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党建引领 思政铸魂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潍坊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党建+”模式提升教师素质,推进产教融合和课程改革,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学业导师制度,构建多元创新实践平台,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机械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党建+”工作模式。坚持党建引领、政治导向、师德护航、守正创新,实施党建、业务“双融合、双带头人”工程,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升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党建+教学”“党建+专业”“党建+科研”等工作模式。党员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勇挑重担,成为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学院目前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人才1人,“鸢都学者”特聘专家及潍坊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市级人才 11 人。拥有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注重青年教师培养,通过“导师制”“传帮带”等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取得阶段性成果,青年教师获得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山东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校、企业、产业学院与科研平台协同合作的“产教融合、多元互动、协同创新”实践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以“产出导向”精准对接智能制造人才需求,结合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产业学院、“1+X”职业技能培训、“职本贯通”、微专业等多模式柔性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立了潍柴产业学院、天瑞磁悬浮产业学院。潍柴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天瑞磁悬浮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山东省先进动力装备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筹建名单。引进企业在校内建设科教产联合研发中心6个,为搭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已获批山东省蔬菜种植装备智能化工程实验室、山东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磁悬浮电机设计制造与控制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0个市级科研平台。
强化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定期进行行业、企业、校友三方调研,了解机械工程领域的新发展趋势、技术革新和就业市场需求,明确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制定理论教学、专业课程等管理规定,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持续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等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与专业办学质量。实施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督导制度,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开展课程改革,面向智能制造需求升级和补充课程内容。推广网络平台使用,开展智慧课程建设,运用微课、慕课等教学形式,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探索新的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教学方法。获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2项;承担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5项;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项目1项;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山东省成人教育数字化优质课程3门,省级在线课程17门。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育人质量。聚焦课程育人关键环节、专业育人关键领域,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示范引领,强化资源共享,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课程思政示范案例8项。其中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设计思维》课程教学团队,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借助在线课程、横向课题,组织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企业项目、第二课堂等灵活的教育教学活动,厚植“设计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主动性,编写融合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大纲,以项目制重构教学内容,以在线课程为基础,进行智慧课程建设,完成了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知识图谱、思政图谱、问题图谱和目标图谱的建设。激活AI助教,24小时为学生提供准确权威地回答。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有效助力学院内涵式发展。
实施学业导师制度,打造多元创新实践平台。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为每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鼓励教师实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联合企业设置实际课题,通过课程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等强化与产业的结合,提高学生培养的岗位适配能力。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实训基地、产教融合中心、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平台参与企业课题和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实践锻炼。以校内校外实践平台作为支撑,通过综合实验、创新实践、工程实践等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了校内、企业、社会三方协同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大幅提升。近五年,在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62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21项。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银奖1项、铜奖2项;“挑战杯”省级以上奖项4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15项、省级立项55项。(刘春丽)
来源:潍坊学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