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副刊 | 历城情思

历城情思
王 展
1996年初春,19岁的我,带着寻找“诗与远方”的青春冲动,孤身来到山东济南历城区,开了一间小书店,开始与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朝夕相伴。近30年过去,这片最初的陌生之地,收留了我的风雨足迹,也收藏了我的敬重和感念。
当年的历城区机关驻地洪家楼属城乡接合部,一边连着市区,一手牵着乡村,汇聚了城市的交通便捷和乡村的价廉物美,吸引了众多求职创业者和进城务工者在此租住生活。由于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我得以从当地的记载、地理、风物、遗存等时空影像与信息里,触摸这座汉景帝四年置县的“齐鲁首邑”的纹理与温度,感受她生动而和煦的气息。
那时的历城并未矗立起多少高楼。最显眼的建筑当数百年哥特式洪家楼教堂和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影剧院。它们与我的书店近在咫尺,我时常在它们的投影中走过。区政府招待所位于影剧院斜对面,山东大学和文学刊物举办的学术会议、文学活动经常安排在那里,有时间我便去旁听,结识了很多老师和文友。周边遍布小吃店、烧烤摊、日用品店、书店等等,烟火喧腾。吸引我的还有洪楼南路10号的那个普通院落,是省作协所属几份报刊的编辑部所在地,偶尔送去几篇诗稿,买回几本刊物,在梧桐树下静静地站上片刻,便觉得拥有了一片理想的开阔地,有时在店里忙完了,竟会不由自主地走到门口,像徘徊寻找什么。
闲暇时更会约上文友,骑自行车去城北看黄河、登华不注山。穿过二环东路、小清河,途经一片片田野、树林、村庄、工厂。雄伟的斜拉式大桥横跨黄河南北,济南境内首座黄河公路大桥自1982年建成起,就一直是城里人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走过桥两边人行步道可以直抵北岸,下桥穿过小树林攀上堤坝,黄河风光便近在眼前。傍晚站在大桥上,常能看到晚霞弥漫天空,大地深远辽阔,太阳一点点落入故乡的方向。村庄和田野之间,孤耸于黄河之畔的华不注山,从哪个角度看都像遗落在大地上的花骨朵。它并不高大凌霄,却是历城的历史文化名片。“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其名取自《诗经》;“三周华不注”,它见证了齐晋鞍之战;“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李白为它留下了一笔生动描绘;《鹊华秋色图》,赵孟頫把一缕乡愁赠予历城籍名士周密……这些文化遗存借古人的笔端穿越时空,与我眼前的画面重合,散逸着田野的丰沛之气。我感到生命的幸运。
在历城的旅居引发了我的诗歌创作热情,在漂泊与寻找的过程中,我相继出版了两部诗集,家的归属感却迟迟没有降临。一次,担任过《历城县志》主编的老作家赵延君告诉我正在帮助祝甸村编著一本村志,邀我参与。我的兴趣顷刻被点燃,除了日常的阅读、学习、请教,有时间就往街镇跑,探古迹、访古村,寻找大地储存的故事、生发的诗情。这座城地力丰饶。物质的充盈滋养了她的人文荟萃、才俊辈出,文化遗存可谓荦荦大观,珍珠一样散落各处。城区的闵子骞墓祠,浸淫贤孝之风;殷墟之外发现甲骨文的大辛庄遗址正在建设考古公园;升起济南第一缕炊烟的张马屯遗址,足足让这座城市人类生活的历史上溯到9000年前的文明源头;葬于鲍山之下的鲍叔牙,依然在淳朴礼贤的乡土民风里生动地“活”着;诞生一代词宗辛弃疾的四风闸,800年的老槐树下,仍旧回荡着豪迈悲壮的家国心音;欧阳询书丹的房彦谦碑,已建成弘扬清白家风的文化公园……
我是这座城的受益者。2000年,告别了一次次搬家的奔波,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结婚生女,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我用稚嫩的文字书写与这座城的一次次对话。近年来,我带领团队,走遍历城的村村落落,拍摄村庄故事,采访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完成了这一系列的短视频和口述采集,没想到在新媒体的潮流中这些历城故事也获得了可喜的人气。
这座城一直在蜕变与发展,而我的情思从未改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6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