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临朐:春风邀约,一场校地合作的“老友重逢”

4月27日,春日的风从沂山拂过弥水,携着临朐的铝都芬芳与新材料跃动的脉搏,一路向南,停驻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的梧桐树下。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奔赴——140公里的距离,2小时20分钟的车程,30颗为产业与学术交融而炽热的心,在晨光中集结。临朐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程玉健的致辞犹在耳畔:“临朐的山水,不仅养育了‘中国铝业之都’的筋骨,更孕育着‘近悦远来’的才聚沃土。”
当大巴车驶入校园南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楼前的石阶上,早已站着含笑相迎的学者。当金属成形实验室执行主任赵国群教授伸出手说:“欢迎大家”——这一刻,“对接”不再是公文里的词汇,而是掌心相触的温度,是目光交汇时迸发的星光。
参观中的震撼:材料之芯叩击创新之“脉 ”
在创新大厦的“先进材料测试与制造平台”,几十平方米的空间里是价值千万的电子显微镜无声解析铝材原子排列的声音。山东大学材料表征与分析测试中心的刘树帅老师正热情高涨的向代表团们介绍着这里的先进材料测试与制造平台:“我们的平台旨在服务双一流建设,服务全校多学科科研工作,服务地方科技发展。目前拥有大型仪器设备近30台,涵盖材料表征方向,结构与物性分析方向,材料性能测试方向以及先进加工与制造方向,具备强大的学科服务支撑能力。”
临朐县铝型材质检中心主任赵兴廷俯身凝视屏幕,轻声感叹:“这些都是我们行业突破‘卡脖子’工艺的关键。”身旁,华建铝业的张良迅速记录下设备参数,在他的笔记本上早已写满了技术需求:“超高强度导电铝合金电力圆管研发”“低温固化粉末喷涂工艺优化 ”......
“像这台机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技术经验,马上就有国产的可投入使用!”刘树帅老师自豪地说。
而在轻质材料研究院,一款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环保催化剂,正被实验室的灯光照得透亮。“从传统建材到新能源赛道,我们急需算法人才开发多模态疲劳监测系统。”三义集团代表谭莹的恳切,换来王教授一句承诺:“有机会我带团队去趟临朐,看看你们的‘晨星工厂’。”
交流中的“火花”:“硬科技”与“实产业”的奔赴
10点10分的会议室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吕宇鹏以“破题者”的姿态开场,“山大的科研成果不应锁在抽屉里,而应写在临朐的车间里。” 满怀激情的吕书记表达着对本次活动的期待。临朐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程玉健的发言则充满诗意:“今天,我们带着临朐的山水灵气与产业沃土,来嫁接山大的‘创新基因’,共同开启校地合作的新篇章。” 双方都殷切期盼着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中创出新作为。
分享环节,会议室里满是纸笔摩擦的沙沙声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传健教授介绍了学院的代表性成果,其中高性能大规格复杂截面铝型材挤压成形技术让华建铝业的企业代表张良眼前一亮,随后便在企业代表发言环节用三分钟讲述了针对此技术研究方面困扰企业多年的难题,弘泰汽配也提出“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轻量化”需求,三义集团则瞄准“智能生产线改造”,每项需求都精准对标着山东大学材料、控制学科的强项,收获了满意的解答。
在热火朝天的交流中,临朐县人社局万志勇主任适时展开政策画卷:“博士30万购房补贴、硕士每月2000元生活补助、‘骈邑人才卡’的文旅特权……”在万志勇主任的宣讲PPT上,一组数据被标红:截至目前,临朐县已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351家,高端人才、项目承载支撑力显著提升。当他详解“博士入驻企业可享受的薪资补贴”时,坐在一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伟民教授转头对同事低语:“这些政策,比我们想象的更实在。”
协议中的承诺:城市与学府的“联名款”未来
座谈会的气氛在签署备忘录的环节达到高潮。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桂龙宣布“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开始”时,会场灯光聚焦至长桌中央,三份文件静静等待着落笔的瞬间。
华建铝业与陈良教授的笔尖落下,铝型材焊接热影响区强度提升的课题正式启动;朝日不锈钢与秦国梁教授的握手,推进了企业技术攻关的进程;银河动力与王伟民教授的合作,为车用锻打棒的研发按下“快捷键”。
自由交流时,弘泰汽配的吕科震董事长被学生团团围住。他用手机展示产品样品,讲述聚氨酯发泡工艺面临的发展痛点,并与课题组学生就高分子材料、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的解决方案讨论取经。这场面让王桂龙副院长和张勇部长都笑着感慨:“这才是产学研该有的样子,问题从车间来,答案回车间去。”
实验室的“未来感”:机器人与新能源的“潍坊答案 ”
午后,特种机器人实验室里,一台机械臂正以0.01毫米的精度缝合碎布。“这是为铝模板产业设计的焊缝质检机器人。”控制学院汤庆新副书记正围绕着特殊环境作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与智能系统等重点研究领域进行揭秘,参观人群中的李富华——临朐发展投资集团党委书记,立刻掏出手机拍摄:“这正是我们的智慧化工厂最需要的!”
控制学院的研究员小陈向代表团演示团队研发的特种机器人的同时,还详细介绍了学院在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方面的研究思路和未来蓝图。
新能源展览馆的沙盘前,银蓝色的微电网模型让肖国栋驻足良久。他曾为不锈钢生产中的能耗问题困扰多年,而此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高效节能系统”让他眼前一亮:“如果能合作改造熔炼车间,每年至少省下千万电费。”“是的,这正是我们努力研发的动力啊!”研究员小陈激动地说。
实验室里,众多专家学者正在为研究课题激烈讨论,相信这些充满“未来感”的特种机器人和新能源技术,能在不远的将来吹响潍坊科技进步的号角,成为协助一座城市乃至众多企业攻坚破局的关键。
返程的“行囊”:装满了“金点子”与“新约定”
14:30,返程的大巴启动。企业家们的手机里多了几十个微信联系人,笔记本上记满了技术方案;县领导们则反复讨论着“下一步”。
“尽快联合对接,让合作落实落地!”
“抓紧组织企业技术骨干来山大参观学习!”
车窗外,山大校园的风景渐渐远去。但所有人都知道,今天埋下的种子,终将在潍坊临朐的产业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正如材料学院门口那句标语:“科学无界,融合有道。”
这场对接活动,没有风筝飞舞的绚烂,却有技术落地的扎实;没有情书的浪漫修辞,却有备忘录上的郑重签名。潍坊临朐以产业为“梧桐”,山大以科技为“凤凰”,二者相遇,便是一场“硬核”的结盟。未来,当铝型材贴上“山大智造”的标签,当实验室的论文变成生产线的专利,今日的春日之约,终将成就一段校地合作的“齐鲁佳话”。(徐童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