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办实事解民忧”融媒体报道
山东济阳:一条留言助引农田“救命”水
“开饭喽!”伴着一声爽朗的吆喝,热气腾腾的饭菜香在农家小屋里弥漫开来,刚从地里回来的张务豹和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准备享受丰盛的饭菜。拿起面前的馒头,张务豹边吃边说,“水沟都挖好了,还修了不少机井,以后麦子的过冬水和返青水都不用愁啦。”
张大哥是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仁风镇东张村有名的种植大户。选种、整地、播种、施肥、浇水……这些天,张大哥正忙着带领大家播种新一茬小麦。成群结队的农机在田上驶过,一粒粒种子被埋入泥土之中,田里一片热火朝天。
2024年10月15日,张务豹开着拖拉机在田间播种。人民网许峥摄
然而,今年春天为小麦浇返青水时,张大哥却笑不出来。
拔节期遇上了缺水季
“今年春天降水不够,又干又旱,麦子眼看就拔节(期)了还没浇上水,情况持续的话几乎要面临减产,得赔一半,那个时候着急啊,天天发愁。”回想起今年春天小麦拔节期缺水的场景,张务豹面带昔日的“愁云惨雾”。
返青水是小麦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遍浇水,浇得及时,可以促进小麦分蘖;如果浇不上这遍水,就会造成小麦减产。看着地里“喝”不饱水的麦子,张务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当时村里头的水沟没水,机井也不够用。”张务豹回忆说,“压力很大,家里一年的开销,都指望这几百亩地呢。”
2024年春天,麦子一度浇不上水,面临减产的危险。受访者供图
“当时我就在网上到处搜寻解决办法,发现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这个平台,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看能不能有人出面给协调解决。”于是,他在“领导留言板”给山东省济南市委书记写下留言:
“我是济阳区仁风镇一名农民,近期我们面临了农业灌溉难得问题。张家、赵家、史坊等若干村庄小麦春季返青未能及时灌溉,盼望领导百忙之中给与关注,尽快帮助解决。”
“井黄结合”为农田解“渴”
“留完言第二天,当地政府就给我打来电话,要给我们解决用水问题。”很快,仁风镇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村里,查看地形,了解缺水情况。“过了两天,镇上就派人来了。”张务豹兴奋地说,“工程队和疏通河道的工作人员进驻了村里,打井、挖沟同时进行,好不热闹,没想到一条留言,动静这么大!”
“农业灌溉缺水是关系到农民们一年收成的要紧事。收到留言后,我们第一时间就把留言转办给了济阳区信访局,督促办理。”济南市信访局工作人员刘欣培说。
群众的“关键小事”,是政府的“头等大事”。“收到区信访局的转办件后,我们立即成立领导小组,采取措施。”仁风镇人大副主席王佩华说,“我们迅速联系当事人了解情况,同时组织农办、水利站和网格的同志到现场察看。”
济阳区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地处黄河冲积平原,这片沃土因黄河的滋养而得以繁衍生息。当地的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黄河水,黄河水能不能及时送到各村庄的支沟渠,对农业灌溉来说,极为重要。
调查得知,张辛引黄闸已开闸放水,但当时黄河水位较低,沟渠内水流流速较慢,仁风镇灌溉沟渠较长,南北距离30余里,上游灌溉的村民较多,张务豹家农田所在的中北部区域地势偏高,黄河水要等一段时间才能送达。根据调研结果,当地因地施策,决定采用“井黄结合”的方式解决麦田缺水的难题。
当地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新打机井40眼,图为打井现场。济南市信访局供图
“我们组织管区、水利站、农办的村干部,对农田基础设施多次巡查,根据地段需要新打机井40眼,对水泵、线路及出水量有问题的94眼机井及时进行维修,以满足群众的灌溉需求。”济南市济阳区仁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黄桂彬介绍,仁风镇及时向区水务局申请加大黄河水的引水量,全年达到1900多万方,保障每个村的黄河支沟渠有水可浇。
丰收如约而至 农田再也不愁没水“喝”
“务豹,今年小麦收成怎么样?现在水够用吗?”又到了小麦播种的季节,王佩华再次来到田间,了解灌溉用水问题的解决情况。
“4、5天水就流过来了,由于浇水及时,小麦的收成没有受到影响。”张务豹脸上洋溢着笑容,“今年小麦,每亩单产650公斤,实现了大丰收!”张务豹还告诉记者,“水沟都挖了一遍,现在每个地头都有出水口。因为用水量充足,我们还轮种了大蒜等经济作物,以前想都不敢想。”张务豹带着记者来到一个白色的“小房子”前,打开门露出崭新的线路和电机。“这是新修的机井,越冬水和明年的返青水,用这口机井浇很方便。”说话间,来帮忙干活儿的大哥麻利地把运来的复合肥料割开,装进拖拉机后的车斗,驶向地里。
如今,仁风镇加大了巡查河道沟渠力度,农办、管区、水利站的同志会每天检查管渠水量是否充足,快速解决群众难点问题,守牢粮食安全,让镇上的丰收能够年年如约而至。
(实习生陈雯轩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