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科技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创书院育人新格局

泰山科技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创新构建“党建引领+书院育人”双轮驱动模式,通过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育人新生态,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2024年,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8%以上,开创了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新局面。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协同育人新局
强化党委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严格遵循《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指南》,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将学生社区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构建“党委引领、行政统筹、部门协同、书院主责”的四级联动机制。通过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社区建设,解决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等关键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深化组织覆盖,创新党建形式。学校在宿舍楼内设立党员服务岗、辅导员工作室和情感倾诉室,实现党团组织“对接学、楼层全覆盖”。同时,灵活设置学生社区党支部,打破年级与专业界限,开展与校外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此外,通过“接诉即办”机制和24小时服务驿站,确保学生诉求及时响应,构建起“全链条、全场景、全周期”的党建育人新范式。
深挖文化资源,打造育人品牌。学校深化文化育人内涵,原创红色音乐剧《泰山谣》入选央视纪录片《大泰山》,并开展省内巡演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开发“挑山工精神”“大汶口文化”等特色课程模块,组织学生赴泰山景区、革命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形成“红色文化+书院教育”融合育人模式;建设“红色五汶”主题教育基地,系统展示党史重大事件。
推进队伍入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干部下沉,全员参与。遵循“队伍入驻”的基本要求,泰山科技学院建立起“六横六纵”立体化网格管理体系,涵盖“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学生”和“完满教育委员会主任—书院社区院长—楼长—层长—宿长—学生”。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担任“楼长”“层长”,常态化深入学生社区,建立与学生常态化交流互动机制,及时解决涉及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发展等实际问题。学校每月举办校长共膳日、师生集体生日会等活动,推动领导干部常态化深入社区。辅导员队伍实行“全员覆盖、全时保障”,师生比达1:110,并按照1:3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确保学生思想、学习、生活问题及时解决。
专业力量,赋能成长。学校实施“全生异科导师制”,每位导师最多指导30名学生,每年发放专项补贴4.5万元,吸引优秀教师入驻社区、贴近学生。导师不仅指导学生学业发展、科研训练,还参与技能实训、项目实践、生涯规划等。通过记录学生发展轨迹,形成个性化成长方案。此外,定期邀请名人、名师进社区开展教育活动,形成“名师讲座+围炉夜话”品牌,年均举办讲座300余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化”。
引导学生参与,构建完满教育体系
激发学生自治活力。学校完善学生自治机制,建立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体系,切实解决素质教育老大难问题,补齐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通过“学生法庭”等机制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完善“学生反映—集中办—限期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让学生“友好地为所欲为,野蛮地肆意成长”,在社会大课堂中去感受、去体验。
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学校将社团活动、志愿服务、艺术实践、竞技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计入学分。在素质教育上,每年投入2500多万,生均达1500元左右,举办学生活动5000余场次,覆盖50余万人次学生。学校还每年拿出200多万,设立了素质教育奖学金,旨在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夯实条件保障,打造书院育人矩阵
建设智慧化物理空间。学校建成育英书院、东岳书院等十大书院,是一个集学习、生活、活动、工作于一体的学术共同体。书院制大学建有四季恒温游泳馆(不对外开放,完全用于教育教学,全体学生必须学会游泳)、国际标准的沉浸式剧院(灯光音响、舞美等,达到可以承接国际演出标准)、全国第五的巨屏院线影城(长30米,高17米,作为思政教育基地,成立红色光影学堂,学生观看爱国和红色影片,写心得和影评,进行研讨),学生公寓社区内建有健身房、师生共创室、厨房、自习室等开放空间300余个,总面积4万余平方米,供学生免费使用。
深化文化浸润,强化数字赋能。学校依托书院“一院一品”特色,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深入融入新时代伟大成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识别系统,形成特色鲜明的楼宇文化,实现理想信念、专业发展“浸入式”宣传教育。(丁海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