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东频道>>长波短讯

青岛市成功完成首例矿产企业破产重整非税收入欠费入库

2025年05月15日13:28 |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小字号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税务局联合法院、自然资源、人社等多部门,成功完成青岛市首例矿产破产企业重整欠费征收工作。某矿产企业的 6677 万元矿产资源专项收入将依照裁定,稳步按期入库。此次成功不仅实现了国家权益保障、企业纾困重生、职工权益维护的 “三赢” 局面,更为企业破产重整涉费处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青岛经验”。困局:多重矛盾交织下的 “生死考验”​

某矿产企业成立于 1989 年,作为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它曾经在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作出过重要贡献。然而,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以及经营策略的失误,让这家老矿企自 2022 年起陷入了债务的泥沼。​

企业累计欠缴矿产资源专项收入高达 5477 万元,这一巨额欠费如同沉重的枷锁,导致矿业权证无法顺利变更。生产全面停滞的局面随之而来,380 余名职工连续 13 个月被拖欠工资,社保也被迫断缴。与此同时,73 家债权人集中发起多起诉讼,涉案金额超过 3 亿元,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从法律层面看,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非税收入债权并未被明确列为优先受偿范围。倘若按照常规将其列为普通债权,预计清偿率不足 20%。这不仅意味着国家非税收入面临着严重的流失风险,更将使得企业的采矿权延续受阻,彻底断绝企业重生的希望。而在民生方面,职工群体因切身利益受损,多次集体信访,给地方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逐渐形成了 “企业困死、职工失业、资源闲置、费款流失” 的多输困局。​

破题:制度创新引领的 “三维突破”​

面对非税收入债权法律定位模糊这一关键问题,青岛市税务局迅速建立起 “三级联动” 攻关机制。基层税务部门组建专班,深入系统地研究《企业破产法》《山东省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实施办法》等 10 部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公职律师团队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专项法律论证。税务局相关领导带队,前往法院、自然资源局进行专题调研。在各方协同努力下,最终推动山东省高院与税务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优化企业破产程序中涉税事项办理机制的实施意见》,首次明确将税务机关征收的非税收入纳入可申报债权范围,为后续的制度创新与工作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为了有效解决问题,当地成立了由税务、法院、自然资源、人社、属地政府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并建立起 “三同步” 工作机制。在信息同步共享方面,成功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实时掌握企业资产、债权债务、职工安置等 23 项关键信息,为决策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决策同步协商机制下,各方召开联席会议达 7 次,联合推动制定《重整计划草案》,明确了清偿方案。风险同步防控机制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起 “法律顾问 + 税务专家 + 第三方评估” 审核机制,对重整方案进行多维度合规性审查,确保整个重整过程合法合规、风险可控。​

针对欠费清偿顺位这一棘手难题,工作组创造性地提出 “本金共益债务 + 滞纳金弹性清偿” 解决方案。依据《企业破产法》第 18 条规定,将 5477 万元欠费与 1200 万元未到期本金列为共益债务全额清偿,确保了采矿权能够顺利延续并可变更。对于滞纳金,则实行 “当期偿付 20% + 经营恢复后分期补缴” 的弹性机制。此外,税务部门积极作为,推动企业纳税信用等级成功修复,助力企业尽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启示:新时代税收治理的实践思考​

此次成功案例充分证明,在法治框架内开展政策创新,是破解现实难题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能够维护法律的权威性,确保各项工作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另一方面又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建立起 “基层实践 - 政策调适 - 制度固化” 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推动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面对复杂的涉费问题,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体系是制胜法宝。通过拓展跨部门协作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防、责任共担,从而产生效能倍增的效果。各部门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攻克难题。​

税收治理不能仅仅只算 “经济账”,更要算好 “民生账”。在维护国家权益的同时,必须充分保障群众利益,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优解。只有这样,税收治理工作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青岛市税务部门将此次实践作为新的起点,持续完善破产涉税(费)处置机制。接下来,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制定《企业破产重整涉费工作指引》,为后续工作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二是搭建破产涉费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提升工作效率;三是建立 “税务管家 + 专业团队” 跟踪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精准、专业的服务,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更大的税务力量。​

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青岛市在企业破产重整涉费处置领域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更多陷入困境的企业带来重生的希望,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王洪堃 国昊 倪雅丽)

(责编:公雪、邢曼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