平均处置时间较传统渠道缩短60%…… 这些来自群众的“微光”,汇聚成济南基层治理的“璀璨星河”。

历下区“清泉润心”志愿服务队就曾帮助高先生走出困境。2011年从烟台定居历下的高先生,因开发商未开具发票导致写字间无法变卖,叠加其他客观原因而陷入经济困境,患上重度抑郁。今年9月,其父母向区综治中心求助后,“清泉润心”团队第一时间介入,心理咨询师每周上门疏导,志愿者协调税务部门、开发商,解决了房产变卖的燃眉之急。如今,高先生主动申请加入志愿服务队,“是大家帮我走出了低谷,我也要用自己的经历帮助更多人。”

这种以群众智慧为核心的治理模式,既破解了当下的治理难题,更激活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基层治理的创新者、推动者。

济南市的基层治理实践,始终以群众路线为“根”与“魂”,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理念贯穿全过程。未来,济南市将继续深扎群众沃土,不断完善群众参与机制、优化精准服务模式,构建多元共治的“大合唱”,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更富效率,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更多实践路径。(杜春娜)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责编:刘颖婕、邢曼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