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田里长出“金苗苗”

四月的风拂过黄河岸边,山东聊城东阿县铜城街道艾山村的田野里,艾草泛青,艾香远播。
“端午前后,头茬艾草就能收了。”手抚艾苗,村民刘霞盘算着收成,“比之前种地每亩增收3000元。”
黄河下游,艾山北麓,艾山村依山傍河,村民祖辈曾靠摆渡和采石维生。“艾山因为满山的艾草得名,可过去不懂开发利用,只当是普通野草。”东阿县铜城街道艾山新村党委第一书记王同旭说道,现如今,昔日无人问津的“野艾”,成为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金苗苗”,撬动千万产值,带活一方水土。
转变始于对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艾山村特有的“九顶莲花艾”,挥发油含量高、出绒率好,是难得的优质品种。当地捕捉到艾草的药用价值与经济潜力,开始有规划地发展艾草产业。一条崭新的产业链,为村民开辟出增收新路子。
艾山村九顶莲花艾展示区。 人民网 乔姝摄
村民增收从哪儿来?
土地流转有租金,田间管理有工钱,年底还能拿分红。
艾山村通过土地集约化流转,盘活了400余亩土地资源。村里引入九顶艾药业有限公司等社会资本,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让村民获得多重收益。
“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每亩每年可获得1700元左右分红。”王同旭介绍,“流转土地的村民还可以到艾草田里参与种植、管护,获得劳务收入。”
“租金+薪金+分红”的多元增收模式,盘活了土地资源,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获得稳定收入,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务农变务工。目前,百余户村民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稳定增收。
艾草田里收获的“绿叶子”,在车间里头产出“金果子”。
在艾山村,村民们不仅忙碌在艾草田间,更走进加工车间,将一株株艾草深加工成艾条、艾柱、艾绒等产品。在九顶艾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工作人员在机器前切艾条、分装艾草包;旁边的展厅里,陈列着艾草贴、艾草精油、眼部艾灸仪等艾草产品。
九顶艾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内,工作人员正在加工艾条产品。 人民网 乔姝摄
目前,艾山村已实现艾草产业“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运营,辐射带动周边300余人就业,村集体每年增收30余万元。
产业化运作成效显著,九顶艾药业有限公司采用“九顶莲花艾”,开发出全系列艾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公司2024年营收达7000多万元。今年我们的目标是1.2亿元。”九顶艾药业董事长曹伟表示。
艾草产业延伸成链,青青艾草化身“新名片”,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艾山村将艾草与文化、旅游巧妙嫁接,形成了多业态融合的发展格局。依托“黄河岸边古村落”,艾山村启动“乡村记忆工程”,流转改建村内闲置老宅基、老房屋,投资300余万元新建民宿,对黄河传统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
黄泥墙、茅草顶,拴马石、拱券门……这些保留完好的传统建筑元素,让艾山村呈现出独特的怀旧韵味,加上当地特有的艾草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艾山村大白家民宿。 人民网 乔姝摄
村民杨继刚以前跑运输,常年奔波在外,看到家乡旅游发展得红火,他果断回乡开起了民宿。“45个床位,旺季天天爆满。”杨继刚表示,不少游客是奔着艾草特色来的,民宿里用的枕头和被子是艾草做的,还可以用艾草泡脚。“在老家日子更安逸,收入也比之前稳定多了。”
沉浸式文旅体验,让艾草从农产品变身为文化符号。在艾山村,文旅融合的探索不止于此。
“村里累计投入180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流转土地1000余亩,打造了集休闲采摘、中草药种植、艾灸体验和黄河观光等于一体的3A级艾山风景区。”铜城街道办事处宣传委员秦丹丹介绍,景区配套建设了艾的月亮湾、艾鲤广场等特色景点,连续八年成功举办牡丹观光节,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