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美德融入现代治理(金台随笔)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安徽桐城市,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在离桐城市不远的黄山市歙县蓝田村,新时代的“六尺巷”故事同样动人。
学堂路,是蓝田村的一条主干道。因道路狭窄,经常发生剐蹭事件。2015年,在村党支部号召和倡议下,紧邻道路的3户人家主动让出自家1米屋墙,用于拓宽村庄道路。学堂路由此更名为“蓝田米街”,以致敬村民“让1米”的善举。
蓝田村是一个千年古村落。在这里,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自古盛行,萧氏“让井惠民”等故事代代相传。蓝田村充分利用千年传承的思想道德资源,探索推行“和”为先、“议”为重、“参”为要的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新模式。如今,蓝田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向善向上。
从六尺巷到蓝田米街,以和为贵的精神一脉相承。从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传统美德浸润人心的时代价值,更能看到传统美德赋能现代治理的巨大潜力。
解决今天的问题,既要目光四射,也要善于从历史和传统中找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到扶正扬善、敬业乐群的社会风尚,再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蕴藏着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也饱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丰富治理智慧。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增进个人修养,还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传统美德的作用都不可或缺。
当然,将传统美德融入现代治理,不是仅靠呼吁就行,只有探索出更多管用长效的举措,才能真正实现德润人心。参与志愿服务,获得美德信用积分,就能兑换商品和服务——在山东荣成市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一剂“信用”良方,调动起村民们共建、共治、共享的热情。用传统美德涵养善治乡村,东岛刘家村从“后进村”一跃成了“示范村”。
让美德“有形”更“有价”,如今,这样的治理创新在各地不断涌现。从推动美德信用积分走向跨省市互认,到将美德信用积分与信用贷款相结合、推出“美德积分贷”,实践证明,充分挖掘中华传统美德资源,不断强化正向激励,能更好地“正人心”“淳风俗”,让传统美德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润滑剂”和“催化剂”,为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尚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美德传承,既要靠实践养成,也要靠制度保障。自1999年起每年向浙江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累计金额达1686万元的“顺其自然”是谁?没人知道。但在“顺其自然”影响下,隐名捐赠成了宁波的新风尚。为进一步弘扬慈善文化,宁波市结合新问题、新情况,修订《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为弘扬行善助人的美德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制度管根本、管长远,推动建立健全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相关制度,必将带动更多人崇德向善,为社会善治注入更多力量。
美德如明灯,“一灯燃百千灯”,照亮的不只是个体的内心世界,还包括社会发展、文明前进的方向。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天下为公、利济苍生,随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化,这些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标识,将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0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