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上的“山东课”

“三载高原客,学岭伴耘锄。”
作为山东省第5批“组团式”援青教育人才、第12批柔性援青教师团队的一员,刘兴旺在归途中写下这句诗,作别三年的援青时光。
三年间,山东共选派206人次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赴青海进行新一轮支教,覆盖51所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累计授课超7万课时,带动海北本地教师近万人次参与教研。
山东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15年来,始终将教育作为援建的重点领域。7月10日至11日,山东省委书记林武率学习考察团赴青海考察对接工作,实地调研援建成果。鲁青双方表示,将在教育、医疗、生态等领域持续深化协作,推动对口支援迈上新台阶。
“我喜欢上学”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上学吗?”
“喜欢!”面对提问,海北州刚察县藏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喊道。
“我喜欢画画,还有手工课!”
“我喜欢老师,他们会给我奖励,买糖吃!”
教师白海平用手机录下这温馨一幕。“‘班级表征册’也是我们从聊城学来的。”她解释,通过记录孩子们在绘画、手工等学校活动中的表现,老师可以分析不同阶段的成长特征,因材施教。
刚察县藏城幼儿园水培区一角。人民网 庄润泽摄
在室内活动的乐酷区,孩子们或玩球嬉戏,或随音乐跳舞,教学氛围轻松而有序;走廊一侧,五个孩子围着一架四层绿植架,兴奋地比对着哪棵苗又长高了些。
园长曹正龙介绍:“这是我们2024年4月参观聊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后设立的水培区。孩子们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记录变化、参与照料,不仅锻炼动手能力,还培养观察力。”
藏城幼儿园室内活动乐酷区。 人民网 庄润泽摄
藏城幼儿园由山东聊城市全资援建,于2023年9月正式启用,共新增284个学位,2600平方米硬化场地、1200平方米塑胶跑道、200平方米生活体验区等设施同步配套,彻底缓解了刚察县学生多、学位少、条件差的问题。
而这,只是山东援青教育帮扶的一个缩影。
“教育援青,不仅是建一所校,还要兴一片地。”山东援青任海北州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的魏伟表示, 自2022年7月起,山东教育援青团队在海北州共援建3所幼儿园,并推动162所幼儿园与山东学校结对帮扶,校际交流达560余次,参与教师累计超过6000人次。
曹正龙感慨,自从搬进新校园,孩子们更活泼了。一句“我喜欢上学”,已是他们日常的心声。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被听见”
从学前到中学,援青教师们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了一颗“有人懂我”的种子。
“从来没人问我怎么想”是田爱萍在祁连县民族中学听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作为第12批柔性援青人才,她于2024年8月到民族中学担任语文与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同时主持海北州鲁青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开设当地首门“心课”。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被听见,是心理教育最重要的起点。”田爱萍语气低缓却坚定。
田爱萍(右)在为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祁连县民族中学供图
面对来自多民族、跨家庭背景的数百名学生,田爱萍发现,部分学生因长期缺乏家庭陪伴、成长环境封闭,面对学习压力与青春期困惑时,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困扰,个别学生还出现用极端方式来释放压力的情况。
为此,她开设一系列心理课程: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家校沟通,帮助学生正确识别情绪、建立自我认知、改善同伴关系。有时,她只是静静倾听一个学生说完一整节课的烦恼——那些话平时没人听,也没人问。
心声,不止田爱萍来听,也不止课上来听。
每逢周末,祁连县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志愿服务岗”准时开放,由援青教师轮流值守,为全县各校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学习指导与情绪支持。
截至目前,服务人次已超800,覆盖多个学段与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让“被理解”不只停留在校园,使每个祁连少年都能上好这门“心课”。
心理教育并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作,但每一位孩子认真倾听的眼神,每一个情绪松动的瞬间,都证明着祁连县的援青教师们不只是“来了”,更留下了理念、方法与信任。
“老师,你们不送我们进考场了吗?”
援青,不止为讲课而来,更是为高原孩子点亮认知世界的灯。
门源县浩门镇(鲁青)高中自建成以来,本科上线率和重点本科上线率均居全州第一,是 “全海北州最好的高中”。
这一切,始于那些选择“留下来”的决定。
“老师,你们不送我们进考场了吗?”
两年前,面对学生们朴素真挚的提问,7名援青教师久久沉默。当晚一张张坚定的申请提交,原本即将结束的支教计划就此延长——他们选择留下,陪伴2025届学子走完三年高中征程。
三年来,援青教师们把生涯规划课程从山东带进高原——从选科走班的指导,到专业认知、兴趣匹配的辅导,课程覆盖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让学生们在“为什么学、将来做什么”上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此外,学校还与鲁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建立协作,由研究生、本科生实习生定期开设生涯教育讲座和交流课,帮助学生们不再羞于谈未来、不再迷茫于出路。
“我想到山东看看,想去济南大学读金融学。”
“我要考中国政法大学,我有信心!”
…………
如今,学生们敢想,也敢拼。奥赛场上,88人获一等奖,40余人获二三等奖;科技课堂里,学生们积极学习编程、无人机、避障自行车等创新课程;课余时间,36个校本社团接连设立,舞蹈、合唱、足球、音乐……兴趣不再因“没有”而被掩埋。
过去难以企及的赛道,现在高原孩子也能自信起跑。
援青教师正在向学生们讲授无人机知识。人民网 庄润泽摄
“未来课”,也讲给家长听。
“我们走过八个乡、四个镇,最远一次驱车往返300多公里,只为劝回一个快辍学的藏族孩子。”刘兴旺回忆,老师们带着成绩单、规划图,穿越牧区,翻越山口,最终在森林公园的临时工棚里找到了学生的父母。耐心劝说后,这名学生最终回到课堂,如今成绩稳定在班级前列。这段经历,也成了他“域外西行客”这个网名背后的注脚。
鲁青高中的“西行客”们累计家访行程超过4000公里,只为传递一个信念:教育,不止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也能为整个家庭打开新天地。
教育援青,是润物无声的深耕,也是一份代代接力的情义。
15年来,一批又一批山东教师翻越山岭、走进牧区,从建校到育人、从“讲课本”到“讲未来”,把一盏盏灯点亮在山那边。
山还是那山,风还是那风,只是孩子们走的那条路,早已和从前不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