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融合之力 铸应用创新之才
——潍坊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创新构建数学与统计学双学科协同育人体系

潍坊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立足国家大数据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深入探索数学与统计学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创新构建“数统融合·四链贯通”协同育人体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学科协同育人新模式。
理念创新: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学院突破传统学科壁垒,提出“基础共融、能力递进、创新协同”的育人理念。学院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理论优势与统计学科的应用特色,构建了知识融合、数据分析、应用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院对两大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系统重构,形成了由基础理论、应用能力、算法设计、前沿拓展组成的四大课程群,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模式创新:打造四链贯通新体系
学院创新性地构建了“知识链-能力链-应用链-保障链”四链贯通协同育人体系,实现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有机统一。在知识链构建方面,学院打破传统课程壁垒,通过“数学理论+统计应用”的课程重构,形成了“理论推导-实证验证”的教学闭环。数学类课程融入统计案例分析,统计类课程强化数学原理阐释,实现了两大学科知识的深度融通。能力链建设突出阶梯式培养特色:低年级重点夯实数理统计基础;中年级实施“数学建模-统计验证-算法实现”三级能力训练;高年级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全流程实战。应用链以学科竞赛培养创新思维,以科研课题训练研究方法,以产教融合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实现了从问题建模到解决方案的全过程创新能力培养。保障链建设方面,学院成立了协同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双学科融合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了涵盖教学过程与育人成效的双维度评价体系,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实践突破:四维融合激活育人动能
在具体实践中,学院打出“师资融合、平台融合、课程融合、基地融合”组合拳。
师资融合,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实施“双导师制”。
平台融合,整合数学建模实验室与统计建模重点实验室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平台与跨学科案例库,支持教师动态调配资源。
课程融合,构建递进式能力知识体系,开发融合型课程,建立“基础理论→算法设计→前沿应用”课程链条。
基地融合,联通校内基地的基础技能培训功能和政行企校外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建立涵盖“知识融合、数据分析、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实训空间。
育人成效:多维成果彰显改革价值
这种创新模式产生了显著的“乘数效应”。
人才培养提质,数学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和节能减排社会实践等统计学相关赛事中获奖数量持续攀升,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统计学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中获奖率显著提高,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80余项。两学科学生通过跨学科组队模式,累计斩获数学建模与统计建模竞赛省级以上奖项60余项,联合开展的“潍坊社情民意调查”实践项目,累计完成社会调研数据采集6000人次。
学科建设突破,建立了“特色专业引领、学科平台支撑、交叉融合创新”的学科发展格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山东省一流专业并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应用统计学专业积极与市统计局合作,共建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获批市统计建模与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两学科联合共建数据计算及应用专业,开展“数学优化与数据分析、矩阵理论与人工智能、运筹学与经济决策”等学科前沿交叉领域研究,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课题45项,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等各类奖项15项。
服务地方增效,与潍坊市金控集团等企业共建25家实践基地,校企联合申报省部级等各类课题64项,横向课题经费累计2900余万元。为地方培养基础教育骨干教师300余人,输送数据科学、应用统计人才500余人,有效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潍坊学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