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聚焦重点产业,发挥国企担当!市属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办法出台

6月13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青岛市市属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相关情况。该《办法》的出台,旨在进一步明晰市属企业战略定位,引导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助力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明晰主责主业管理职责分工
《办法》将企业战略定位、核心功能等归纳为主责,并据此确定主业与拟培育主业。市国资委承担组织核定、监管及动态调整等职责,积极推动市属企业间专业化重组整合;市属企业负责提出主责建议、拟订主业目录,建立主责主业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联动机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促进所属企业协同发展,形成权责清晰的管理格局。
确立主责主业核定标准体系
明确主责、主业、拟培育主业的核定依据与要求,依据企业类型和资产规模确定主业及拟培育主业数量。对纳入主业的业务板块,在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等主要经营指标上设定门槛,确保其具备较强竞争力与发展基础;拟培育主业在投资上视同主业管理,优先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严格限定主业范围,防止企业偏离主业发展,为科学核定主业提供明确标准。
构建主责主业动态调整机制
市属企业主业、拟培育主业核定后,原则上在5年规划期内不作调整。培育主业在培育期内实现预期发展目标、达到主业核定标准的,可调整为主业;培育期满未达到预期发展目标、培育能力不足或不再具备培育条件的,需重新研究论证。市属企业每户所属企业原则上聚焦集团的1个主业方向,避免行业同质化无序竞争。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实现主责主业的动态监测与精准管理,以适应市场变化与企业发展需求。
建立存量非主业资产整合退出机制
对市属企业主业、拟培育主业之外的业务进行分类管理:盈利水平较高、有资源优势且对主业有辅助作用的非主业业务,要积极融入主业产业链;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连续3年以上亏损或停业的,应限期清理整合退出;因历史原因形成、短期无法退出的,应实现自我造血、自我生存;符合专业化整合要求、与其他市属企业业务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的,应统筹优化整合到其他优势企业。
建立主责主业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对市属企业主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据不同情形,采取约谈、责令整改、扣除考核指标值、对非主业业务进行股权划转或责令限期退出、取消评先评优资格等方式进行处理。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按照相应职责权限对企业和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国资国企助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
一是锚定主业,筑牢发展根基。市国资委围绕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结合市属企业自身资源优势与市场竞争力,指导市属企业开展主责主业调整工作,清晰界定主责主业。例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华通集团致力于打造为青岛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孵化平台,依托新组建的青岛数据集团,引领全市数据要素发展;城投集团以“新能源产业”为拟培育主业,提升绿色能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地铁集团以“低空经济产业”为拟培育主业,推动全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二是优化布局,激发协同效能。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市国资委着力打造“市级协调、国企引导、基金领投、园区配套”的产业培育模式,通过强化政策协同、优化资源配置等举措,持续扩大产业项目有效投资,不断提升城市更新配套设施建设水平,2025年市属企业谋划推动重大项目87个,年度计划投资约300亿元。指导国信集团整合内部资源,成立青岛海洋发展集团,搭建一二三产联通融合的海洋产业生态体系;指导华通集团和有关市属企业,对市属企业有关数据产业资源实施专业化整合,组建青岛数据集团;将饮料集团重组并入青啤集团,实现强强联合,打造食品饮料产业赛道世界一流企业;将市政集团和城发集团合并组建市政开发集团,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集团;配合市财政局整合市属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资源,组建青岛融资担保集团。
三是聚焦招商,注入发展活力。市国资委发挥国有资本“以资引资”作用,服务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延链、补链、强链,近年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招引项目超百个,如积极引入奇瑞汽车、思锐智能等细分赛道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为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同时,积极推动完善基金的专业化运作机制,研究制定市属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尽职免责及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为全市新兴产业培育和创新发展助力。
青岛海洋集团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布局
