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东频道>>专题>>红色印记

故事里的沂蒙|留田突围——一场“无声的战斗”

2024年09月03日09:21 | 来源:齐鲁壹点
小字号

留田村现属沂南县张庄镇,因罗荣桓在这里指挥过一场反“扫荡”的神奇突围战——留田突围而闻名于世。留田突围是沂蒙抗战中最惊险的一幕,体现了罗荣桓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是我军“翻边战术”的经典案例。

1941年8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山东领导的指示》决定:山东纵队归115师首长指挥,山东纵队与115师两军政委员会合组为山东军政委员会,罗荣桓任书记。罗荣桓临危受命,担负起山东境内八路军最高指挥官这一重任。

1941年11月,日军对沂蒙山区发动“大扫荡”,由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坐镇山东临沂指挥。畑俊六获悉115师与山东纵队的主力部队在山东北部反击作战,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和115师师部机关所在地沂蒙山区兵力空虚,立即纠集5万重兵向沂蒙山区发动11路、多梯队的“铁壁合围”,妄图一举消灭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彻底摧毁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

11月4日,日军在偷袭山东纵队司令部挫败后,便把目标转向张庄以北留田地区的钮家沟,矛头直指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山东分局和省战工会等领导机关。畑俊六亲自坐镇汤头,山东管区十二军军长土桥一次郎中将指挥万余人,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支援下,由临沂、费县、沂水等地气势汹汹地向钮家沟一带扑来。当时115师师部及省战工会都在留田村周围,总人数有3000多人,而作战部队只有1个特务营,处境十分危险。到11月5日,日军对留田的包围圈越缩越小。

早晨,特务营4个连同时在留田四周的山头和隘口与日军接火。至中午时分,集结在留田周围的日军已达2万多人,最近的一路离留田只有二三公里,最远的也不过七八公里。

5日下午,罗荣桓在留田附近的钮家沟村召集紧急会议,研究突围方案。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罗荣桓果断地提出了向南突围的意见。大家都感到意外,因为敌人的大本营就设在留田南面的临沂城里。罗荣桓对敌情作了具体的分析和判断,指出:东、西、北三面,皆有敌重兵防守,即使能够突围,对我军下一步发展也极为不利。敌人大本营虽然在南面,但敌人的主力出动后,其后方必然相对空虚,我们向南面突围,必出乎敌人意料,待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后,再转向西北,进入蒙山南麓一带,这样就可以彻底粉碎敌人合围我首脑机关的企图。

会议完全同意罗荣桓的意见,并决定由特务营第一、二连担任前卫,四连居中护卫机关,三连为后卫,掩护师部机关突围和收容掉队人员。罗荣桓要求部队一律枪上刺刀,压满子弹,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突围前,他又宣布了行动纪律:坚决服从命令,不得自由行动;在突出合围圈前,不许说话,不许咳嗽,不许发出任何声响。

留田突围的神奇之处在于其静肃突围的游击战术和能力。山区道路复杂,偏僻的山路、小道较多,日军不熟悉地形,这些山路、小道便成为游击队秘密行动的最佳选择。5日晚,突围开始,3000余人一一相随,静无声息地从敌人包围圈500多米宽的空隙中间向南插去。接近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张庄时,山头上的敌人盲目放炮,乱喊乱叫,突围部队毫不理睬,跑步前进,仅用半小时便安全通过第一道封锁线。午夜后,部队又通过了敌人在高里设下的第二道封锁线。过了高里,果然如罗荣桓所料,敌人后方空虚。他遂命令部队转向西,越过临蒙公路。部队又通过了第三道封锁线,跳出了日军的合围圈。6日5时许,部队胜利到达汪沟一带,在埠山庄宿营。入夜继续向西转移,经过诸满到达费县东北的黄埠前。

这次突围未费一枪一弹,无一人伤亡,使山东党政军机关由被动转为主动,扭转了极其危险的局面。当时随军一起突围的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 希伯对罗荣桓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赞叹不已。为此,他在《战士报》上发表了题为《无声的战斗》的文章,称赞留田突围的指挥是神奇的。他在报道中这样写道:“这次突围,未费一枪一弹,未损一兵一卒,便安全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八路军罗荣桓政委指挥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必将成为抗战史上的典型范例,名扬天下……”

留田突围是罗荣桓“翻边战术”的集中体现。1942年10月,罗荣桓根据他在山东战场上的长期实践,在《大众日报》发表文章首次正式提出“翻边战术”:当敌人开始“扫荡”时,不是“敌进我退”“诱敌深入”,而是“敌进我进”,即在弄清敌人特别是当面之敌的动向后,趁敌人包围圈尚有较大空隙时,选择敌包围圈薄弱处,跳出根据地,“翻”到敌人后方去,袭扰敌后方,打乱敌之部署,以达到粉碎敌“扫荡”的目的。这一“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敌进我退”的游击战思想。毛泽东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对这一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翻边战术”不是战术,而是战略。

(责编:聂俊穹、邢曼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