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静、李鸿熙合著,《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全三卷)正式出版发行
刘晓静、李鸿熙编著,江明惇审订的《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全三卷),现已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支持,系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成果。是刘晓静教授及其团队长期挖掘、整理及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明清俗曲古谱文献,历时二十年之久而完成的重要成果。
明清俗曲是我国明清时代流传的小曲、小唱、时调、俚曲等的统称,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类有着深远影响的艺术品种。它萌发于元末,兴起于明初,盛行于整个明清两代,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学、艺术历史性的转折,也成为现今存活的民间艺术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来源,它为我国戏曲、曲艺、器乐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今日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留下非常丰富的遗产。此外,它还流传到了日本等邻国,在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乐种“明清乐”。
明清俗曲十分丰富,浩如烟海,但保存至今的乐谱并不多见,而古乐谱是我国文化典籍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门类,它凝结与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音乐文化方面的无穷智慧与创造,是异常珍贵的文化遗产。《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全三卷)著作者,在充分占有明清古谱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沙里淘金地筛选出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12种古谱文献,对其进行整理、阐释,并把这些古代乐谱(工尺谱、减字谱)译为现今通行的五线谱,再将它们数字化为音频(为每个音频设置独立的链接,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这是一项非常重大和重要的学术工程。
该书文献辑要包括:
(一)明代的资料2部:《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乐律全书·灵星小舞谱》;
(二)清代的资料5部:《太古传宗·弦索调时剧新谱》(卷上、卷下)、《借云馆曲谱》《小慧集》《箫笛合谱》《张鞠田琴谱》(上卷);
(三)日本清乐资料5部:《清乐秘曲私谱》(乾、坤)、《清风柱础》《增补改定清风雅谱》《清乐词谱》(卷二)、《清风雅唱》(第三)。
这些资料上自明代万历年间,下至清代末年,横跨三个多世纪。文献来源包括:国家图书馆收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收藏、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山东大学文学院关德栋教授(已故)、俗曲专家张仲樵(已故)收藏的复制本等。
本书对12种俗曲古乐谱进行了整理与翻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现代乐谱的数字化工作,将为读者提供数量庞大的、尚未完整面世的俗曲音乐文献资料,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的搜集、整理、辑要、阐释、翻译,以及数字化音频制作,均是对珍贵古谱资料的有效保护。它增强了乐谱的流通性、开放性,为今人了解古代音乐提供了便捷的路径。较古谱之晦涩,翻译后的曲谱采用现代记谱形式,可以非常顺利地与艺术实践对接,为文艺创作,尤其是音乐创作,提供充实、丰富的艺术素材;同时,为学界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文献资料,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繁荣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
刘晓静,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方向)、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明清史方向),艺术学博士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方向)。山东艺术学院原副院长,《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主编,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音乐家协会音乐理论与创作理论专委会会长;国际音乐理事会民族音乐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晓静长期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与研究,是我国一直活跃在“俗曲”研究领域和前沿的知名专家,取得界内公认的丰硕成果。先后主持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及一般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委托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奖励近30项。
代表性学术成果:《三百年遗响——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上海三联书店)、《明清俗曲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明清时期中国俗曲的发展与传播》(《山东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等。
李鸿熙,山东艺术学院《齐鲁艺苑》编辑部责任编辑,山东省音乐家协会音乐理论与创作理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来源: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