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东频道>>专题>>山东环境

典型案例展播: 推进“美丽系列”建设(3)

2025年08月13日11:04 |
小字号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省域篇章。全省各地积极行动,开展创新示范,打造美丽建设实践样板。现向社会充分展示各地美丽建设成果,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的生动局面。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共享美丽山东,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彩虹湖新生:济南高新东区开创城市更新与生态治理融合新模式

彩虹湖—杨家河一体化改造项目位于高新东区孙村片区,占地约600亩,总投资约8亿元,2023年5月启动实施。其前身为孙村片区城市郊野公园,生态本底优良,但存在水质恶化、地灾隐患、功能缺失等问题。在高新区“三次创业”背景下,济南市高新区依托自然生态底盘提出1348空间发展结构,打造了“公园里的科技城市”,项目包含配套设施建设、水质提升、地灾治理、景观改造等内容,开创了城市更新与生态治理融合新模式。

一、超前布局,打造生态改造新范本

一是理念先行,规划引领。高新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围绕“见山、揽湖、拥河”的公园城市理念,提前谋划彩虹湖—杨家河一体化改造项目,构建“一脉(杨家河水脉)一核(彩虹湖绿芯)多廊”的生态共同体。

二是精准定位,问题导向。在项目启动前,深入分析彩虹湖公园存在设施老旧、水质恶化、地灾隐患等问题,结合杨家河河道淤积、驳岸失修、植被管护缺失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造策略,确保改造工程有的放矢。

三是明确目标,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后,建立了三级目标管理体系,科学制定“总体目标—年度节点—季度任务”推进计划,保障了工程稳步推进。

二、系统推进,构建生态修复工程体系

一是地灾隐患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针对彩虹湖历史采空区塌陷隐患,实施地下注浆加固与地表生态修复一体化治理,消除地灾风险面积3.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覆盖率至95%。通过扩挖清淤、边坡整治及污染底泥清除,提升杨家河河道行洪能力,实现安全性与生态性双赢。

二是水质提升与水体自净能力强化并行。清除杨家河污染底泥,整治河槽边坡,连通彩虹湖构建活水循环系统;采用“控源截污+生态再造”技术,构建“水下森林”清水型生态系统,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地表Ⅳ类。建设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动态追踪12项指标,保障长效治理。

三是生物多样性系统重塑与生态样板打造。保留公园原生植被群落,新增乡土植物60余种,打造湿地、湖泊、林带等多维景观体系,生物多样性提升40%,年固碳量达2000吨,形成“城园共生”的生态样板。

三、创新融合,实现城绿融合场景多维开发

一是全域智慧场景构建,提升运营效能。建设智慧人才服务和智慧哨兵管理两大系统,引入车路协同、智慧物联运动场等数字技术,实现园区设施全场景可视化管理与数据联动。结合智慧运动设施、无人售卖和环境监测哨兵等终端服务设施打造数字化云服务体系,降低园区管理成本,实现生态保护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

二是特色文化场景营造,促进空间开放融合。通过“U型空间一体化”设计模式,整合市政道路、滨河绿带及周边山水肌理,打造超级公园绿廊示范样板。保留滨河垂柳、设计生态文化长卷和城市阳台,借助艺术铺装、景观小品等诠释本土文化,营造沉浸式文化场景。

三是全龄共享空间打造,激发无界活力。拆除物理围栏打造开放公园,贯通滨河跑步道并设置多巴胺智慧运动场,为青年提供智能健身服务。完成适儿化改造,拓展儿童活动空间,结合智慧导览、互动装置增强教育性与安全性。利用拥水经济带,植入24H图书馆、滨水商业盒子等业态,形成“超级春晖City Walk”微度假目的地,激活夜间经济。

四是人才生态圈构建,驱动产城协同创新。融合生态、科技、人才服务等要素,结合人才学院、人才展示中心等五大核心建筑,打造人才生态圈,为各类人才提供成长、交流和展示机会,助力本地人才生态繁荣发展。

四、示范引领,提供城市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一是模式创新,双轮驱动。以“高标准建设+智能化管理”双轮驱动,将原封闭式公园升级为“生态+科创+人才”融合的开放式科创公园,将传统滨水空间升级为“公园式商业走廊”,为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文旅+智慧”的综合解决方案。

二是持续完善,深化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深化“策划—设计—运营”一体化机制,引入高科技企业与文化活动,提升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以“生态筑基、智慧赋能、多元共建”模式推动产城融合,为美丽山东建设提供“城景共生、绿色低碳”的示范样板。

来源:山东环境

(责编:贾晓宇、邢曼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