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不再“相望难相见”
——潍坊学院农业精准栽培及数字化种植团队工作纪实
30年,一支科研团队潜心钻研作物栽培技术……
30年,累计帮助农业种植企业争取各级各类资金3000万元,科研资金1000余万元……
30年,推动农民累计增收3000万元,企业增效5000万元……
2023年主题教育期间,潍坊学院农业精准栽培及数字化种植团队负责人赵月玲教授在省委主题教育第23巡回指导组西片区高校现场会上作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汇报,汲取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华优秀传统农业文化智慧精髓,提出了“顺天时、量地利、惠民生”的应用型科研理念,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在标准提质栽培技术、精准水肥药施用及数字化种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团队形成了政产学研商多单位协同、理工农文多学科融合的合作模式;实现了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模式;实践了以生产引导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科研反哺生产和教学,产学研一体化轨道良性循环的模式。让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不再“相望难相见”,贡献了服务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潍院力量”。
精准契合 促成供需两端“互奔赴”
在农产品出口大县安丘市,提起一支被当地种植户交口称赞的大学教师农业科技团队,大家直说三个“没想到”:没想到普通农户搞不明白的种植难题,竟有大学老师也在做研究;没想到大学老师不但趴在田间地头搞研究,还面向农民搞技术推广和科普;没想到看天吃饭的农民,有了实用科学技术的加持就能增产增收。
她们就是被当地政府、企业和种植户高度信赖的潍坊学院农业精准栽培及数字化种植团队。安丘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多家、家庭农场1300多家,对农产品安全和农业产业升级的技术需求较高。团队主要成员赵月玲、姜雪连作为潍坊学院高端人才服务企业成员被派驻到当地,联合企业申请专利10余项,完成各类项目10余项,争取配套资金3000余万元。
针对安丘生姜连作障碍产生病害、虫害,导致生姜种植面积锐减,出口受限的问题,团队研发了生姜数字化组培扩繁技术,建立了平顶姜等4个品种的脱毒体系,攻克了数字化组培扩繁技术,填补了安丘市生姜产业空白;在安丘官庄镇长生源农场建设组培扩繁实验室300平方米,每年可产脱毒苗1000余万株,目前已建成600亩种苗基地。脱毒姜可脱除病毒及病原菌,提高产品安全性,配套数字化种植技术,节省人工40%,解决了生产过程用工多、用工难的产业壁垒。
将应用型科研供需精准契合,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产业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课题,把科技成果转化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推动“需求”和“专家”匹配对接,真正形成让地方、学校和教师“相互奔赴”的良好局面。2019年,官庄镇成立党建融合体进行土地流转,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寒暑假和毕业设计时间驻扎基地,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开展种植需求和土地流转意愿调查,协助镇党委完成6个自然村的土地流转,建立起了1200亩地的数字化种植示范基地。
因地制宜 引导生产要素“顺畅流”
“教授,俺们去年新栽种的‘妮娜皇后’上色效果不好,帮忙看看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教授,您一会去俺们地里帮忙瞅瞅‘阳光玫瑰’的颗粒饱满度不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2024年6月,在临沂郯城县高峰头镇葡萄产业“四雁联盟”的教学培训现场,赵月玲教授通过现场互动授课的方式,面对面为葡萄种植户答疑解惑。团队组织召开鲜食葡萄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培训会,通过对比产业发展大数据,向与会果农们分析了鲜食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机遇挑战;讲授了“数字化+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葡萄种植数字化栽培技术进行了操作演示;通过更为直观的数据对比,使果农们了解了“数字农业”的发展优势,为当地葡萄产业“四雁联盟”发展壮大注入农技科学“源动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更好集聚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符合高效、智能、绿色、可持续等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团队整合高水平大学、研究院所的科研力量,致力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和把握科技革命新机遇提供产业升级服务。合作发展处站在服务地方前沿,积极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为二级学院和一线教师找资源、想办法、促合作。科研处提供政策解读和项目服务,为广大教师与企业开展合作提供有效指导。全校上下都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优化保障工作,构筑起高端人才下沉、技术下乡、成果落地的“生态圈”。
接续前行 答好人才培养“创新卷”
近年来,团队组织部分学生在暑假期间到兰州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学习实践。在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同学们针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围绕实现高原生态安全这一重大的国家需求,开展了“典型高寒草地的生物适应与进化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与生物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在繁忙的实验室和野外工作中,他们肯吃苦、负责任,获得实验室老师的高度评价。
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科研情况,坚定自己的学术方向和目标,有效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团队多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已推荐多名学生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深造。
在团队的科研基地,有20亩葡萄大棚由学生自行管理,零售价最高达到80元/公斤。《“葡小七”--鲜食葡萄产业领跑者》和《一统姜山---生姜脱毒快繁及数字化管理》接连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第十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奖。教育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创新人才,是团队多年来接续前行答好人才培养“创新卷”的生动实践。
接二连三 实现产业服务“全覆盖”
2023年年末,“首届特色经济作物现代化产业发展论坛”在潍坊学院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出席论坛,并在主旨发言中对潍坊学院产学研工作表示充分肯定,提出了未来以科技助力智慧高效节水和绿色农业的工作方向。他希望潍坊学院联合其他高水平大学共同打造专家团队,为区域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团队致力于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利用葡萄尾果加工气泡酒、冰酒及白兰地;采用农田废弃物研发生态菌肥;引入生态多样性理念建设国家和省级生态农场,打造观光农业。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则是推动乡村产业攀升的有效途径。一产培优,推广标准化种植;二产变强,推进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三产壮大,书写融合发展文章……当下,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正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相契合,将服务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工笔画”绘就得愈加清晰。(于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