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东频道>>专题>>红色印记

红色印记·其时有我 | 乳山胶东育儿所:人民乳娘,永远铭记!

2024年09月11日10:55 | 来源:乳山发布、乳山市党史市志办公室
小字号

在战火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胶东抗日根据地有一个养育了数百名幼小革命后代的红色摇篮——胶东育儿所。育儿所诞生在抗战时期,成长于烽火岁月。在敌人的“扫荡”“围剿”和飞机的轰炸中,保育员妈妈们用超越传统的血脉亲情,用大写的母爱,生动书写了抗战史上军民生死与共、以命相助的动人故事。

无私乳娘谱写大爱,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一起聆听清澈童声为你讲述乳山机关幼儿园前身——胶东育儿所的故事。

胶东育儿所是在艰苦斗争中茁壮成长起来的。1941年的冬天,在敌人残酷的烧杀抢掠下,不少人无家可归,一些失去慈母的孤儿嗷嗷待哺。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帮助下,胶东育儿所于当年12月成立,收容抚育在敌人铁蹄下失去父母的孤儿。基金一部分由政府扶助,另一部分是募集的,并动员若干农村妇女做保姆。胶东育儿所从诞生这天起,就一直在艰难中艰苦奋斗。大家每天都要抱着婴儿东奔西跑地反“清剿”、反“扫荡”,坚持各种斗争。

从1941年到1944年上半年,全所只有6个人——1个所长、1个医生、2个保姆,会计员、事务员各1名,坚持工作。然而,人少了,工作却不少。因此,无法进行严格的分工。有不少时候,所长下伙房、抱孩子,伙夫巡视工作、取得联系。而且必须做的事又非常多:掌握敌情、训练保姆、管理孩子、办给养、教育群众等。在敌人“扫荡”时,育儿所往往因办不到给养、不了解情况而陷于困境。

因此,育儿所的工作是在秘密中进行的,他们不是把孩子集中,而是分散到乡村,由热心的农妇抚育。1945年,收到了近二百个孩子,分散到三个县、约五六十个村庄里。孩子既然分散下去,就必须时刻检查,看看孩子是否有病、饮食怎样、卫生情况与健康情况,并对保姆进行育儿教育与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按照规定,每半月就必须进行一次这样的检查。这是一个紧张的工作,孩子这样多,又这样分散,每天都要到百里以外,而且还要检查到每个村庄、每个孩子。

农妇们都很热情,她们忠诚地抚养这些孤儿与革命的后一代。在敌人“扫荡”时,她们机警巧妙地躲过、骗过敌人的搜索与审讯,就连刺刀顶在胸口,也绝不吐露半点真实情况。她们说:“管怎么也不能让敌人杀绝了根啊!”“留这孩子长大了好给他们的父母报仇!”是的,就依靠这些觉悟的人民,我们才在敌人百般的摧残下,保全了这些可怜的孤儿。

话剧《乳娘》

胶东人民最大的一次浩劫是1942年11月敌人以马石山为重点的拉网“扫荡”。敌人不但要杀死青壮年,就连老人、妇女、小孩甚至襁褓中的孩子也不放过。在马石山上就有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被敌人绑在树上劈死了。这种鬼哭狼嚎的情景使人毛骨悚然,也越发增强了人民斗争的决心与意志。育儿所的保姆们决心与敌人斗争,她们不但保全了自己,尤为可贵的是保全了这些孤儿和革命的后一代。李玉华、宫元花两个保姆在最艰苦的时候不“临阵脱逃”,而是和孩子共存亡,把孩子保护得更好。拉网的第二天,敌人的合击圈越来越紧,已经近到她们的村庄——牟海县十区凤凰崖村,有些人都突围跑了。然而保姆们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们带着小孩。按照常识,这是一个生死关头,一般人都很难顾得上孩子,尤其是别人的孩子。然而她们越在这样紧急的时候,越珍爱孩子,早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这时,正值风雪交加,她们穿着单薄的衣服,蹲在柞木丛中隐蔽着——这是完全没有生命保证的。夜幕降临,刺骨的狂风大雪袭击着她们。为了保证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她们采用唯一可用的办法——把孩子装在自己的裤袄里温暖着,尽量不使孩子的体温减低,她们面对面坐着,再用自己的身子给孩子挡风雪。孩子不懂事,竟在大人的棉裤腰里拉屎撒尿了,她们毫不在意,一直坚持了一天一宿。在1944年儿童节的婴儿健康比赛大会上,她们荣获“育儿模范”的光荣称号。

