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东频道>>要闻

枣庄“煤城变绿城”,让一缕缕阳光成为百姓出行的绿色能量

2025年01月08日10:03 |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小字号

1月7日午饭刚过,刚把乘客送到目的地的滴滴司机黄传召,一脚油门拐到了枣庄首座“光储充检”智慧驿站。

1月7日,大众新闻记者在枣庄首座“光储充检”智慧驿站采访。

从去年起,黄传召在闲暇时跑起滴滴。“哪里的充电桩充电快、价格便宜,咱门清!”黄传召在听同行说起“光储充检”智慧驿站后,打算体验一把。

拔出充电枪、掏出手机扫码、启动充电……一通操作,黄传召的新能源汽车开始充电。

“充电站为啥有个像伞一样的大盖子呢?”黄传召环视一圈,嘀咕起来。一旁正在充电的车主王科翔笑着解释,这不是普通的遮阳棚子,而是20千瓦的棚顶分布式光伏。“通过光伏发电,智慧驿站年产绿色电能24000度,让一缕缕阳光成为市民出行的绿色能量。”

枣庄首座“光储充检”智慧驿站。

“你咋知道这么多?”黄传召不解。

“我就是这个公司的,趁着午休也来充充电。”王科翔自报家门,去年3月,他应聘到深圳市欣旺达智慧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在枣庄从事锂电新能源产业的金融投资工作。

“枣庄首座‘光储充检’智慧驿站于2024年4月7日正式并网投运,整体采用欣旺达智慧能源全功率柔性智能充电堆,独特的‘超充+群充’模式可根据不同车辆需求智能分配充电功率,提供稳定、快捷的充电服务,今年6月还将升级免费电池检测系统。”王科翔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

“这个小块头充电桩是60千瓦的直流快充,这个大块头充电桩是液冷超充,喝一杯咖啡的时间,电就充满了。”王科翔指着不同块头的充电桩说。

新能源电池好不好,老百姓最关心续航能力。有了智慧驿站,没了补能焦虑,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购置新能源车。

“光储充检”智慧驿站的出现,得益于欣旺达枣庄基地源网荷储云一体化项目的推进。

山东欣旺达新能源有限公司厂区一角。

不远处,在山东欣旺达新能源有限公司厂区,一块块深蓝色太阳能电池板整齐排列在厂房顶部,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成清洁电能,持续为车间内的锂离子电池生产提供绿色动能。

“源网荷储云一体化”是一种可实现能源资源最大化利用的运行模式和技术,欣旺达枣庄基地源网荷储云一体化项目在完成20MW分布式光伏建设基础上,还配套建设了110kV高欣变电站、3.15MW/6.192MWh用户侧储能系统、能碳数字化平台,实现了绿电就近消纳,进一步推动山东欣旺达降低用电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项目三期全部建设完成后,可年产绿色电能2400万kWh,能够为园区提供日间用电量的25%,年节约标煤0.8万吨,实现碳减排0.13万吨。”深圳市欣旺达智慧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开发总监潘洋洋说。

山东欣旺达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场景。

枣庄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2009年被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早在2003年,枣庄就开始探索锂电池产业,是全国锂电池产业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

经过近20年的产业探索和积淀,2021年12月14日,枣庄市政府与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GWh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配套生产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济南举行。自此,锂电新能源一跃成为枣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山东欣旺达新能源有限公司政务发展经理李远东说,欣旺达项目落地枣庄,吸引了科达利、好力威等8个上下游配套项目集群落地,将有力带动锂电正负极、隔膜、电解液、PACK模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锂电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枣庄集群发展。

锂电新能源企业越来越多,“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的历史被彻底改写。“煤城变绿城,产业绿了,城市更绿了。”黄传召说,以前游客嫌弃枣庄煤尘飞扬,如今载外地游客,他习惯跑环城绿道,让更多人了解枣庄的“一城山水满城绿”,“听说很多新能源汽车,用的都是咱枣庄的锂电池呢!”

加快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枣庄正推动科达利二期、丰元锂能一体化等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延伸壮大锂电、钠电、氢能、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条。

“今天的枣庄,降碳增绿、换道超车,展现出破茧蝶变的强劲脉动。我们紧盯‘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抢抓新一轮能源革命的重大战略机遇,持续丰富‘多能融合互补、源网荷储一体’业态场景,以产业焕新提质促进城市攀高向强。”枣庄市委书记张宏伟表示。

短评

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

从一缕阳光,到一度绿电,枣庄首座“光储充检”智慧驿站,让更多市民体验了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昔日因煤炭而兴盛,当下凭绿能而崛起。围绕破解“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难题,枣庄坚持依托煤而不依赖煤、立足煤而又超越煤,集全市之力主攻工业、大抓产业、突破园区、育强企业,努力实现由煤炭资源单纯开采向深度开发转变,由一煤独大向接续替代、多元支撑升级。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枣庄不断拓宽新能源赛道,超前布局快充电池、氢燃料电池、钙钛矿电池等行业新赛道,这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孟令洋 赵浩凯)

(责编:公雪、邢曼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