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东频道>>山东各地

小产业“点石成金”,绘就乡村振兴“大名片”

2025年08月06日09:32 |
小字号

今年以来,潍坊市峡山区郑公街道积极破解产业基础和集体经济薄弱难题,向脚下的土地要潜力,向沉睡的资源要活力。精准把脉各村禀赋,以“结对帮扶”聚合力,以“特色品牌”闯市场,以“创新路径”拓空间,让昔日不起眼的小产业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带动集体增收、助力农文旅融合的“靓丽名片”。

走进郑公街道北甲庄村的老村委,院子里迎面就扑来阵阵诱人的香味。四位村民正围着鏊子摊煎饼,他们娴熟的手法下,一张张金黄酥脆的古早味粗粮煎饼新鲜出炉。“我们早晨五六点钟就下手,他们订出去给我们钱,合作社就给我们分红。我觉得还很开心很高兴,挺愿意干这活,反正现在这个年纪也干不了体力活,不如多干点活增加一点收入。” 北甲庄村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高作云说道。

除了接受预订,也有不少村民慕名前来购买,“孩子才来家,我去买点给他尝尝,现在的小孩他们都没怎么吃过刚做出来的煎饼,他们吃了都说好吃。” 北甲庄村村民冷传欣说道。这款精选优质杂粮、传承古法慢烙,带着乡愁记忆的煎饼,为北甲庄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铺就了一条增收新路子。“下一步,街道又在帮我们搞电商这一块,收益还是很可观的。”北甲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林说。

此时,在两公里外的陈家山甫村养殖棚里,“咕咕” 声此起彼伏。这正是今年村里引入的肉鸽繁育特色小产业。“现在鸽子的存栏量已经达到2000 只左右,能出栏接近 1000 只。现在这个价格是 17.5 到20 元之间,价格还是可以的,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陈家山甫村党支部书记陈联刚向记者介绍。为了让小产业稳得住、能盈利,村党支部领办的甫升经济合作社还摸索出了一套“分散养殖+集中孵化”的内循环发展模式,使项目扩展更具经济效益。

紧靠峡山水库的徐家庄村,这两年种蒲公英成了村民们追捧的新选择。不论是村委院子里的边角地,还是村里曾经闲置的零散地块,如今都被盎然的绿意填满,这里面藏着村民们增收希望。

“一亩地纯收入就在那个 5000 左右,经济效益还是比较高的,村民啊也比较认识这个东西。现在村里发展到30亩的规模了。现在我们扣了4个大棚。扣棚之后,就能提前上市,它的价格能比晚上市的要高2到3块钱左右,明年正月里就可以见钱了。” 徐家庄村村民李先生开心地分享着种蒲公英的收益。

今年以来,郑公街道紧盯各村的老手艺、老地块、老资源,让这些“土东西” 有了新身价。如今,这里实现了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色,户户有活干。这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模样。

“项目虽然小,但能点石成金。我们鼓励各个村庄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项目,街道上再提供帮扶助力。这种上下联动的发展模式,既能发挥村庄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也使得村庄在项目发展中少走弯路,我们街道的帮扶也能更精准地落到实处。” 郑公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任东哲表示。

从闲置棚舍里的鸽群欢鸣,到煎饼鏊子上的氤氲麦香,再到田野里蒲公英的勃勃生机,郑公街道以“一村一策”的精准滴灌,盘活资源、链接市场、赋能品牌,让一个个“小而美”“特而优”的产业项目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这不仅是集体经济的“增收密码”,更是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昔日薄弱的产业基础,正被这些充满活力的“小产业”点石成金,共同编织成郑公街道乡村振兴路上的一张张闪亮名片,照亮了乡村发展的新图景。(韩钦 岳庆雨)

来源:峡山发布

(责编:刘颖婕、邢曼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