和李玉华、宫元花同是保姆的李秀珍也被选为“育儿模范”。她在反“扫荡”中一刻也不使孩子离开自己,因此被俘。被俘后在敌人百般威逼利诱下,既不肯说出孩子的来历,也不吐露一点抗日秘密。最后,终于趁敌人稍有疏忽时抱着孩子跑了出来。1944年的婴儿健康比赛大会,选出了像这样出色的模范保姆共有12人。

在战争期间,育儿所在敌人的层层封锁与包围中,得不到外界的援助,缺乏足够营养的食品,更缺乏药品。要使孩子发育得更好,确实是不容易的(有药品没有钱买,或有钱买不到药品)。然而,她们凭着个人的努力和经验,尽可能使孩子们获得健康,获得有营养的食品。她们在衣食方面的规定是:卫生、营养、容易消化、定时定量,并绝对禁止喝凉水。

日本投降后,育儿所把分散在农村的孩子集中起来了,好使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受到教育,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从1945年7月到1946年集中六七十名孩子,还有二百多名吃奶的孩子在地方,因为没有足够的房子依然分散着。

孩子们的集体生活是丰富而有规律的:3岁以上孩子的生活是很规律也是很紧张热闹的。孩子们通过识图认字及学墙壁标语方式进行学习,听抗战故事与劳动英雄、战斗英雄的故事。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胶东育儿所小孩的游戏不是骑木马、荡秋千等等,而是在广阔的田野里唱歌跳舞,有时摘野花、捉小虫取乐,有时看群众大会、民兵打靶。这样朴素的农村生活使孩子们自然而然学到了各种各样的斗争知识。每到下午4点,孩子们就自动排队到游戏场去。游戏场是在大河边的林荫里,空气异常清爽。由五岁的队长吹哨集合,做集体游戏。集体游戏有“小人挣圈”“捉迷藏”“攻碉堡”“送石子”“三人拐马”等等各种各样的游戏。

从1945年到1946年上半年,胶东育儿所没有死掉一个孩子。1945年、1946年的春天,胶东地方时疫流行(如急性肺炎、急性脑膜炎、疹子等),育儿所在医药、食品极度缺乏下,也战胜了这一灾难,孩子们都安然无恙。

时疫蔓延时,所长、干部、全体保姆一齐苦心研究预防办法,整夜不停地看护着孩子,严格卫生,不让孩子们在一个脸盆洗脸(每人一个泥盆),严防孩子们喝冷水,如果发现一个孩子生病,立刻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他们在8年的苦斗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用香菜、黄酒、山川柳、犀牛角、茅根草等给孩子们治疗疹子,效果很好;用清理肠胃、饥饿疗法消减急性胃肠炎;用灌肠法治愈大便干燥;用自血疗法防天花麻疹、消减皮肤病,类似的偏方简直太多了。

1951年胶东育儿所全体合影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共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她们有的忍痛舍弃亲子保乳儿,有的深山雪夜以体温暖乳儿,有的舍命献血救乳儿……在日军“扫荡”和多次迁徙过程中,胶东育儿所乳儿无一伤亡。

这段苦难中的人间奇迹,这份没有血缘关系的母爱,这份设身处地的决心,是抗战史上的浓墨重彩的篇章,值得后人铭记。

(责编:聂俊穹、邢曼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