青岛海洋集团立足“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一”是指一个愿景,即打造创新型、外向型、链主型海洋产业投资运营平台;“二”是指承担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引领者,青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者两大使命。“三”是指打造3个百亿市值上市公司。“四”是指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科研转化平台、资本赋能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四个平台,通过“海纳百川计划”,围绕创新力、影响力、绿色化,赋能青岛海洋产业发展。“五”是指构建以现代渔业与食品、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为支柱产业,以海工装备等战略新兴领域为培育产业的五大产业体系。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资产总额300亿元、收入120亿元、利润10亿元,综合实力进入全国海洋产业集团前列。
一是重大项目建设专项行动。现代渔业与食品方向,将大黄鱼、三文鱼、罗非鱼做到国内领先。养殖工船国信1号2-1、2-2号年内投运,实现三船联运;年产5000吨的西海岸陆基三文鱼项目力争年内开工,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鲑鳟鱼养殖基地;越南罗非鱼智能化加工项目,力争年底前完成工程建设,打造国信出海灯塔工程。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方向,深度聚焦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制品、骨科医疗器械三大核心领域,锚定“三年倍增、三年上市、百亿市值”目标,推动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投资建设,加快BG136项目临床II期进程,力争打造成为全球第17款、中国第3款海洋药物。
二是重大产业谋划专项行动。存量业务强链、补链,现代渔业与食品板块谋划国信水产“渠道+品牌”的整合提升,搭建“国信水产”品牌矩阵,打造国有企业市值管理的典范;增量业务拓展提升,谋划海洋药物新增管线引进,聚焦医药和保健品领域,打造中国最大的海洋生物制品产业生态圈。积极谋划与头部企业合作契机,加快推动重大海洋产业园区落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破局。
三是科技创新转化专项行动。依托海洋产学研协同联盟,共同推进国家、省、市重大科研专项攻关。推动对海药院“增资+入股”战略投资,成为第一大股东,积极助力海洋药业科技成果在青岛市孵化落地,打造“蓝色药库”。加快推进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蓝色种业研究院等的深层次战略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实现协同攻关、联合转化、共享成果。
四是招商引资破局专项行动。加快设立海洋产业母基金,将海天中心打造成为全市海洋经济的总部基地,抓好国内国外企业招商,力争引进1家优质头部企业落地青岛。谋划海洋集团股权多元化改革,通过导入新产业投资者,实现跨越式发展。
青岛数据集团引领数据要素产业生态建设
聚焦四项业务,夯实发展基础。一是以场景创新驱动公共数据运营,不断推动公共数据与行业数据、企业数据融合应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数据场景运营中心。二是以业务路径构建市场化数据服务和流通体系,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数据资产创新模式,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可持续性运营。三是以应用导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带动城市、行业、企业等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提高数据资源跨区域、跨领域流通及开发利用。四是培育数据要素产业生态,引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头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围绕三个支点,撬动产业格局。一是做数据价值的“开拓者”,进一步推动企业数据资源入表、数据资产增信融资进程,探索数据资产价值评价、证券化等创新业务,构建“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的全周期价值链条,以数据资产价值化驱动数据价值释放。二是做产业创新的“赋能者”,充分发挥城市数据可信空间的数据汇聚效应,推动数据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构建“数据要素×产业”的发展格局,致力成为全国领先的数据运营和产业投资集团。三是做生态共建的“链接者”,以“开放、共享、安全”为理念,联合科研院所、金融、数商和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数据要素创新生态,为数据要素赋能产业发展探索青岛路径。
发挥两大功能,推动能级跃升。一是产业投资,通过建设“通城政务大模型”,赋能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政务办公等场景的创新应用,聚焦海洋、康养等垂直领域做好横向拓展。深入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拓展创新应用。二是资本运营,着力推进智算中心及算力调度平台的产业资源整合,构建标准化、可复制的弹性算力服务体系;同时强化医疗、海洋、康养等特色领域的高质量数据供给,通过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科研机构,打造多维度可信数据空间与高质量数据集,促进智慧城市等数据场景的商业化落地,最终实现技术赋能与资本增值的双向突破。
抓好一个运营,服务产业生态。通过公共数据中心、数据资产登记评价中心、数据交易中心、算力调度中心四中心一体化运营,青岛数据集团实现数据“聚、通、用”全流程闭环,协同推动数据要素从“资源”向“资产”“资本”的价值跃升,推动数据资源采集和开发利用、数据资产合规确权、登记评价、价值评估、数据保险、数据保理、数据托管、数据经济、数据交易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数据要素产业全链条。培育数据运营生态,依托“城市数据运营共同体”“公共数据运营全国统一大市场联盟”“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联盟”等机构,汇聚更多的场景型数商、服务型数商、数据经纪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企业参与青岛市数据要素及人工智能市场。(城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