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东频道>>本网特别关注

山东济宁:“工人大思政课”多元化,打开精神食粮“新吃法”

郑昕桥
2025年07月05日08:29 |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小字号

“小故事讲透身边理,比干巴巴地念文件强多了!”山东济宁能源阳城煤矿掘进三区技术员李军齐的井下工作刚刚告一段落。只见他掏出手机点开企业“云学苑”APP,“劳模故事微课”正在首页推送。画面中,由职工饰演的原型人物张超晨为攻克焊接技术难关,在火花中连续作业的身影让李军齐深受鼓舞。

视频中张超晨正在攻克技术难关。人民网 郑昕桥摄

视频中张超晨正在攻克技术难关。人民网 郑昕桥摄

“看这样的视频像喝了碗精神热汤。”一线工人的感慨,道出了济宁市总工会“工人大思政课”的鲜活底色。

“我们针对职工集中学习难的现状,把思政教育搬到了云端。”济宁能源集团党群工作部(工会办公室)主任马辉介绍,职工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理论知识,随时学、随地学。据后台数据显示,通过“云学苑”APP和短视频平台传播,仅“劳模故事微课”视频观看量已突破十万次。

职工正通过云学苑APP查看学习资料。济宁市总工会供图

职工正通过云学苑APP查看学习资料。济宁市总工会供图

如何让思想火种在各条劳动战线上生根?

济宁邹城市总工会的破题之道是将课堂融入生产肌理。百名劳模工匠组成的宣讲团活跃在工厂、社区、流水线旁,用亲身经历点燃奋斗共鸣。

今年以来,邹城已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00余场,覆盖职工1万余人次,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同时精心打造“驿站+书屋+文化宫+荧屏+‘云上’”五大思政教育矩阵。

宣讲不仅发生在车间,文化基因的深度融入更添厚重。

济宁嘉祥县总工会以武氏祠、曾庙为主要阵地,打造“一祠一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在武氏祠汉画像石馆设立“古代工匠精神”体验课程,通过观摩汉代石刻技艺,引导职工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曾庙创建“曾子家训讲堂”,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与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化成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

“武氏祠这些石刻线条真绝了!几千年前的工匠能这么一丝不苟,我们搞焊接不也一样吗?”嘉祥东辰汽车焊接工人张凯感叹道,“回去我得提醒我的伙计们,咱手里的焊枪就是新时代的雕刻刀,也得拿出那种精神头,把活儿干到极致。”

武氏祠中,新业态劳动者对精细的石碑刻画赞叹不已。济宁市总工会供图

武氏祠中,新业态劳动者对精细的石碑刻画赞叹不已。济宁市总工会供图

“工人在哪里,思政教育宣讲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在会议室内,济宁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钟称生介绍道,2024年,济宁市总工会共开展了‘中国梦·劳动美’、‘习语润儒乡·百名劳模工匠’宣讲、‘劳模工匠进校园’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面向职工群众和学生开展宣传宣讲200余场,覆盖职工和学生20余万人次。

同时,按照38个工业大类和不同行业的特点,济宁市总工会聚焦职工群众的不同需求,开发了以煤炭采掘业、装备制造业、化工医药业、轻工纺织业、新能源等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特色课,和以满足产业工人岗位需求的职业素养、技能提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定制性职业发展课。“不同行业工人需求不同。要开展针对性课程,实现‘精准滴灌’。”钟称生说道。

劳模工匠进校园宣讲。济宁市总工会供图

劳模工匠进校园宣讲。济宁市总工会供图

特色课丰富多彩,关键还需要人才来落实。为此,济宁市总工会组建专家、教授讲师库和劳模工匠兼职辅导员,现从市(县)委党校、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驻济高校和职业院校聘任讲师170人,从全国、省、市劳模中选聘兼职辅导员200人,吸纳优秀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形成“思政教师+企业导师+劳模代表”复合型师资队伍,为思政课程提供优质师资保障。

当思政课不再局限于报告厅,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时,便已逐步成为工人口袋里的精神食粮、生产线旁的力量源泉。“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创新宣教模式,强化数智支撑。”钟称生表示。

(责编:公雪、邢曼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